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考试试卷生态经济学试卷(三)1、生态经济学2、循环经济3、Ecological Agriculture4、生态经济系统5、生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1、目前,世界上广泛流行的清洁生产工具有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会计等,其中使用的最早和最多的工具是A 、环境标志B 、环境管理体系C 、清洁生产审计D 、生态设计2、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的环境一般称为A 、地理环境B 、地质环境C 、宇宙环境D 、生活环境3、下列种类的资源中,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A 、土地资源B 、气候资源C 、水资源D 、矿产资源4、生态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理论范畴是A 、生态经济协调,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B 、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C 、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生产力和生态经济效益D 、生态经济协调、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生产力5、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A 、生态经济生产力理论B 、生态经济效益理论C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D 、可持续发展理论6、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和遗传价值属于A 、使用价值B 、 直接使用价值C 、非使用价值D 、间接使用价值7、从农业生产的运动过程看,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物和植物其实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农业生产的这一基本自然特点告诉我们,农业的本质是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A、生态农业B、原始农业C、传统农业D、现代农业8、产业带动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比较适用于A、长江中上游地区B、东北平原区C、沿海经济发达地区D、长江中下游农业区9、我国草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草原植物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说明了我国草原的A、生产者效率较低B、消费者效率较低C、分解者效率较低D、还原者效率较低10、以下不属于渔业的生态经济特点的是A、渔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长B、渔业生态系统有更大的难见性C、渔业资源分布有立体性D、渔业资源分布有广泛性三、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生态经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源评价、、、和评价。
2、生态经济的研究内容与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显著的不同。
生态经济最重要之处是为后三者提供,而后三者则是生态经济。
3、生态经济系统管理的经济手段主要有、、和。
4、我国森林环境保护工程建设规划的六大工程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工程、工程、工程、工程和工程。
5、生态生产力的循环转换是指生态系统中的之间的循环转换,这种转换是建立在循环转换的基础之上的。
经济生产力的循环转换是指经济系统中的之间的循环转换,这种转换是建立在的基础之上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简述森林环境资源经济评价的特点2、影响生态经济生产力的外部因素有哪些?3、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的理论创新特色是什么?4、现行GDP指标的主要缺陷。
5、简述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原理。
五、论述题:(共25分)1、目前,我国的生态经济实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本题7分)2、试分析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因何在?(本题8分)3、总结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资源与环境问题(本题10分)?《生态经济学》试卷(三)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
2、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它要求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进行资源配置,以消解长期以来资源消耗和经济需求的尖锐冲突。
3、Ecological Agriculture,即生态农业。
它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以生态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4、是指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耦合形成的复合系统。
5、选择价值是指个人和社会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潜在用途的将来利用,这种利用包括直接利用、间接利用、选择利用和潜在利用。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1.C2.A3.D4.B5.C6.D7.A8.C9.A 10.D三、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环境评价结构评价功能评价效益评价2、理念和方法论上的支持理念成为现实的途径3、税收补助价格管制建立绿色GDP制度4、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平原绿化工程治沙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5、生物生产力和环境生产力有机物与无机物劳动者生产力与物质资料生产力劳动力的生产和消费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答:森林环境资源经济评价的特点主要有:(1)森林生态价值难以用经济衡量;(2)森林生态价值难以通过市场形成;(3)森林生态价值的实现具有长期性。
2、答:影响生态经济生产力的外部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
3、答: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一反各门传统经济学的局限,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思路出发,在需求观、生产观、消费观、补偿观、平衡观、效益观、价值观、利益观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全面的理论创新。
4、现行GDP指标的主要缺陷有:(1)现行GDP指标没有反映资源与环境在生产过程中的破坏、投入和消耗;(2)主流经济学的核算体系的假设前提“资源稀缺”没有改变;(3)这一核算体系引导人类追求产值和利润,当这一欲望发展到不顾环境和资源的程度时,必然同时危害人类自身;(4)GDP的误导,掩盖了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某些不公平性。
5、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有(1)生态经济系统原理;(2)生态经济平衡原理;(3)生态经济协调原理;(4)生态经济循环原理;(5)生态经济调控原理;(6)生态经济支配原理。
五、论述题:(共25分)本题仅提供答题要点和评分标准,具体论述由考生自行发挥。
1、答题要点:(本题7分)(1)我国的生态经济实践主要从区域和产业二个层面展开。
区域层面主要是生态省和生态县(市)及生态家园建设试点。
产业层面主要是加强循环型产业模式的建设发展。
(2分)(2)我国生态经济实践中最有影响的是生态省建设。
1999年3月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先后批准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安徽、广东8省为生态省建设试点。
江苏、陕西等省也在开展生态省建设的试点工作。
生态省建设亟待研究的问题是:生态省建设的宏观政策,包括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经济机制和奖惩政策,以及国外有关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生态经济区划和生态产业发展研究,包括如何处理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社区参与的关系,如何使这些活动走上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生态省建设监控体系、标准和指标体系,包括空间数据的基础框架,生态省建设的动态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生态监测网络与管理的基础设施,生态省建设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3分)(3)推进产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具体地说。
就是以企业为单元,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点”上的小循环;以行业或企业群为单元,延长产业链,建立“线”上的中循环;以产业群为单元,建立工业生态学意义上的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体系,建立“面”上的大循环,形成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体系。
(2分)2、答题要点:(本题8分)(1)人类面临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呼唤生态农业的出现。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臭氧耗竭、气候变暖、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物种灭绝、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农业生态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2分)(2)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0世纪后半叶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一些恶性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2分)(3)政府的支持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政府的支持作用功不可没。
《欧洲共同农业法》有专门条款鼓励欧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发展。
世界各国也大多制定了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
(2分)(4)农产品的绿色壁垒加快了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陆续采用绿色壁垒来限制农产品的进口。
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为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因而促使各国更加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
(2分)3、答题要点:(本题10分)(1)森林和其他资源过度消耗;(2)水土流失;(3)荒漠化加剧;(4)地质灾害频繁;(5)耕地流失严重;(6)草地资源退化;(7)水资源危机;(8)江河湖库干涸;(9)气候灾变;(10)污染加剧;(11)物种和生物多样性锐减;(12)能源危机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