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试卷 (解析版)

【历史】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试卷 (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1.西周武王灭商,封纣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弟)于附近建国监视(即为三监),此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后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

西周的两次分封均A. 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B. 确保了货族权力的有效承袭C. 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D. 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答案】A【解析】西周分封制下分封殷商后裔为诸侯,同时封同姓亲族为诸侯,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些措施有利于将中原文化带到各地,推动民族交融和华夏族的形成。

故答案为A项。

确保贵族权力有效承袭的是宗法制,排除B项;第一次分封没有推动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排除C 项;三监之乱表明第一次分封未能防止叛乱的发生,排除D项。

2.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薄(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薄)。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 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 地主田庄经济繁荣C. 自耕小农经济盛行D. 土地租佃现象普遍【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每户人家拥有一定的土地,农民在自家的土地上耕种属于自耕农,这种生产方式属于小农经济,因此从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该地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答案为C项。

材料不能反映“精耕细作”,排除A项;从每户拥有的土地数量来看,没有形成地主庄园经济,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土地租佃现象,排除D项。

点睛: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经济就是以小农经济占主导。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原因,一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二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

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

唐代的“过官”制度A. 削弱了皇帝权力B. 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答案】B【解析】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有利于防止选官过程中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故答案为B项。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中央机构之间的权力制衡,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4.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

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 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B. 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C. 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D. 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不同地区宗族组织的发展状况来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华北地区“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反映出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对宗族组织发展状况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

明清时期的战乱与这种南北方宗族组织发展差异无关,排除A 项;B项是现象,题干所问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排除;儒家思想在这些地区的影响没有区别,排除C项。

5.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县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知县徐赓陛以“有伤风化”、“夺民生业”为由进行查封。

1887年,清政府又承认该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准其照旧开设。

据此可知A. 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发生变化B.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走出困境C. 晚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斗争D.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答案】D【解析】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封建势力的阻碍,同时又依附于封建势力,因此民族资产阶级表现出革命性和妥协性的两面,故答案为D项。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改变了对民族工业的态度,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

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6.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

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

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

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史料选取不同B. 史观运用不同C. 内外时局不同D. 社会性质不同【答案】C【解析】1906年还处于清政府统治之下,教科书对于试图推翻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当然认为是“倡乱”;而1933年是在国民政府统治之下,且面对日本的侵略,需要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因此对太平天国运动能给予正面评价,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反映史料选取和史观运用方面的不同,排除A、B项;1906年和1933年中国均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排除D项。

7.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

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

这次会议A. 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B. 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 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D. 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政府,以及大会代表和政府委员均有一定的民主人士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即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故答案为B项。

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排除A项;1949年一届全国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排除C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项。

点睛:1948 年4 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这次讲话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提出土改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提出革命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8.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

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

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

这反映了A. 八字方针的制定B.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C. 改革开放的实施D. 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答案】B从包产到户在不同时期的遭遇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在“左”倾错误严重时遭到批判,在思想路线和经济政策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时又得到肯定。

故答案为B项。

A、C项不符合材料总体信息,排除;D项说法片面,经济政策也有不受“左”倾错误干扰的时期,排除。

点睛: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成功探索包括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1960年针对三年经济困难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文革”期间两次成功的探索。

探索中的重大失误包括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制定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开展;1966—1976年“文革”期间,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严重冲击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国民经济损失严重。

9.罗马法学家尤里安在就罗马法的某项内容做出解释时曾举例说:“没有人怀疑,如果我在我的土地上播种了你的小麦,收获物及出卖收获物的价金将是我的。

”这反映了罗马法A. 法律体系建设已日趋完备B. 强调维护土地贵族的权利C. 私有财产所有权保护不力D. 物权保护之规定更加完善【答案】D【解析】土地上的生长物应当属于土地所有人,尤里安的解释实际上是肯定了所有物的权能,因此这一现象反映了罗马法对物权保护的规定更加完善,故答案为D项。

A项说法夸大,从这一单独现象不能得出法律体系建设已日趋完备的结论,排除;这一规定并非只是针对土地贵族,而是保护所有土地所有权人,排除B项;材料中的解释表明罗马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更加完善,排除C项。

10.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依附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

据此可知英国A. 权力斗争延伸到宗教领域B. 实现了国王“统而不治”C. 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D. 司法权由议会下院掌握【答案】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王和议会的斗争一方面是议会要求限制王权,另一方面还包括资产阶级信仰新教和国王信仰的天主教之间的斗争,因此材料中的规定说明国王和议会的斗争仍在延续,故答案为C项。

这种宗教领域的斗争本来就在资产阶级革命之中,排除A项;《权利法案》的颁布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状态,排除B项;议会掌握对法官的任免权,而不是司法权,排除D项。

11.1930年3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

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000万户农民退出农庄,据此可知A. 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B. 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C. 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决策D.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进程出现急躁冒进的现象,因此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批评是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的进程,故答案为A 项。

B项不符合史实,农业公有化方向没有发生变化,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世界性危机对苏联的影响,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2.1970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13轮外长谈判,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

同年8月,勃兰特总理实现访苏。

这反映了A. 两极格局出现缓和B. 苏联在军事上超越美国C.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 德国外交实现独立自主【答案】A【解析】联邦德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心国家,联邦德国和苏联关系的缓和说明当时两极格局出现缓和,故答案为A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