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白雪塑像(嘉兴市)许行①夏夜,路灯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②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
”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③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④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
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
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
⑤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
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上初中三年级了。
他们越来越觉得这个小屋的负荷太重,快盛不下啦!⑥一张学生桌供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
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的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
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啥办法呢?⑦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么隔音?有时他躺在那里用被子蒙住头,一咳嗽照样满屋都响……唉!为啥落下这个毛病呢?⑧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你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
⑨“唉,儿呵,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分外觉得读书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
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⑪“爸爸,你别出去了。
”元元阻拦爸爸。
⑫“不,爸爸有点事。
”⑬啥事?总在这个时候有?元元心里明镜似的。
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元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来。
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就心酸,眼泪直往肚里流。
⑭北方的冬天来得早。
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
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
这时他精神松弛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边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不住呜咽起来。
⑮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对拥抱着的父子。
安静的街心便又多了一座洁白的雕像……(1)第②自然段中“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女人说这句话的原因是()A.丈夫沉迷于下棋,妻子在催促他快点离开。
B.提醒丈夫可以回家检查儿子的作业了。
C.儿子作业已写完,告诉丈夫可以回家休息了。
D.埋怨丈夫不该在儿子做作业时离开家。
(2)第⑤自然段中“这个小屋的负荷太重,快盛不下啦”,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父母把最好的都给了儿子,儿子的个头长得太大。
B.小屋里放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C.一家人一住便是十几年,屋子已经显得有些老旧。
D.儿子没有安静的学习场所,父母也没有单独的休息空间。
(3)文章第①至③自然段描写了一个场景:________;第④至⑬自然段以插叙的方式交代:________;最后第⑭至⑮自然段又描写了一个场景: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中提到儿子“苦恼”,爸爸也“苦恼”,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两个人的“苦恼”分别是指什么?①儿子的“苦恼”:________②爸爸的“苦恼”:________(5)本文很注重自然环境的描写,如第①自然段写了“夏夜”,第④①自然段又写了________。
这样描写的好处是________。
(6)文中的哪个人物打动了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1)C(2)D(3)父亲在路灯下观棋;直到儿子写完作业方才回家父亲躲到外面的原因;父亲在风雪夜躲到外面被大雪覆盖成雕像。
(4)儿子因为父亲的咳嗽打乱了自己的思考,也为自己无法分担父亲的病痛而苦恼。
;父亲为自己不可避免地一天到晚总咳嗽,打乱儿子的思考而苦恼。
(5)北方的冬天;大雪对人物的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突出了父亲为儿子创造学习环境的良苦用心。
(6)略【解析】【分析】(1)、(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6)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C;(2)D;(3)1、父亲在路灯下观棋 2、直到儿子写完作业方才回家父亲躲到外面的原因 3、父亲在风雪夜躲到外面被大雪覆盖成雕像。
(4)1、儿子因为父亲的咳嗽打乱了自己的思考,也为自己无法分担父亲的病痛而苦恼。
2、父亲为自己不可避免地一天到晚总咳嗽,打乱儿子的思考而苦恼。
(5)1、北方的冬天2、大雪对人物的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突出了父亲为儿子创造学习环境的良苦用心。
(6)略【点评】(1)、(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6)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课外阅读轩。
舔盘颠公家里很穷,靠父母租种地主几亩薄田维持一家四口人半饱生活。
颠公有个姐姐叫田花,长得水灵灵的非常漂亮。
有一次田花去邻村走亲戚,路上遇见邻村地主的驼背儿子虾公。
虾公看见田花,以为是仙女下凡,呆呆地看,连眼睛都不眨。
回家立即叫媒婆去提亲。
颠公的父母不同意把女儿嫁给虾公。
后来虾公的老子亲自登门来要田花的年庚八字。
田花父母不给。
虾公老子威胁说:“不愿把女儿嫁给我做媳妇也行,明年你别种我的田,欠我二十两银子马上还清。
”田花父母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把田花的八字给了他。
田花整天哭哭啼啼,不吃不喝,说什么宁死也不嫁给虾公,虾公怕逼出人命,婚期一拖再拖,定不下来。
一天下午,颠公对田花说:“姐姐你别哭了,我今天就去地主家把你的八字要回来。
”他父母说:“没有银子,想要回你姐姐的八字,比登天还难啊。
”颠公晚上到地主家,对虾公说:“姐夫,我姐同意了,喊我来问你什么时候去接亲,她好准备准备。
”虾公很高兴,留颠公在他家吃晚饭。
吃饭的时候,颠公装出很贪吃嘴很搀的样子,酒喝了一杯又一杯,饭吃了一碗又一碗,筷子密密往盘子里夹菜。
虾公一家人都吃饱了,他还在慢慢吃。
桌上四只盘子的菜吃光了,拿起空盘子来舔,舔干净一只又换一只,舌头舔不到的地方,用手把残渣刮进嘴里,油汤沾湿胸前的衣服也不顾,把盘子舔完还装未饱的样子。
虾公一家在一旁象看傻子耍杂技一样。
地主婆说:“老弟,你这样舔盘子太难看了,不饱再炒嘛。
”地主公嗤之以鼻说:“穷鬼的肚子就象潲水桶一样,有填饱的时候吗?”颠公又不停地舔着刮盘子的两只手,恬不知耻地说:“我舔盘子算什么,我姐在家连炒菜的锅头都舔亮哩。
”地主公大惊说;“要这种媳妇简直是败坏门风,丢十八代祖宗的脸。
”说完把田花的八字丢给颠公,厉声说:“饿鬼,给我滚!”家丁把颠公轰出大门,颠公一阵风跑回家向姐姐和父母报喜。
(1)照样子写词语。
水灵灵:________(2)把下面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没有银子,想要回你姐姐的八字,比登天还难啊。
(3)用几句话概括出《舔盘》的主要内容。
(4)本文主要描述了颠公什么特点?【答案】(1)绿油油、沉甸甸、白花花(2)没有银子,想要回你姐姐的八字,不是比登天还难吗?(3)地主的丑儿子虾公看田花十分美丽,就和父母一起逼田花嫁给自己。
田花的弟弟于是去地主家吃饭,吃完饭舔盘,还说姐姐连炒饭锅都舔。
地主一家嫌恶心,再也不娶田花了。
(4)聪明、机智的特点。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此题从给出的词语“水灵灵”来看,是ABB式结构,即第二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
(2)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绿油油、沉甸甸、白花花(2)没有银子,想要回你姐姐的八字,不是比登天还难吗?(3)地主的丑儿子虾公看田花十分美丽,就和父母一起逼田花嫁给自己。
田花的弟弟于是去地主家吃饭,吃完饭舔盘,还说姐姐连炒饭锅都舔。
地主一家嫌恶心,再也不娶田花了。
(4)聪明、机智的特点。
【点评】(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掌握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馒头①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②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
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趁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③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
我兴冲冲地对娘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
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④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
开完会,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⑤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咕咕地叫着。
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
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
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
咋办?⑥干脆,把娘那一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
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⑦当我回到家里,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
⑧我不知道自己怎么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
妈妈笑笑,没吭声。
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家来,你看!”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⑨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⑩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当时“我”家境贫穷?(3)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4)文中第三段写“娘也笑了”,是因为________。
(5)第五段中的“故伎重演”具体指________。
(6)娘似乎预料到“我”会将馒头吃掉,就蒸了五个馒头,并且还对二丫娘说了谎,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答案】(1)小时候,我在放学路上独吞了学校在儿童节时发的三个馒头,回家以后心里感到无比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