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哲学"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哲学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
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
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认识、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
《逍遥游》就是整部《庄子》的首篇第一篇,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就是其整个哲学所必须达至的最终的目的。
所谓"清风",就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困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为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至一种派者而呼吸困难的无穷民主自由的人生境界。
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就是一无所待、宁静人与自然的民主自由天地,就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就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广情怀。
"蔡国庆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
庄子指出人生困惑和不民主自由的原因就是是"有所等待"和"有己"。
所谓"有所等待"就是说道事物的存有和发展依赖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沦为对人的民主自由的管制和束缚;所谓"有己"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为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矛盾。
"有己"的意识并使人回去区分和强求命运、美丑、荣辱、利害,从而引发人生的困惑。
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写了大鹏"怒而飞,其翼若雕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箭三千里,庶几蜿蜓而上者九万里",堪称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鴳飞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荒凉。
但大鹏必须低飞,不但必须存有"雕天之云"式的翅膀,还要依靠大风,"且夫水之内积也壮,则其正数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壮,则其正数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实乃今遗爱",所以大鹏也就是有所等待的,还无法说道达至了民主自由的境界。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仁义也,旬存有五日而后反",称得上民主自由的人了,但还是有待于"风",还不是真正的民主自由。
至于象"举国誉之而不加力劝,举国非之而不加乌桓"的宋荣子,他"定乎内外之分后,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无有未一棵也。
"因其还有内外之分后,也还未达至民主自由的极致。
庄子指出真正的民主自由就是神思"无何存有之乡"的"逍遥游"。
"若夫乘坐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不克,圣人无名氏"。
若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彻底摆脱现实的一切束缚和管制,忘怀功名,忘怀自我,与"道"全然融为一体,雅兴自然,与宇宙同体,与永恒同在,就能够浩瀚于无穷的领域,达至真正民主自由的境界。
这正是庄子所崇尚的最低理想境界,也即为"道"的民主自由境界。
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不但"不甲壳类五谷,吸风饮露",沉煮味增,进火不冷,而且能够"乘坐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这位神人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他身上彰显的也正是"道"的超然物外、单一制自足的精神。
所以,庄子的理想人格最终又就是根基于"道",并通过"道"去进行和论证的。
何谓"道"?"道"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哲学范畴,在他那里,"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其特征是自然无为。
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 "道"是宇宙的"本根",它是宇宙万物的总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依据,同时又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终极原因,并且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
万物有始有终,唯有"道"无始无终,超然物外。
在此,老庄的"道"确乎是一样的。
然而,与老子相同的就是,庄子所谈"道"并不是为了深入探讨和论证宇宙的本体就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人的本体,论证人的存活和发展应象宇宙的本体那样,达至无穷和民主自由。
庄子哲学时时都力求从宇宙本体"道"的高度去论证人生的哲理,把人的生活放在整个无穷的宇宙中回去予以观测,以此去探究人的精神达至无穷和民主自由的道路。
在先秦哲学中,庄子最为明晰地特别强调了无穷的观念,并且把人的生活同宇宙的无穷联系出来,把人提及了"天地与我并生"的地位。
指出人就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道"就是万物的本体,也即为为人的本体,道的本性就是自然无为,所以它彰显在人身上就是自然之性,人应按自己的自然本性回去生活,应当效法那支配宇宙万物的无所不在的"道",并使自己沦为永恒的无穷民主自由的存有。
在庄子哲学中,"道"的学说,就是轻易为它的建议个体的无穷和民主自由的人生哲学并作论证的。
《庄子》一书对于"道"反复多次地加以描述和赞颂。
从中可以看到,庄子哲学的"道"既不是宗教迷信的人格神,也不是黑格尔式的绝对理念,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是普遍存在和永恒存在的。
《知北游》记载有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一定要庄子指明"道"究竟在哪里,庄子作了"每况愈下"的回答:"在蝼蚁"、 "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
东郭子感到不可理解。
庄子说"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
"道的"实质"就是指道的普遍性,即道"无所不在","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道的实质又是指道的永恒性,"道无终始,物有死生"。
因此,"道"并非是不可达到的彼岸世界,也不是抽象的观念、精神,因为无形的道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并赋予一切事物以生命。
然而它又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者、统治者,不是与人相敌对的东西。
相反,它是无私的,无为的,"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
它是人可以而且应该亲近的东西,是同人的力量和幸福密切相关、不可或离的东西,"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 "道"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在于它是无限和自由的。
它使世间的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按照必然的规律发展,但却又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人如果得到了"道",也就是达到了无限和自由。
"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也应该这样,对生活中的一切纯任自然,不去有意识地追求什么,不因得到而特别高兴,也不因失去而特别悲伤,他就象"道"那样不受任何事物的支配而得到无限和自由了。
所以庄子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
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哲学的认识论既然道能引导人们走向无限和自由,那么,如何才能得道呢?庄子认为,这首先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
人只有把握道的品格,以道的观点认知"万物与我为一",超越好生恶死的局限,方能真正理解"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在庄子认为,道既然就是一种本源性存有,就是人和社会的初始状态,因而是无差别的,因此"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人就是存有风流富贵的差别和矛盾的,当时的通常人包含一些关键的思想家指出贵贱有别就是天经地义的。
"天尊地卑,乾坤的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 而庄子则驳斥之。
至于大小、美丑、寿夭的差别,庄子指出同意于人以什么样的参照座标去观测。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小;因其所小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言天地之为稊米也,言毫末之曰丘山矣,则差数欤矣。
" 从至小的宇宙空间看看地球,当然地球就象稊米;从至大的微观粒子看看毫末,则毫毛也就是丘山。
所以他说道:"天下莫大于毫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朱门。
" 泰山为大,秋毫为小,这就是通常人的观点,庄子则指出既然大小寿夭就是相对的,泰山就不一定小,秋毫就不一定大,彭祖不一定寿,殇子不一定夭。
他说道:"小知不及大知,大年不及小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无人知晓晦朔,蟪蛄无人知晓春秋,此大年也。
楚之南存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再有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实乃今以长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彭祖较之冥灵和大椿,自然就是短命的,而殇子较之朝菌去也称得上长寿的。
所谓"大小keeps",都就是在非常有限的时空中比较单单的,若从无穷的时空观点来看,所有性质的差别都只有相对的意义。
这就是庄子的相对论,其目的就是扫除人以自我为中心,并使人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肤浅心境中证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