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文化答案【篇一:中国审美文化答案】中国审美文化简史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
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
这种分裂是文明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
于是,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
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
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要,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
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
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
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
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
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
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
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
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
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
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
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
那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
一首40个汉字的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是如此。
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
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
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选自《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
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a.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升华。
b.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c.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
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e.文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包含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与追问。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艺术价值便现在情感慰藉方面,并不表现在伦理教化方面。
b.遭受异化痛苦的人更需要具有初极关怀的艺术作品。
c.《赋得古草原送别》语言通俗易懂,所以被人们传颂至今。
d.中国古典艺术能给异化的显示人生以审美观照,给人以情感的慰藉。
14.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什么形式实现呢?为什么?(4分)1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4分)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星夜》所描绘的景象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画面上11颗星星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像炽热燃烧的火球。
评论家说,这幅画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篇二:中国审美文化答案】孔子以基于人性和人际关系的“仁”来释“礼”,来充实“礼”,从而把礼建立在个体情感认同和人性内在欲求的基础上。
孔子更把“乐”的境界,实际上也就是与礼天然契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的境界,作为最高层次,这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无邪”即是不偏不倚,中道而行。
孟子极大地发展了孔子“好之”“乐之”的审美境界,强调了儒家道德自觉的人格风范,从而建立了以高扬人格美为其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
1、强调道德自觉,期望人们就像喜欢美味、美色、美声那样“好理”“悦义”:2、“充实之谓美” 3、礼乐文化中“礼”和“乐”的互动关系、对礼乐之“乐”的特殊功用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总结二道家与儒家一样,道家也是基于对乱世的忧虑,提出自己的济世之方的;不同的是,他们由对文明社会的失望,导向对连同周代礼乐在内的一切社会政治伦理的怀疑和否定,从而把视野投向自然无为、朴素恬淡的人生境界,形成了以崇尚自然、“与道合一”为其特征的哲学体系和美学理想。
1、道:宇宙世界万事万物得以生成、运行、变化的终极原因、冥冥力量、铁的规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社会政治的理想也是顺应“道”的法则,回归自然,抛弃刻意的追求和奢望,更远离争夺和战争。
以鲜明的不与“昏上乱相”合作的姿态,以崇尚老子之“道”、以非儒黜墨的道家身份,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立足于世的。
三、活得适意、逍遥、自由,是庄子生命哲学的终极目的追求:物我两忘、与道合一。
四、审美理想:庄子崇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无为之美,更崇尚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到的不刻意为之而“众美从之”的境界:二、韩非,提出了非毁礼乐、否定繁饰的理论主张。
战国美学影响:儒道互补墨、法两家对审美、对艺术的极端否定都是学术争鸣中出于对儒家的反动而出现的,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除了某些特定的时段和契机,就总体而言,它们对中国美学没有产生多少实质性的影响。
实际上,真正代表战国时代审美理论分化的是儒道二家,分化中又共同体现了以“和”为美的精神,只不过前者重视的是人和社会,后者追求的是人与自然。
也正因为如此,二者恰恰构成了互补的关系。
此后,中国美学正都是由这个基本结构出发,展开其无限丰富的形态变化 120 页秦汉乐舞审美特点一)粗犷奔放、雄肆健朗的壮美文化形态。
这是秦汉之际乐舞文化区别于其他时代乐舞的突出审美特点。
3、巨型化景观222 北朝石窟雕塑艺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雕饰奇伟第一阶段是北魏太和改制(约公元490 年)之前。
这个阶段石窟雕塑的造像特点,基本是汉代雕塑与印度犍陀罗人模样的结合。
第二阶段,是北魏太和改制,特别在其迁都洛阳以后,佛教雕塑艺术普遍向南朝的“秀骨清相”造型靠拢。
第二阶段的佛像造型,已有脱离汉代传统和西域之风,向两个互相联系的方向转化而去的趋势。
一个方向就是逐渐地中国化、民族化、世俗化。
另一个方向便是向南朝的审美趣尚归拢的趋势。
佛像一改高大雄伟之态,而为“秀骨清相”之姿,这无疑是南北审美文化之间交流和融汇的成果。
它不仅驱走了佛像神性的疏远冷漠,还它以人间士人的可亲形象,而且也使佛像的造型从偏于感性的雄大壮美转向人格的清雅优美。
丰颐温和第三阶段,大体是北齐、北周时代。
这阶段的基本审美特点是,不论是佛还是菩萨,其面相、体形均由瘦长型向丰圆型转换。
在第三阶段里,北朝佛教雕塑表现出了日益世俗化、民族化、富丽化、壮美化的审美趋势。
229 从建筑和雕塑里说明唐代的气势开张的美学风尚含元殿以气势开张的姿态显示着国家的威严,麟德殿以博大雄浑的气势显示着帝王的高贵,太液池则以富丽堂皇的景象显示了皇家的奢华。
西方:神灵的栖息地(宗教建筑)中国:帝王的居住地(世俗建筑)三、美学上:追求高大、方正的壮美效果。
初唐雕塑(2)规模巨大:体现了有唐一代雄厚的国力和非凡的气度 313宋佛教雕塑与唐代的不同 3、佛像艺术上,世俗化的倾向还表现在性格的多样化上。
南宋佛教雕塑的特点 1、艺术风格来看,这一时期的雕塑在格局和气势上已无法同初、盛唐时代相比肩,但在精细和典雅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3、造像艺术越来越向戏剧化发展。
355 元戏剧悲剧冲突的特点及怎么样以弱胜强元杂剧的悲剧冲突“怨气如火”:以叛逆为主旨凡正面的、善的、美的一方处于弱势,反面的、恶的、丑的一方处于强势,且后者压倒前者的,属于悲剧性的冲突;反之,前者处于强势,后者处于弱势,或者表面强大而实质上外强中干的则属于喜剧性的冲突。
强者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弱者处于被打击或被欺凌的位置。
这是一种平民的悲剧,通过弱者对强者的反抗,同样营造了崇高的悲剧效果。
2、元杂剧中悲剧的发生过程也有自己的特点,它一般都是由代表恶势力的强大一方首先发难,造成灾难压顶、无所逃遁且高度压抑的审美情境,将悲剧主人公逼至绝境,这就为主人公的反抗提供了特殊的条件。
3、在矛盾的解决过程中,鬼魂频繁出现,它一方面使悲剧气氛变得更为惨烈,另一方面也至为强烈地显示了悲剧主人公的反抗情绪和叛逆精神这种高压情境下的勃然奋起,挺身抗争,使得全剧产生了一种崇高的美学气氛。
这种气氛弥漫开来,强烈地感染着台下的观众,造成一种上下息息相通的情感交流。
演员的表演越逼真,越投入,观众的共鸣也就越强烈,这是其他艺术类型如诗歌、小说所难以比拟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元杂剧的悲剧实际上就是生活中悲剧的舞台化、典型化,它把人们内心最真实、最强烈的意愿通过审美的形式表达出来了。
戏剧的叛逆其实就是社会叛逆的一种折光,一种投影。
4、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光明的结局 370 书画合流的美学意义宋代院体画追求色调的渲染,以多维块面组成图形陷入俗套之后,强调简洁明快的线条实际上就是对宋之院体画的一种纠正。
而强调线条对于文人画家来说势必就要推崇以书法入画,因为书法是中国线条美最高层次的体现,同时又是文人墨客的擅元代之前对绘画的欣赏还全部集中在形象本身的话,那么自元代开始,线条已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