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T型人才吗?所谓T型人才,在专业范畴内,具有纵向深度,保持接受信息的管道畅通,与时俱进实现自我升级;在横向的知识范畴内,同样具有广阔的延伸度,将视野与事业拉升到更开阔的格局。
一横一纵,形成我们的情报系统、知识结构。
80.一天一本电子书每天早晨,几十万人乘公交车穿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置身在明亮的车厢里,感觉到舒适的温度和集体学习的气氛。
左边有位高中生模样的男孩在用手机传送短信,右边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人打开小巧的笔记本——是在上网还是在专心做报告?前方不远处有人捧着口袋书不时咧嘴微笑。
受这氛围影响,小丽决定去网络上下载一些电子书,放到随身携带的手机里。
曾经看过一个笑话,说书比网络好用,毕竟你不可能拿书页来包垃圾吧。
读电子书的好处,在于便捷的存盘和记录,随时做做读书笔记,日后某天突然想引用时,也可免去满书架乱找一气的烦恼。
下载内容图书的时候,除了专业严谨的和轻松休闲的各挑了几本,也会选择一些平常比较不会接触到的书。
例如法布尔的昆虫记。
总之毫无章法地乱读一气,只要自己觉得有趣就可以。
但即使在这样漫无目的的看之中,也发现读书和搭乘车一样,带着某个特定主题去阅读,如同从某个站台出发,随意选择一个方向,在不经意间,就会有新发现。
有时候看着和工作怎么也扯不上关系的闲书,一句看似完全不相关的话,却令人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般,思维一个激灵,迅速扩展延伸出庞大的脉络。
反而有时候刻意地去读一些专业书,虽然吸收到更多新知,却没有茅塞顿开的快感。
81.准备职业资格考试的最佳时间坐在副驾位上,风扑拉扑拉吹到脸上,心情很好。
突然,一条小狗蹿到路边。
朋友连忙急转方向盘,一个小S形避开。
回到原车道时,想起刚才那一幕,觉得好险!如果刚好有车迎面开过来,越想越后怕。
突发状况最是考验人的应变能力。
这段时间,有个朋友也遭遇到职场生涯的突发状况。
他在一家网络公司做了快三年,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瓶颈。
朋友是做技术出身,编程序、软件很专业,但想要近一步提升至更高职位,就必须要有更好的沟通能力与管理能力才行。
留下来,好像只能重复专业工作——毕竟他的专业能力有目共睹,上司也会不断地把专业事务压到他身上,但是目前,他最需要的是在管理能力方面得到更多提升与帮助。
否则升职遥遥无期。
但是如果出走,跳槽到新公司,也比较为难。
一来做生不如做熟,二来在现在公司累积下来的人脉与成绩自然过期作废。
在走和留之间左右徘徊,现在的工作变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就在他内心有如高压锅,沸腾不休的时候,公司突然发生了高层动荡,另一家敌对公司的高层带领原班人马紧急空降。
犹如地壳大漂移,原有部门只能集体辞职。
虽然朋友的去向尚未明朗,也还是被迫辞职在家。
如果是用开车来形容的话,应该是一路顺畅地开下去,突然路边蹿出一条流浪狗,躲避的时候撞到一棵树,被迫抛锚。
车子抛锚的原因很多,意外、引擎出现毛病、风扇带断裂、蓄电池不够电力或燃油已耗尽,都可能导致停摆。
但在职业中,发生抛锚现象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丧失掉敏锐度。
还是拿我朋友来说吧,在公司发生大事件之前,一定有许多征兆,绝对不会毫无预警。
事后他也承认,当时困惑于自己的下一步动向,对身边很多事都丧失了警觉与发现。
如果他关注自己公司的发展,以及行业内的最新咨询,其他公司的一些新动向,就不会一直雾头雾脑,没有任何缓冲与保护的措施。
于是我打算接受朋友的教训,我决定去挑选一门职业资格认证的课,对自己的前途更多一份自信和笃定!利用每天上班路上的这半个小时,拿来复习与准备考试。
