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周考试题一、选择题(4×2=88分)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
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
下图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据此完成1—2题:1.甲市可能是()A. B. C. D.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增长模式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A.①B.②C.③D.④下表是2002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3—4题:地区总人口(万人)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国生产总值(亿元)A 9631 0.638 0.603 6163.2B 1625 0.595 -0.054 5408.8C 3837 0.272 1.075 1180.0D 267 0.607 1.276 159.73.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B )4.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B )读下面甲图和乙图,回答5—8题:5.中国目前处于甲图四个阶段中的()A.a B.b C.c D.d6.印度目前处于甲图四个阶段中的()A.a B.b C.c D.d7.乙图中与甲图中的阶段d一致的是()A.a B.b C.c D.都不是8.下列国家位于阶段d水平的是()A.巴西、日本B.德国、澳大利亚C.尼日利亚、蒙古 D.埃及、南非9.老少比=[老龄(65岁以上)人口数/少儿(0-14岁)人口数 ]×100。
下表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国家0~14岁人口比重(%)老少比波兰15 87西班牙15 113白俄罗斯15 93匈牙利15 107A.波兰B.西班牙 C.白俄罗斯D.匈牙利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10—11题:10.图息反映出( )A .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B .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 .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 .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11.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 .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 .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 .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 .表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图为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
据此回答12—13题:年份项目2000年2010年 全省总人口(人) 74382809 78659903 人口比例(%)南 33.71 41.38 中 23.12 20.80 北43.1737.8212.关于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B.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中和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13.关于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4—15题:7 人口(百万人)年份 19801990 2000 2010 65岁及以上25—64岁 17—24岁 6—16岁 0—5岁 0 1 2 3 4 56 14.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 .人口素质低B .人口老龄化C .就业压力大D .人口增长快15.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增长模式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6—17题:16.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17.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A.B.C.D.读“我国东部沿海某省2007~2011年人口增长情况图”,完成18—19题:18.读图分析造成该省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快速发展 B.户籍政策放宽 C.社会变革 D.生育观念转变19.该省人口增长状况,易导致()A.人口增长模式改变 B.老龄化加重 C.城市化减缓 D.城市管理难度加大20.右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关于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确的是()A.属国际人口迁移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C.人口主要由乙、丙两地迁往甲地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据此回答21—22题:21.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②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④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22.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A.人口密度B.人口容量C.人口构成D.人口素质二、综合题(12分)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1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594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913万人,死亡率为6.93‰;自然增长率为5.17‰。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22。
材料2:材料3: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图(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1)材料1、2反映我国人口今后仍将维持趋势,到21世纪年代时达到基本平衡。
(2分)(2)材料1、2反映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型,但同时还有反弹的隐忧,现在的低生育水平须依赖___ ____。
(2分)(3)不符合我国的人口结构特点的是( )(1分)A.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B.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C.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女比重失衡,存在一定社会隐患D.城乡人口比重基本持平,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4)材料3反映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何变化特点?(1分)谈谈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5分)一、选择题1-5 CABBD 6-10 CBBBB 11-15 BBBBB 16-22DAADDDB二、综合题23.(1)增长40 (2)现代计划生育政策 (3)D(4)偏高并持续升高。
(1分)原因:有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
在许多农村地区,生育男孩是体力劳动和传统生产方式的需要,同时,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尚不健全,农民有后顾之忧等,这是产生对男孩偏好的经济基础;受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男尊女卑、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等传统落后观念影响;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种种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刺激人们产生男孩偏好的情结等。
(4分)造成后果:社会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破坏正常的性别平衡,势必造成部分男性将来结婚困难,危及社会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破坏。
(2分)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1)目前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____ ____、_____ ___。
(2)分析材料,中国在20世纪末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是什么?可通过哪些措施解决老龄化的影响?(3)结合三种生产概念图,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
45.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方。
那里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矿,五大湖西部的铁矿,大西洋沿岸的优良港口,五大湖便利的水运系统,地肥沃的平原等有利的自然条件。
这个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1/4,但人口占全国的近一半,全国大部分的汽车制造、钢铁、化学以及一些重要的军事工业,都分布在这里。
材料3: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1)由材料1中资料分析中国和美国人口现状对社会的影响。
(2)材料2中美国人口向东北部地区集聚,其主要原因是。
美国退休的老年人,沿着箭头方向迁移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4)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影响。
(5)从材料3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 ________ _____。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41.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男女各减少0.5%,推出大约下降了1%。
(2)按照国际通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
题干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可得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8.87%-1.91%=6.96%,未达到老龄化标准。
因此答案是2010年。
(3)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而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是1986~1990年出生的。
(4)根据1953年0~4岁人口出生的时间和1982年0~4岁人口出生的时间,联系我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可得出答案。
答案(1)1 (2)2010 (3)1986;1990 (4)1953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高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医疗保健状况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982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低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
42.解析(1)从图中数据计算了出:人口总量2010年比1953年增长了约125.59%〔(13.45.94) ÷5.94×100%≈125.59%〕;1990年—2000年人口净长1.32亿,2000年—2010年人口净增长0.74亿;1964年 0—14岁人口数量约为2.83亿,1982年 0—14岁人口数量约3.63亿;2010年15—64岁人口数量约9,97亿,除了比印度全国人口数量少外,比其他国家都多。
所正D答案正确。
(2) 从人口结构柱状图上数据直接可以得出答案。
(3) 从我国人口总量不断增加,而我国大耕地总量不但没有增加(因可开垦的荒地已很少),反而有所减少(因工业与城市发展的各种非农业用地增加和退耕还林、还湖等生态用地增加以及荒漠化等原因),便可推出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