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docx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docx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宜兴市蔬菜办公室陆志新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1.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统计,中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 43%、 49%,均居世界第一。

2007年中国蔬菜播种面积达 2.6 亿亩,总产量 5.65 亿吨,人均占有量420多公斤。

(中国经济网消息) .蔬菜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2007 年, 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11.3%, 总产值 6300多亿元 , 占种植业总产值比例高达 25.5%. 蔬菜生产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 570 多元 , 占农民人均收入 13.8%.2、蔬菜市场供应显著改善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优势产区的逐步形成,产销布局的日趋合理,我国已基本实现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目标。

2、蔬菜市场供应显著改善本报讯近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 年)》。

根据规划,到 2015 年全国将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8 个蔬菜重点区域。

据介绍,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也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不稳定等问题。

针对蔬菜生产季节性强,蔬菜产品新鲜易腐,贮运困难的特点,根据气候、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基础,农业部规划将全国蔬菜产区划分为 4 大功能区 8 大重点区域,包括:华南冬春蔬菜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黄土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区域、东北沿边出口蔬菜重点区域。

按照规划,到 2015 年,重点区域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的 42%,蔬菜产量占全国的 48%,出口量和出口额占全国的 90%以上,蔬菜生产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超过 1200 元,产品安全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率达到 65%以上。

为此,农业部将改善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实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行商品化处理与加工,提高产品采后产值;完善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品牌,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增收作用更加明显 , 蔬菜总产值约 5000 亿元。

对全国 9 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约430 元,全国 958 个蔬菜播种面积在10 万亩以上的县,人均来自蔬菜的纯收入达725 多元。

3.蔬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根据农业部 2005 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参照国际标准判定,37 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 94.3%,以京津沪深四城市为例, 2005 年与 2001 年相比,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提高了近 29 个百分点4.国际贸易快速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 2005 年我国累计出口蔬菜680.19 万吨,同比增长13.09%,创汇 44.85 亿美元,同比增长18.16%;累计进口蔬菜9.75 万吨,同比下降8.89%,进口额 0.82 亿美元,同比下降 10.37%;净出口 670.44 万吨,同比增长 15.14%,贸易顺差 44.03 亿美元,同比增长18.9%,而同期农产品贸易逆差达11.38 亿美元蔬菜出口量有所增加. 国际贸易快速增长4.国际贸易快速增长4.国际贸易快速增长5.产后加工快速发展全国拥有各类蔬菜加工企业60 多万家,从业职工 700 多万人。

年加工各类蔬菜2000 多万吨,消耗鲜菜原料 5000 多万吨,蔬菜加工率接近10%。

蔬菜产销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民市场意识增强6.流通体系渐趋完善全国各类蔬菜批发市场近 2 万个,年成交额 3000 多亿元。

农业部已建定点市场360 个,年成较量 5600 多万顿,年成交额 500 多亿元。

蔬菜业虽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其产品质量、品种结构等还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发展的需求,还不能适应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1、产业布局尚欠合理由于全国蔬菜生产发展缺乏统一规则,导致各地蔬菜发育有一定的盲目性,致使栽培季节、栽培方式、栽培种类和品种结构雷同,尚未能充分发挥适地、适季和品种资源优势,已经长出现地区性、季节性和某些种类、品种的过剩,以及卖菜难和菜贱伤农现象。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国各地菜田排灌设施薄弱,保护地设施建设简陋,产品冷藏与保鲜设施不足,运输条件简易。

由于各项基础设施将设滞后,导致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蔬菜贮、运损耗大,致使蔬菜产业仍处于低水平运转。

3、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力不足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支撑和保护政策,主要是向粮、棉、油生产倾斜,而对比较效益相对较高的蔬菜科研和科研推广、技术培训则立项难、经费少,蔬菜科研力量、科研设施、科研课题及研究成果等与蔬菜产业发展不相适应,蔬菜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则更为薄弱;菜农的科技素质不高,而且地区间差异显著,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有限。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蔬菜科技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足,科技的先导作用则未能充分发挥。

4、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国蔬菜生擦很难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小生产难与大市场、大流通相对接;面对千家万户,技术推广,质量监控,产业化经营都难以落实,产品质量和档次难以提高。

由于生产单元小,规模效益差,抵御风险的能力差,难以实现自我积累和发展。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已经成为限制蔬菜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也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瓶颈之一。

5、产品采后处理和加工落后据发达国家经验,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可增值 40-60%,精(深)加工可增值 2-3 倍。