只有让自己定期停下来加油,做好技能的保养维修,才可能顺畅地走得更远!82.嘈杂的环境里安心读书读书,最好的地方在哪里。
图书馆、自修室还是书房?我最好的读书经验,不是发生在上述的地方,而是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
嗯,那次纯粹是出于临时抱佛脚。
之前,公司组织学习红透东西方的《蓝海战略》,并要求写读书报告。
我每天都像个勤奋的屎克郎,奋力挥动四肢,推动那些琐碎的工作往前,读书的事情只有一再往后延迟。
等到实在无法再拖了,才开始急忙开始看。
有同事好心告诉我:“去网上一搜,就有好多心得体会之类的。
改一改就行啦,何必看得这么辛苦。
”“对啊,反正也是官样文章,老板都不会认真看,何必认真写。
”话说得没错,但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我还是想仔细看一下这本书。
一本书如果没有过人之处,书商再怎样卖力推广,也不会被许多人推崇。
我决定每天抽出一点零碎时间来看。
中午吃过饭回到公司,舒舒服服坐下来,摸出书来准备看。
勉强看了一页,觉得那些五号小字一直在眼前飘来飘去。
或许是中午刚吃饱饭,脑袋供氧不足;或许是身在大办公间,互相干扰。
真的是眼观一页,耳听八方。
左前方,戴尼把音量开到最大,戴着耳机在听枪炮玫瑰的《DON,TCRY》,我怀疑连他身下的椅子都在随着节奏发抖;斜后方,几个女同事聚在一起上演惊声奸笑,我发誓不是故意要偷听她们八卦,但不时有声浪涌向我的耳朵,而且一浪高过一浪:“那个谁哦,衬衫尖领不说,袖子还伸出来包了半个手掌,好夸张,以为自己在扮演吸血伯爵啊。
哈哈哈……”听到熟悉的名字,正在看书的我也偷笑了两声。
或许是长期的职业训练吧,只要在办公室,我就会像一个灵敏的马达,哪里有响动,就自动去哪里捕捉信号。
哎,这样下去可不行。
干脆把时间改到晚上下班后。
回到家,书房门一关,就是我的世界。
安安心心看书,绝对可以看完几十页。
但真的坐到书房里,才发觉自己的想法有点不现实。
在安静的房间,无人打扰,但是只要隔壁传来一点动静,就会觉得受不了。
家人如果走进来,就算是轻手轻脚,思绪马上就开始发散,老半天都无法集中。
看了半天,真的是一目十行,不过每一行写的什么都不知道。
死心不改的我,第二天早上坐在地铁上又摸出这本书来看。
在嘈杂的环境里看书,感觉好像玩木头人游戏,不能动也不动笑,但是不断有羽毛伸过来,撩拨你的鼻子,逗弄你的神经,让你无法安心地打坐。
其实也无法判断吵声从哪个点传过来,只能听到类似于蜜蜂飞行时振动翅膀的嗡嗡声。
无数个小蜜蜂聚集在巨大的蜂巢内,发出震耳欲聋的噪音。
在心里说,不管啦,一定要集中,一定要集中。
把视线集中到某一行上,随着眼睛的移动,在心里默念出来。
慢慢地,周围的嘈杂声退去,变成几千公里外希腊圆形舞台上的背景,又遥远又陌生,说着与我完全不通的语言,而我也像个最冷漠的观众,关闭与外界的通道,眼前、心上只有书上的字句。
到站的时候,发现在四十多分钟的路程里,看完了80多页书。
忍不住都想为自己鼓掌。
现在,已经养成在上班路上看书的习惯,感觉就像摩西开海的那幅场景:集中注意力,劈开周遭的嘈杂声浪,外界乖乖地退开两旁,然后就会有一条安静之路铺在面前,连接起书本和你的内心。
83.利用早晚交叉记忆法充电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还会做梦梦到数学考试,卷子上的题却一道也不会做,醒来后,还是全身直冒冷汗。
直到踏入职场多年以后,高考的痛苦记忆,才慢慢消失,变成咸丰年间的旧事。
但是原以为踏出校门就永远可以摆脱试卷的日子,最终变成了空想。
只要生活在现代城市,就避不过考试。
要求职,就要老老实实做应聘考试;想开车,得先去考一个驾照;要升职,去考一个职业资格认证再说。
这般考试生涯,倒也教会我们种种读书技巧。
仅是记忆方法,每个人都有压箱底的几条金科玉律。
毕竟从小到大,一路大考小考考过来,也慢慢考成了老油条,习惯了那种上刀山下油锅的痛苦。
半年前,为了给自己镀一层铜,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
