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几点思考摘要: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虽然起步很晚,但东亚将成为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活跃和最快的地区。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相比,将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无论东盟还是中日韩,谁都不应在这个进程中寻求主宰和领导地位。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两个重要特点是它内容及目标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它的成功将大大丰富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
关键词: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前景区域经济一体化虽然在东亚起步很晚,但发展迅速,高潮迭起,成为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活跃和最快的地区,并将在相当一段时期中,成为这个地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20 世纪90 年代末以来,我们看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东亚地区长期沉寂呆滞的区域经济合作,突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到今天已是如火如荼,眼花缭乱。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相比, 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相对滞后。
到2000 年, 世界上没有参加任何制度性区域安排的主要经济体仅有中国、日本、韩国等几个东亚国家。
2001 年中国宣布将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后, 大大激发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对区域贸易安排的热情,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从目前来看,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既不同于具有明确政治目标的欧盟, 也有别于纯粹经济意义上的NAFTA。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即内容和目标的广泛性及模式的多样性, 体现了这个地区国家之间由于快速增长的内在经济关联和全球化条件下提高抵抗风险能力的迫切要求。
广泛性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而其中经济方面涉及的内容最多, 包括贸易投资、金融、技术、信息及环保等多个领域。
正是由于东亚经济合作内容和目标的广泛性, 从而形成合作模式多样性的特点。
具体而言, 东亚经济合作体现在六个不同层次和六种不同形式的经济合作上。
(一) 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目前这种合作模式在东亚国家与地区内部十分活跃, 如中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合作, 中国昆明—泰国曼谷公路建设合作, 泛亚铁路建设合作及中国、日本、韩国将来可能进行的图们江开发合作等。
这种合作不是发生在国与国之间, 而是发生在两个或多个国家内部地区之间的跨境的经济合作。
可以预计, 东亚地区内部这种独具特色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或次次区域经济合作, 将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带来许多新的内容和创新。
(二) 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双边与多边合作这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比较普遍, 同时也是目前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热点方向。
近几年东亚地区这种类型的经济合作进展很快, 截至2004 年末, 日本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已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作为独立关税区, 与中国内地签订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 。
同时, 日本与韩国、菲律宾、泰国, 韩国与新加坡也分别提出签订双边协定的意向, 并积极进行筹划。
此外, 近年来中国也在积极行动, 已经或准备与东亚和其他地区进行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谈判。
目前, 中国与东盟和智利已经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谈判也在积极进行中。
(三) 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未来可能形成的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从地理位置来看, 东盟处于东南亚, 中日韩处于东北亚, 是地区内部发展水平相近、地域相邻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的若干国家和地区, 之间可能形成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体。
目前,,东盟无论是合作水平还是实际成效都是与东北亚国家无法相比的, 但是从未来的发展潜力看, 包括中日韩在内的东北亚自由贸易区有望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主导。
(四) “10 + 1”自由贸易区“10+1”合作机制指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的双边合作。
其中进展最快的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2001 年11 月, 中国与东盟达成共识: 在未来10 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2 年11 月, 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决定到2010 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3 年10 月, 中国与东盟达成协议, 同意大幅度削减关税, 以启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还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2004 年11 月, 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 标志着双方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全面启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计划已于2005 年7 月20 日正式实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 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 也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此外, 2003 年10 月, 日本和东盟签署《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议》, 决定从2005 年开始谈判, 到2012 年落实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协定。
(五) “10 + 3”东亚自由贸易区“10+3”合作机制是指东盟10 国与中日韩的合作。
1997年12 月,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马来西亚首次举行东盟9 国( 柬埔寨当时尚未正式加入东盟) 与中日韩首脑会晤, 开始了东亚区域合作制度化建设的第一步。
1999 年11 月于菲律宾举行的第三次“10+3”领导人会议在东亚区域合作的原则、方向和重点领域达成共识, 发表了《东亚合作联合声明》,这是“10+3”进程的一个转折点, 具有划时代意义。
2004 年11月在老挝举行的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讨论了建立“东亚峰会”机制和建设“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首次“东亚峰会”已于2005 年12 月在马来西亚举行。