发达国家的蔬菜商品化处理和包装率几乎达到100%,精(深)加工率多在40%以上。

而我国目前蔬菜商品化处理和包装率约占 25%,精(深)加工率不足 10%,我国蔬菜产品采后缺少整理、分级,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包装简陋,甚至多数没后包装;贮运保鲜技术落后,蔬菜贮运损耗大,产品货架期短;蔬菜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精(深)加工技术。

所以,蔬菜采后处理和加工技术落后,已成为限制我国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限制因素。

三、蔬菜产业发展对策1.合理布局,发挥比较优势2.改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生产力水平3.建立蔬菜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4.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高质量安全水平5.推行采后商品化处理,提高产品附加值6.改善菜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7.发展蔬菜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效益1.合理布局,发挥比较优势2.改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生产力水平(1)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冷藏设施质量检测设施(2)技术装备落后蔬菜生产的日常管理,如耕地、浇水、施肥、打药、蘸( 喷) 花、揭盖草苫、放风闭风等,基本上靠手工操作,2.改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生产力水平(3)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一是研制、装备适合我国蔬菜生产的设备:如小型耕整机械、滴( 渗) 灌系统、施肥器、保温被和遮阳网及其卷放设备、放闭风设备等。

二是研制、推广自动化控制和机械操作装置。

三是在弄清设施小气候变化规律和主栽蔬菜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因子的基础上,开发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管理软件。

3.建立蔬菜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1.开发适销对路的出口专用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市场;2.开发蔬菜无害化生产技术,并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安全质量水平;3.开发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以及冷链贮运设备和技术,提高蔬菜产品的档次,降低损耗,增加附加值。

4.提高蔬菜产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装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规模经营,保持我国蔬菜低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

4.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堵疏结合,在“减”上下功夫。

即推广蔬菜无害化栽培技术,减少用药,并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从而控制农药残留污染。

具体做法:一是推广生态栽培技术,最大限度地创造适宜蔬菜作物生长发育的条件,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实现不发生或少发生病虫害,从而达到不用药或少用药的目的;二是采取阻隔、诱杀、高温消毒等物理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用药;三是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种类多: 7 个目 20 多科 40 多种害虫,其中鳞翅目占69.8% ,夜蛾科害虫又占鳞翅目害虫的75.2%。

诱杀数量大 : 据重庆市 2001 年 9~ 11 月试验,平均每天每盏灯诱杀害虫1415 头减少药剂防治的次数和用药量 : 使用频振式杀虫灯的比对照(常规管理)每茬减少用药 2~3 次少,益害比低 : ≤1∶ 98.5使用成本低 : 仅为高压汞灯的9.4%5.推行采后商品化处理,提高产品附加值分级包装加强冷链设施建设加强贮运保鲜技术开发提升蔬菜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内销、扩大出口,提高综合效益。

6.改善菜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污染 :工业三废超标排放城市排污不达标医院排污不达标。

生产管理不当 :--设施连作障碍--施肥不合理--检疫工作跟不上7.发展蔬菜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效益我国蔬菜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组织化程度低,小而全,随意性大,带来 ?°四难?±。

推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企业化运作蔬菜产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其基本思路是以效益为中心,突破性发展外向型蔬菜和无公害蔬菜,努力建立科技支撑体系、质量标准支撑体系、市场支撑体系,最终促使蔬菜生产的市场化、区域化、优质化、一体化的实现。

第一,蔬菜栽培种植趋向环保科技型。

近年来,人们的绿色消费观念日趋成熟,对蔬菜需求出现多样化、高档化、新鲜化的趋势,从而引导我国蔬菜产业的结构向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型方向发展。

这要求在蔬菜的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剧毒农药;少施化肥,多施有机肥料;在管理上加大科技含量,推广反季节栽培、无土栽培、集约化栽培以及喷灌滴灌节水等先进技术。

第二,蔬菜加工贮藏趋向营养保健、方便实用型。

近几年,由于蔬菜加工和贮藏能力较低,我国不少地方蔬菜生产一度出现“菜贱伤农”的现象。

因此,提高蔬菜产品的附加值,是广大菜农和经营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地普遍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实行净菜上市,朝着净菜小包装方向发展,即在产地对蔬菜进行整理、消毒、灭菌、分级、包装密封,然后打上商标上市;二是实行深加工和精加工。

许多有条件的生产企业和大型生产基地,对蔬菜进行加工处理,制成速冻菜、真空包装保鲜菜、罐头等产品,以解决菜农的后顾之忧。

第三,蔬菜产销趋向出口创汇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