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粮食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五大难题。
2.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组成社会的人类和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研究那些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而结成社会的人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
3.生态经济学的特点:①历史的普遍性。
②层次性③整体综合性。
④地域的特殊性。
⑤长远的战略性。
研究内容:①基本理论或理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其中包括:Ⅰ、生态系统、技术系统和经济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人类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Ⅱ、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生态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Ⅲ、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与经济系统的物流、能流、价值流的关系;Ⅳ、社会经济制度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Ⅴ、技术措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Ⅵ、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目标及生态经济模型的理论;Ⅶ、生态经济学的特征、性质及学科体系;Ⅷ、防治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的投资效果及投资来源方面的理论问题。
②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其中包括:Ⅰ、建立高效率、低消耗、无污染的良性循环系统;Ⅱ、运用生物间相生相克的原理,建成多种群共栖共生的立体农业结构;Ⅲ、运用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原理和食物链法则,建立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生态农业体系;Ⅳ、选择符合我国生态系统的技术体系、技术政策;Ⅴ、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目标进行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Ⅵ、建立对土壤、水域、大气质量的检查制度;Ⅶ、建立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决策机构,制订符合生态经济原理的政策和法令。
③方法论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方法论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的特点,其内容包括一般方法,特殊方法,哲学方法和系统论、控制论方法等。
5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生境(habitat)和占据该生境并联结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在生态系统中,生命有机体和它们无生命的环境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并不断相互作用着,进行物质的交换、能量的转移和信息的传递。
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自然实体(selfcontained entity)。
其核心是生物群落,它具有自我维持、修补和重建的能力,因而使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得以维持。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机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
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动规律。
其次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节。
普遍出现于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有食物链关系的类群,以及需要相类似生态环境的类群。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调节。
生物经常需要从所在的生境摄取需要的物质,生境则需要对其输出的物质进行及时补偿,两者进行着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共需调节。
由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能,使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范围内的自我维持、修补和重建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生态阈值”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生态平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结构上的平衡,二是功能上的平衡,三是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的平衡。
因此,要实现生态平衡,必须满足如下几个条件:①一定时期输入、输出的各物质数量大致相等,能量收支趋于平衡。
②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还表现在,经过系统流动的物质元素保持协调比例。
③动态平衡还表现在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移动速度大致均衡。
④动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的结果,是一种不断调节过程中的平衡。
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原理):对于孤立系统的不可逆过程,它的熵值总是趋于增加,即系统的无序程度增加,直至达到热平衡。
熵(Entropy)=K×lgD当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时,后一营养级只能利用(固定)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左右,而不能完全利用,这就是十分之一定律”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都要大大减少,这样,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或能量的分布就会形成一个塔形,我们将其称为生态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可分为生物量金字塔(由各营养级的生物量表示的金字塔),能流金字塔(又称为生产力金字塔,由各营养级的能量表示)和数量金字塔(由各营养级的生物有机体个体数量表示的金字塔)。
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数组成了种群的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越复杂,种群的适应能力越强。
种群的年龄组成可分为同龄组和异龄组两类,凡一年生植物(包括大多数作物)种群都可以列为同龄级种群。
异龄级种群的划分,动物有编制生命表,植物可以以一定年龄范围划分,通常以休眠期、营养生长期、生殖期、老年期划分.人口再生产,就是指新的一代人口出生成长,老的一代人口逐渐走向衰老、死亡这样一个川流不息的自然过程。
三个阶段:1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2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阶段3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是哪些原因造成不正常的性比例?第一,重男轻女的封建残余思想和人为地溺女婴。
第二,战争原因--参战人员尤其前线绝大多数是男性青、壮年人口,所以,那个国家经历的战争规模越大,历时越久,死亡人数越多,越容易出现过低的性比例,而使性比例失调。
第三,经济结构类型的变动。
第四,人口迁移流动结构变化的影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系数--平均1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的被抚养和赡养人口(儿童少年人口加上老年人口)按照联合国人口机构的划分,60岁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如果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足4 ,属于青年型人口;如果介于4~7 之间,属于成年型人口;超过7 则属于老年型人口。
我国人口发展所面临的三大挑战:a 人口基数庞大; b、人口老化c 人口逆淘汰—低素质人口比例增加,高素质人口比例降低。
“生态位”的概念(niche),它是指生物有机体本身在其群落中的机能作用和地位,特别是与其它物种的营养关系。
对生态位的描述是多维的,它不仅仅表示生存空间的概念,而且还包含有关营养、食性和资源的维度。
所谓的“马太效应”,源于《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让富有的更富有,让没有的更没有”。
在竞争的过程中,如果竞争者的环境不发生变化,强者将越来越强,而弱者将越来越弱。
因为强者对资源的占有能力强,强者排斥弱者,使弱者更难取得资源。
这种作用我们称之为“马太效应”。
竞争的普遍意义:1争导致资源的充分利用2争引起生态的多样性三、适度竞争,人类社会竞争的目的应该是不断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求得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步增长以及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因此,人们在竞争中就应该遵循一定的竞争准则。
①要素流动②流动调节③结构与功能相一致。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科技系统等子系统复合而成的。
这个复合系统中包含人口、环境、资源、物资、资金、科技六大要素。
1原始型的生态经济结构,是指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条件下,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结合成比较简单的复合结构。
这种类型的结构,主要存在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时期的农业和以生物产品为原料的家庭手工业中。
2夺型的生态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通过技术手段,以掠夺的方式同生态系统结合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3调型的生态经济结构,是指开放的经济系统按照生态规律与生态系统结合成高产、优质、高效和多种产品输出的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重建的过程是系统内物种多样化的过程。
多样化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取决于植物被固定的太阳能流的大小,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被植物固定的太阳能越多,即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越高,所能允许的多样化程度也就越高。
其二,系统的多样化程度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多变性。
反自然、高投入和开放性是农田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特点。
“一种文化的进步、停滞或衰退,或者是人均能源消耗的增加、持平或减少;或者是能源开发利用手段的效率的上升、持平或下降,或者是两者的综合作用。
”这一将文化作为能源消耗和能源效益函数的论述,被称为怀特定律。
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涵义可以简单概括为:物质、能量、资金的高效低耗(输入部分),优质高产(输出部分)和无污染(环境质量)这样一个状。
影响良性循环的因素1、人口增长过快2、政策上的失误3、技术手段不完善4、掠夺经营5、立法不键全6、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非绿色的生活方式与环境意识淡漠。
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措施1大力植树种草,促进生态良性循环2、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3调整结构合理布局4大力开发农村能源5净化环境6积极建立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系统建立和健全生态经济立法。
所谓“生态农业”,就是设计出有效地控制和利用农业系统内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过程,同时又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侧重于通过充分利用人、畜粪便和动物、植物废料的办法,促进农、林、牧、渔和大农业系统内部维持良性循环,以获得满足人类营养和其它消费需要的各类产品。
农业生态环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和工矿企业的“三废”污染进入农业生态统,危害人畜、危害各种农作物和森林的正常发育生长。
这一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二是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和各种生长剂、死了添加剂等,使大气、水、土壤受到污染,危害人畜和各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评价评价的原则1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2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原则3、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统一的原则生态效益的内涵是指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态效率,前者可用绝对数表示,后者则只是一个相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