东亚“10+3”合作框架正在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矛盾(一)各国不同的利益要求之间的矛盾目前东亚各经济体的发展水平至少存在着四个层次一是作为工业高度发达国家的日本, 二是已经初步实现工业化的亚洲“四小龙”, 三是处于起飞阶段、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发展中国家如东盟部分国家和中国,四是发展水平很低的国家如老挝和柬埔寨等国。
同时, 在政治体制上也呈现多种形态日韩等国建立了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体制, 一些新兴工业化或准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正在形成将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与自身传统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制度,中越等国则实行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还有一些经济较落后的国家的政治体制尚不成熟与稳定。
由于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发展水平乃至各自的政治体制差异很大, 它们对本区域实行经济合作和联合必然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和要求, 彼此间关系较松散且相互排斥, 缺乏向心力和融合性, 各自考虑问题易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做出妥协, 这无疑使该地区推进经济一体化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二)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之间的矛盾日前东亚出现了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它们交叉和重叠, 相互间难免会产生种种矛盾。
最典型的表现是东盟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
它在参加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一直力图体现和维护自己在其中的核心地位。
近年来,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基本都是在“10+3”框架下进行的, 而东盟在这一合作机制中发挥了主导和核心作用。
在2001年举行“10+3”领导人会议上, 为加快东亚区域合作的进程, 韩国提出将“10+3”机制改为“东亚峰会”, 进而建立包括政治、经济、安全多个领域的“东亚共同体”时,东盟对此反应十分谨慎, 害怕会因此失去其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马哈蒂尔曾明确提出, 只有保持现有“10+3”机制, 东盟才能保持其在其中的领导地位, 否则东盟将消失在东亚合作之中。
实际上, 在整个东亚的“10 ”、“10+3”、“10+1”、“1+1”乃至等APEC合作机制相互之可, 都存在着这类矛盾, 必然影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体推进。
(三)中日等大国之间存在的矛盾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 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从影响力来看, 位于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所处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成败。
但至今这三国的经济合作水平仍难以令人满意。
在近期内中日韩三国要建立自由贸易区仍有很大困难。
其中最为突出的障碍是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
日本不能正视历史, 致力于强化日美同盟, 这使中国及东亚其他一些国家对之缺乏信任, 并产生强烈的疑虑。
而日本也越来越感受到来自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压力, 与中国加紧争夺资源, 其国内遏制中国的思潮泛滥, 力图阻止中国挑战亚太现有的秩序。
同时, 由于日本经济长期衰退, 国内改革进程缓慢且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其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强, 这也对中日韩三国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构成障碍。
四、东亚经济合作的前景目前全球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周期增长的进程之中,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数据,2005 年、2006年、2007年全球实际GDP 增长率分别为4.9%、5.1%、4.9%。
与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相伴的,还有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和国际投资的明显复苏。
2006 年全球贸易增长8%。
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为出口导向型的东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并与美国一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2006 年中国实际GDP 增长率高达8.7%;日本经济出现良好增长势头,2006 年日本实际GDP 增长了2.6%,比此前10 年间的平均增长率提升1.7 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大潮流,东亚也必然要汇入其中,顺流而进。
东亚经济一体化不仅仅是一种构想,而是切实看得见的区域经济合作,而首先就可以考虑建立自由贸易区。
目前,东亚国家建立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性很高,各种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建议、措施和外交活动层出不穷。
在东亚地区整体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上至少有四种组织形式:“10+3”、“10+1”、“1+1”、“3”,即东盟——中日韩首脑会议、中日韩同东盟的双边合作、东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中日韩之间的合作。
从当前的实际情势推断,在上述四种组织形式的共同磋商、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中,东亚地区整体建立自由贸易区存在两种可能的途径:1.三个“10+1”自然融合为一体,成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所谓三个“10+1”,是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由于日韩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削弱日韩对东盟的出口,并加剧日本、韩国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导致日本、韩国的所谓“产业空洞化”。
日本、韩国还担心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和营运中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可能导致日本、韩国在世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被“边缘化”。
由于这样的担心,日本和韩国政府在中国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后,积极行动,谋求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
由于东亚地区主要国家都参加了自由贸易区安排,通过这种方式,以东盟为中心,最终将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
2.若干东亚国家间的双边自由贸易区交叉统一,最终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当前,东亚各国对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颇感兴趣,试图通过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地区整体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供指导,影响将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在区内建立或正在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将近10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