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口的数量变化训练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口的数量变化训练题

高考一轮复习人口的数量变化训练题下图为N市2019年—2019年人口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A.甲——老年人口比例B.乙——出生率C.丙——人口自然增长率D.丁——死亡率2.据图中信息可知,N市A.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阶段B.2019年以来人口总量先增加后减少C.人口容量受政策影响逐渐增大D.需要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障制度1946—1964年美国出生婴儿高达7600万人,这个群体被称为“婴儿潮一代”,“婴儿潮一代”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下图是1970年和2019年美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统计图,据此回答3—4题。

3.引起“婴儿潮一代”人口增长率高的最主要原因是A.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B.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C.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D.新时期科学技术革命4.随着“婴儿潮一代”步入中年期,美国人口增长特点转变为A.快速增长B.负增长C.稳定增长D.零增长日本人口数量自2019年出现负增长以来,人口总数不断下降,老龄化形势产峻,社会负担加重,但首都及附近地区人口却呈现增加趋势。

现在,日本政府一方面鼓励生育,一方面准备推迟退休年龄。

下图为日本人口走势图,据此完成5—7题。

5.日本人口增速最快的时期应是A.1880~1920年B.1951~1980年C.1981~2019年D.2019年以后6.2019年以后首都及附近地区人口呈现增加趋势的原因是A.养老设施完善B.教育水平高C.环境质量优越D.就业机会多7.根据预测,2050~2100年日本人口A.老龄化加剧B.儿童数量增加C.出生率提高D.劳动力增多2019年是我国放开二胎的第二个年头,国家××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9年减少了63万人,人口出生率同比下降了0.52‰,又有12.43‰。

下图示意我国1974年到1994牟的人口增长率与20年后1994年到2019年的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据此完成8—10题。

8.图中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A.人口与经济发展呈现出同步变化B.经济发展变化与人口变化关系不大C.经济发展变化滞后人口变化20年D.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变化呈负相关9.出现图示变化关系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年龄构成B.人口性别构成C.就业人口年龄D.老年人口比重10.针对材料中出现的人口问题,当前采取的措施最有可能是A.大力发展经济B.调整生育政策C.实行晚婚晚育D.禁止人口迁移劳动年龄人口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根据国际惯例划分,一般为15~64岁的人口。

人口负担系数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也称抚养比。

读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我国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总量在2019年达到顶峰B.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数正在减少C.劳动人口负担最轻的时间是2019年D.人口抚养比与老年人口比重正相关12.我国继“单独二孩”政策之后,又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其主要目的不包括A.维持劳动力的供应能力B.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C.优化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D.提高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口的出生性别比,通常以每出生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出生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国际上通常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定为102—107,超出这个范围则被视为异常。

男女性别平等协调发展,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

性别比问题不仅关系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

下图为1980—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1)据图归纳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特征。

(2)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总体失衡的原因。

(3)说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可能带来的影响。

(4)请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缓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现状的有效对策。

【答案】1.B2.D【解析】1.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人口自然增长率,观察图可知,图中乙线和甲线差值为丁线,说明三者分别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故选B。

2. 从上题判断可知,该地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均较低,为现代型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为负值,说明人口总量一直在减少;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和政策关系不大;该地人口呈负增长,且老年人口比重(丙线)呈上升趋势,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需要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障制度。

故选D。

【答案】3.A4.C【解析】3.1946—1964年美国出生婴儿高达7600万人,这个群体被称为“婴儿潮一代”,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引起“婴儿湖一代”人口高增长率的最主要原因是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

故选A。

4.1946—1964年美国出生婴儿高达7600万人,这个群体被称为“婴儿潮一代”,随着“婴儿潮一代”步入中年期,美国人口增长特点转变为稳定增长。

故选C。

【答案】5.B6.D7.C【解析】5.区域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出生人数、死亡人数等有关,由图可知,选项涉及的四个时段中,1951~1980年时间段内儿童人口数多、老年人少,且曲线斜率最高,据此该时段人口增速最快,选B。

6.现代人口迁移多是因为经济因素,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且越发达地区,一般出生率越低,但2019年以后首都及附近地区人口呈现增加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人口迁移因素导致,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了人口的流入,据此选D。

7.根据预测,2050~2100年日本人口老龄化趋势减弱,劳动力人口比重也即适龄婚育人口占比增多,可能会导致出生率的增加,选C。

儿童人口占比增加不等于数量增加,同样道理,劳动力占比增加不等于劳动力增多,实际上,根据预测,该时段日本总人口数是下降的,这意味着即使占比在增加,也不一定总人数会增加。

【答案】8.C9.C10.B【解析】8.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两条曲线基本平行,呈正相关关系,B、D错误;但需注意此图横坐标是1974—1994年,根据材料信息仅对应人口自然增长率,GDP增长率参照的时间段应是20年后的1994—2019年,所以这两条曲线并非同步变化,A错误;20年后的GDP增长率与20年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特点相同,但有时间差异,反映出经济发展变化滞后于人口变化20年,C对。

故选C。

9.图示关系表现出GDP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滞后20年的正相关关系,创造社会财富,为GDP增长做出贡献的是就业人口。

20年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反映出净增加的新出生人口的变化情况,20年后这些人口陆续年满20岁成长为可以从事劳动就业的人口,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变化,C正确。

与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和老年人口比重不具有正相关关系,A、B、D错误。

故选C。

10.材料用数据说明了我国出生人口减少,出生率处于低水平的同时还在继续降低,因GDP 增长变化滞后于人口变化且具有相关性,将可能使得未来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减小,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现象凸显等人口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所以应调整生育政策,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通过适当提高出生率来解决此人口问题,B正确。

大力发展经济治标不治本,A错误;实行晚婚晚育,出生率低、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更严峻,C错误;禁止人口迁移会使得劳动力空间分配不均的现象更严重,不利于区域发展,D错误。

故选B。

【答案】11.B12.D【解析】11.我国人口始终在增加,因此人口总量在2019年没有达到顶峰,A错误;据右图可知,自2019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数正在减少,B正确;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大的时候劳动人口负担最轻,即右图可知为2019年左右,C错误;据材料可知,人口负担系数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即抚养比与老年人口有关,但不是呈正相关关系,D错误。

故选B。

12.我国人口政策的实施主要是针对我国国情而言。

目前我国即存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也存在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可以有效优化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同时维持劳动力的供应能力,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ABC均正确;而人口政策不能够影响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D错误。

故选D。

13.【答案】(1)自1980年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波动上升,总体偏高;1980—2019年出生性别比开始超出正常范围,并且呈现持续増高的趋势;2019—2019年出生性别比稍有回落,但之后一直处于偏高状态;2019年出现拐点以后,出生性别比开始逐年下降。

(2)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导致重男轻女生育观的产生,从而加剧了人为干扰性别生育的欲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B超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为人为选择性别提供了可能;计划生育限制了生育的数量,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一些极度偏僻落后的地区存在女婴瞒报漏报以及溺弃女婴的现象等。

(3)可能导致婚姻困难;就业困难;犯罪现象増加,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等各种社会问题。

(4)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转变男孩偏好的生育理念;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执法管理,严禁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养老制度,减缓民众“养儿防老”的危机意识,从根本上缓解性别比失衡。

【解析】(1)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特征可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分时间段分析。

(2)性别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统观念、科技发展水平、性别歧视、生育政策等均有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生育观、B超技术的普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

(3)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可能导致婚姻挤压;就业挤压;犯罪现象増加,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等各种社会问题。

(4)缓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现状的有效对策可以从思想观念、法制、完善保障事业等多方面落实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