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文化史作业
你认为“审美”有无功利性?“真”“善”能否成为“美”的基础?
关于审美是否具有功利性的争论,至今仍未得出结论。
一派美学家认为,审美是超功利的,代表人物有托马斯·阿套那、康德、叔本华等;另一些学者则主张审美的功利性,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休漠、席勒、尼采等等。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美是非功利的。
早在中世纪,著名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套那就严格区分了美与善,他认为善是欲念的对象,美是认识的对象,“凡是只为满足欲念的东西叫做善,凡是单凭认识到就立刻使人愉快的东西就叫做美”,美是一种“在善之外和善之上的东西”,这就把美与功利性割裂开来,是审美的超功利性的最早的断言。
康德也认为审美是超功利性的。
他认为,审美对象是事物的形式,“纯粹的美感只是对象的形式所引起的愉悦,而形式是不能满足欲望无实用目的的”。
在对形式的审美中,是排除欲望和利害计较的。
审美的超功利性意味着真善不能成为美的基础,美就是美,与真善无关。
从我国的历史或者文学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诸多所谓“红颜祸水”都是倾国倾城,风华绝代的美女,如明皇宠爱杨贵妃,不爱江山爱美人,引来安史之乱;貂蝉成功离间董卓和吕布,导致董卓被杀,而后朝野动荡,东汉皇帝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周幽王为了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国破。
这些貌美的女子虽然没有贤良的辅佐自己的夫君治国安邦,而多是只顾自己和君王的享乐生活,最终“从此君王不早朝”而使国破家亡,但这并不影响她们
的美,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她们这种祸国殃民的巨大“能量”凸显了他们的美,可见,真善并不是美的基础。
反观丑女,如嫫母,品德贤淑,详情温柔,发明了养蚕缫丝,解决了人们赤身裸体、有伤风化的难题;无盐,饱读诗书,志向远大,在齐宣王政治腐败,国事昏暗时,为了拯救国家,冒着生命危险进谏齐宣王;黄月英,博学多识,能诗善文,教给诸葛亮木牛流马,连弩等科技发明,用自己的才智辅助诸葛亮成就了“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千秋大业。
她们都是丑女之中贤良有才的代表,她们的功绩也被后人称赞和歌颂,但是终究,不美就是不美,即使在“真”“善”方面做得至纯至尽,我们也只能说她们是贤良的,是有功绩的,却不能说她们是美的。
所谓“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虽然齐宣王的态度常被后人指责为薄情寡义,但是也反映了了人最真实的审美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