从此戒应酬戒玩乐,闲暇时间都用来当读书人,当然早上时间更不会放过。
现在独家奉献我的懒骨头记忆法,第一招,早晚记忆法!一早一晚,是我的黄金记忆时间。
这样说来,也很无奈。
上班族白天要上班,惨一点加班到七八点也是家常便饭,可以用来备战考试的时间,也只有一早一晚不多的时间了!有时候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就忍不住想偷懒。
心里想着该温书了,身体却很自然地坐在沙发上,再烂的节目也看得津津有味。
毕竟不是小时候,没有岳飞他妈妈在背后指指点点,很容易自己就松懈了下去。
但是在临近睡觉前的一个小时,我还是会乖乖地打开书本来看,专心地看一个小时,看完直接上床睡觉。
第二天早上起来后,利用上班路上的空闲时间,再加快速度重温一遍。
一天当中,抽空在脑子里面回想一下,大概也能记得七七八八。
这种懒人式记忆法,为何有效。
说来也简单。
平时读书,会形成记忆抑制,即一种记忆内容排斥另一种记忆内容。
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被后学习的材料所干扰,称为后摄抑制。
在读书的时候,都遇到过这种情况。
一整天都在努力地温书背书,但最后总是记得头昏脑涨的,那些知识点也缠七夹八,不是错记就是忘记,自叹贪多嚼不烂。
其实只要抓住早晚的时间,就会达到最好的记忆效果。
早晚记忆的内容,在睡觉之后,不会受到后摄抑制;而在早上醒来后,可以不受前摄抑制,自然记得清清楚楚,不容易遗忘。
上班考试两头都要抓的人,不妨试一下这种懒骨头方法。
84.在脑中回忆默写懒骨头记忆法第二招,在脑海中回忆默写!可以利用的时间,早上的上班路上!不用任何工具辅助,一个人默默地想就可。
我是信奉目的决定手段的人。
既然读书的目的是记住,那么手段当然就是“不要忘记”!什么东西会导致忘记,就尽量避免和克服,这样才能保证在有效的时间内,达成最好的记忆效果。
除了上次说的记忆干扰,记忆得不到加强也会导致遗忘!看过蜗牛走路吧,在它身后会留下长长一串黏液,记忆也是这样。
凡记过,总有痕迹。
但如果不去强化它的话,它就会慢慢减弱、消失。
温故,才会不断刺激强化记忆。
但我没有太多时间用在反复背诵上,所以,上班路上在脑中默默回想,就是我的复习手段。
不需要任何书本与笔记,不管是坐还是站,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
为何在两次记忆之间,有一个停顿,用来回忆默想,会比一直重复记忆更有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或许可以解释这一点。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遗忘的规律,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最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在学得知识一天后,遗忘速度最快。
如果能及时进行回忆默想,其实是思维进行消化和理解的过程,给到记忆一个刺激,防止记忆衰退消失。
一个人在脑中默默回想的时候,就像站在井底,四周都是光溜溜的井壁,怎样找到逃生的位置?通常我会先找思维踏出第一步的定点和抓手。
记忆起这一点,就可以遵照顺藤摸瓜的形式,一个点触发另一个点,连带地记忆下去。
将已经学会的知识点组成一个脉络或进行分类,来加强记忆。
不管是从井底逃生还是记忆,越到后来越觉得吃力。
思维渐渐不能负荷,回忆越来越模糊。
对一些生僻的知识,有时候需要费一点时间,才能准确地回忆出来。
但一旦想起,就很难再忘记。
有些知识,当时绞尽脑汁也无法想起正确答案,事后如果再复习一次,就能很快记住。
就和考试时如果遇到过一道难题,怎么也做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事后不管隔多久,一定会印象深刻一样。
兴奋、害怕、焦虑等心理,也是一种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