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面裙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人来说并不陌生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榈,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
马面裙起源于契丹。
传统的汉服裙子只有后面一个裙门,无法骑马,游牧民族由于要骑马,所以要开四个裙门,前后方便搭在马上,左右方便岔开腿,裙门之间相互叠压又不至于令裙子开的太大,露出腿来,是—种十分实用的服饰。
马面裙历经辽朝,到元明清十分流行,并且一直延续至民国。
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袄称袄裙。
除裙子前后一块不加打褶外,其余诸处打褶,褶大而疏,缀于异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两端缝缀系带,裙摆宽大,其上或织或绣缀底澜,或膝澜。
马面裙为什么以“马面”为名,这个问题一直令人困惑,直到后来发现城墙建筑之中有一个突出的结构也叫“马面”,释然了许多。
“马面”并非大家认为的似“马脸”的那个意思,是城墙体系中一种用于防御的结构,也叫“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