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知识测试题(一)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知识测试题(一)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知识测试题(一)
一、填空题。

(每题1分,共46分)
1、科学课程的三个分目标是()()();
2、课程标准把三个领域的内容分成五个方面是()()()()()。

3、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

4、科学探究大致涉及()、()、()、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对别人研究的结论()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5、生命世界的详尽内容标准包括()()()()。

6、物质世界的详尽内容标准包括()()()。

7、地球与宇宙的详尽内容标准包括()()()8、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和()。

9、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应重点评价小学生()。

10、科学实验可以分为()、()和()。

新课程大力提倡()。

11、科学教育资源从空间上可分为()、()和()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三大资源。

12、观察是过程性评价的有用手段,其观察要点以()和以()分为两种。

二、判断题。

(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认识是对无限发展客体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认识,总是在逼迫正确的答案,但永远无法达到。

()
2、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指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进日常生活的方式与习惯,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
3、光是一切颜色的来源,没能光,也就没有颜色。

()
4、现代教育技术即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来完成教育的优化。

()
5、定量评价大凡总要优于定性评价。

()
三、简答题。

((每题6分,共18分))
1、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什么?
3、怎样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四、论述题。

(每题12分,共24分))
1.如何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2、根据课标教学实施建议,举例谈谈怎样有用组织好科学教学活动。

答案:
一、填空题。

(每题1分,共46分)
1、(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2、(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
3、(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
4、(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提出质疑)
5、(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康健生活)
6、(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
7、(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
8、(自然事物)(态度)、(技能)(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9、(科学学习的态度)
10、(验证性实验)、(模拟实验)、(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
11、(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人)、(物)、(环境)
12、(观察对象为标志)、(观察现象为标志)
二、判断题。

(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三、简答题。

((每题6分,共18分))
1、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3)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4)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5)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什么?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剧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而且,他们想象丰盛、思维活跃。

例如,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头脑中把一个压扁的塑料球复原成圆球,也即借助想象对一个简单过程进行逆向思维。

又如高年级学生能够初步建立用数据来检验某种假设或某种观点的思维方法。

即使低年级学生也决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人生早年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他们学习新事物的基础。

(2).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

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详尽事物。

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是十分严重的。

(3).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教师的言语动作应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和抽象定义,尤其要避免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儿童。

儿童的有意注意和坚持性尚在发展之中,所以课堂教学形式应灵敏多变,课外中长期作业应简便易行。

4.尊崇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醉心醉心、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完成个性化发展。

这需要教师注意观察和研究小学生的行为。

一个优异的科学教师常常会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

3、怎样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探究活动大凡应把握由简单到繁复、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

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

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

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敏把握。

(建议: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大凡布置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四、论述题。

(每题12分,共24分))
1.如何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完成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从头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

至于接受哪些知识,学习哪些内容,则是由大纲与课程事先规定了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而教师通过设计教案,主持上课,指挥与操纵着课堂教学,处于主体地位。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认为学生在课堂里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因此,学生应该完全听教师的。

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不能自己在课堂里随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唯
一应该做的就是听从教师的话,按教师的要求去做。

在这种学生观的支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难完成的。

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

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学会的,其中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

在这类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

为此,教师需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再按照以往的学生观看待学生在课堂里的角色,要建立学生也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的学生观,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设计教案,并创设各种条件与机会,完成学生在课堂里的主动学习。

2、根据课标教学实施建议,举例谈谈怎样有用组织好科学教学活动。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盛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