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
哲学与科学的渊源关系可以追溯至古希腊。

“最早的希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柏拉图曾经说,“在古希腊人看来,哲学科学一而二,二而一,初无区别。

笛卡尔曾说过:知识好比是大树,哲学是树根,科学则是树枝。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的基础是哲学”,并强调“这一点适合于任何一门科学”。

而马克思则在肯定了科学于历史变革中的推进作用的同时指出了只有哲学才是批判现实世界的“思想武器”。

哲学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科学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健康的发展。

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论。

由此可见,哲学与科学不是对立、水火不容的。

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则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

甚至有人曾断言:哲学与科学必然是统一的,如果始终不能统一和沟通,那么,不是哲学有谬误,就是科学有虚假。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揭示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而科学作为对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揭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具体本质和个别规律,哲学与科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哲学与科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必须认识到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同自然科学的关系是辩证的,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兴趣而改变着。

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

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

现代人们对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然后还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二者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

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科学与哲学是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二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

研究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哲学和科学一样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离开了实践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这是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共同点。

然而,在总结和概括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又具有不同的层次。

人们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等的各种知识,经过加工,归入不同层次的各门具体科学。

这些知识又成为哲学在更高层次上加工整理的材料,哲学思想、理论正是通过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而得到的最一般的结论。

所以,就哲学和自然科学这两个大的知识层次来看,在他们同实践经验的关系上,相对的说,哲学比较间接、概括,而自然科学则比较直接、具体。

这也是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之处。

2: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
正确把握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其次,它也有助于中国当代哲学的健康发展。

再次,它也有助于当代科学的健康发展。

认识自己,否则将会被残酷的现实撕得粉碎。

只有很好地认识自己,人才能在改造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人与世界的关系。

作为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最主要的是要拿出正确对待世界的观点或态度,而只有很好地认识自己,这样的观点和态度才能形成。

至于世界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则主要应当由科学来加以具体而全面地回答。

哲学与科学的相互联系是因为他们同时关注着同一个世界,通常所说的哲学要为科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其实并不是说科学研究要直接照搬哲学的原则或方法,而是说哲学应当为科学的发展不断向人们提供一种正确处理或对待科学新问题和新发现的态度和思维方式;通常所说的哲学要不断吸引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也并不是说哲学必须将现有科学的成果统统抢到哲学的名下,而是说科学对世界的认识、改造及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人的现实存在状态和实践能力,这有助于哲学对人的全面反思。

既然哲学和科学都是用理性去认识世界,那为什么哲学不是科学,而科学也不能被称作哲学?哲学与科学也有着自身的本质区别。

科学的定理、定律往往不会因国家、民族、阶级等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也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其已经成熟的理论内容。

万有引力定律、几何定理等都不会因时代、民族、阶级等的不同而改变其基本内容,所以科学的理论总是具有一定的普效性。

可哲学却不同,面对与科学同样的世界,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不同,与世界所发生的关系也就有所不同,于是,人们眼里的世界也就各不相同。

这种对世界的各不相同的看法,反映在哲学上,才有了哲学家们所描绘的五花八门的世界景象,并表现为不同民族、阶级、时代的不同的哲学。

但是,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最终,它们都感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局限。

哲学善于思考,它所提供的更多的是指导性的知识,其产生实际效果的周期往往很长,缺乏具有冲击力的瞬间
效应;哲学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却也经常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科学善于改造,但却也时常遇到其抽象规律无法把握的东西;科学忙于行动,却常常使人类得不偿失。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与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哲学是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发展又带领哲学迈进更高领域的殿堂。

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无论是从柏拉图到康德,无论是从黑格尔到马克思,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能有今天科技的飞速发展,是因为我们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世界。

纵观世界风云,在探索科学技术的道路上,是哲学拭去了蒙在未来的面纱;是哲学点燃了科技发展的火焰;是哲学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唤醒了黎明的梦想。

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哲学永远是所有事物的基础,它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道路;他就像一杯清茶,滋润了我们的咽喉清理了肠胃;他就像神舟飞船的助推器,确保了人们探索外太空的动力;他就像默默耕耘的黄牛,稳健而扎实的为我们科技致富。

中国自秦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这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统一,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许多科学著作,科学发明就是直接起因于怎么样管理好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个目的,中国自统一后,从汉朝以来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实际上是在儒学旗号下把各家有利于巩固统治的思想哲学都吸收进去了。

在西方,伽利略对经典力学的贡献: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发现了惯性运动,发展了抛物体运动轨迹理论,创立了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科研方法. 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观察实验方法的确立和实验科学的兴起,,开普勒1609年出版《新天文学》,1619年出版《宇宙的和谐》,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荣获“太空律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创立了运动三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自然科学的大综合。

18世纪后期法国建立了“百科全书派”,中西方的科学技术史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在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史也同时制约了哲学条件的发展,过分的忽视科学技术史的背景,孤立地抽出哲学理论并急于和近代科学成果相对照,只注重两者的连续,忽视了非连续性的一面。

1906-1916年杜恒出版《列奥纳多·达芬奇》提出列奥纳多·达芬奇并不具备人们所设想的天才独创性,他只不过是14世纪经院自然学者理论的一个继承人。

1905-1906他出版的《静力学的起源》发现近代力学的传统和中世纪静力学研究有着直接联系,近代值得夸耀的力学和物理科学的成就中,我们几乎没有察觉到它的改良和进展,哲学发展(科学理论)一直受到当前的科学技术当前时代的限制。

科学的整体发展,要达到接近真理的目的,要使人的认识最终与物质世界一致,不是所有对物质世界的探索都可以称为科学,因为科学要求科学的方法。

而科学的方法也日趋专业化,独立化,把完全的理性思考作为最重要的思考模式。

不能容纳与现实的,理性思考相反的假设。

如此,它就和哲学思想走向对立。

哲学恐怕不能将哲学称为严格的科学,尤其哲学的对象是无法证实,但是它本身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天马行空般的假设和跨领域的归纳。

这当然并不是说哲学不好,只是术业有专攻而已。

哲学作为一种思想是无法证实或被证伪的,是非常虚幻的,难于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只能逐渐独立于科学,通过其他的学说来慢慢的完善和发展自身的论点。

因此从科学和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注定了朝分散状态发展的趋势。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哲学与科学内在溶合的统一性关系具有多重复杂性。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科学和哲学仍然会表现出统一集中的状态,其也构成了两者关系发展体现的一个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