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行业运营模式本土服装品牌采用大店模式的运营方式,近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黄金商圈的租金不断上涨,导致开设大店面临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另一方面,大店对于树立品牌形象、提供更完美的消费体验非常有帮助。
然而,对于本土品牌来说,大店模式成为了一个未知数。
大店模式给消费者带来宽敞的店面、琳琅满目的商品、完善的消费体验和别致气派的装修,满足了消费者的物质需求,也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变化。
本土品牌几年前开始向大店模式进军,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今年年初,许多企业关闭了大店,因为不断上涨的高额租金和长期亏损的压力。
这一举动让业内备受追捧的大店模式受到了质疑。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本土品牌大店的客流量相对较少。
以西单、王府井等黄金商圈为例,本土品牌大店与ZARA、H&M等国际快时尚大店相比,看起来略显空旷。
ZARA店里的试衣间门口、付款台前排起了长队,而比邻的美邦、XXX等旗舰店中,导购却“悠闲地”在店内徘徊张望。
消费者乐此不疲地去ZARA等国际快时尚品牌门店购物,却不愿意走进同样平价的本土品牌门店。
原因很简单,因为ZARA等品牌的产品丰富,足够挑选一番,而本土品牌大店却被认为是“空有一副皮囊”,店面大、货品少、更新慢。
从货品更新速度上看,国内服装品牌的平均周转天数为185天,而ZARA和H&M约为15~50天。
就算是紧跟ZARA步伐的美邦,从设计、定稿到生产等环节也需要70天的周转时间。
另外,大店面积较大,货品陈列需要更高的要求。
对于一般性的专卖店,对款式数量、产品主题性与系列性要求都不会太高,但如果店铺面积达到了几千平方米,包含了几个楼层,那么每个楼层的产品主题性与系列性就要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货品也必须足够丰富,这就对产品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国内消费市场存在购买力不足、消费者信心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影响到了很多品牌企业的销售情况。
专家表示,在劳动力等成本不断上涨、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企业的大店扩张可能意味着高风险、高投入、低产出。
因此,本土服装品牌开大店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
企业是否需要开大店,要从财力、经营水平以及消费群体等多方面考虑。
大店的位置和规模对于品牌形象的影响甚至高于区域广告。
一些致力于大店营销的企业表示:“很多品牌不肯在繁华区域开店,因而品牌形象受到影响,最终只能沦陷到低端的价格竞争中。
”但据相关人士透露,在繁华商圈中开大店并能够轻松实现盈利的,只有ZARA和优衣库等国际品牌。
大店一般都开在国内一二线城市的黄金商圈中,而受到黄金商圈商铺的高成本影响,店铺的平效自然就会降低。
有报道称,XXX在淮海路商圈关闭的店铺的价格已经上涨到每平方米每天80元,在该地租用超过2000平方米的商铺,一年的租金在5000万元左右。
虽然面临高昂租金的压力,但很多品牌还是“硬撑”在繁华商圈中开店。
这也说明了这样做有一定的回报,尤其在品牌形象建设方面。
从直营店铺网络建设来看,虽然大型直营店单独的投资回报率不高,投资回收期长,但对树立品牌形象、提供更完美的消费体验,以及增强周边加盟商信心很有帮助。
一些本土品牌认为,杠杆效应最终体现为销售业绩的增长。
对此,专家认为,大店所营造的品牌诉求、品牌形象是多数品牌愿意投入大店模式的原因之一。
但由于我国地租价格飞速上涨,很多企业开大店的压力非常大。
商铺租金过高,企业销售额无法支撑高涨的租金,那么造成的亏损就会远远高于大店模式带来的隐形效益。
前段时间,XXX在上海淮海路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旗舰店关闭。
这引起了服装业内对于服装品牌曾经热衷的大店模式的探讨。
大店是迎合消费者心理变化的一种形式,人们对服装消费已经不是更多体现在物质需求上,而是在精神上,满足这些精神需求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和气派。
报XXX在2011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营业收入达到20.28亿元,同比增长61.23%,利润总额为4.33亿元,同比增长47.46%,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3.68亿元,同比增长51.66%。
XXX分析认为,报XXX的收入和业绩超出预期,其中一个原因是其渠道扩张。
目前,该公司的大店数量已达到133家,渠道扩张增速约为20%,提价幅度约为10%。
2009年,知名设计师品牌卡宾在福建泉州开设了一个集选购服饰、交流搭配文化及休闲、朋友聚会功能于一体的“XXX”,旗舰店面积达到630平方米。
2011年5月23日,XXX体育在北京开设了总占地面积达1083平米的首家直营旗舰店,该店面汇集了XXX运动、生活、童装等全系列产品,旨在打造“XXX运动城”的概念,让消费者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和了解XXX品牌文化。
对于XXX体育来说,首体旗舰店对产品销售和品牌内涵都具有重要意义。
XXX是另一个开设大型旗舰店的品牌,其XXX在2011年9月28日重装开业,旗下6个品牌全部入驻。
然而,在此之前,XXX已经在上海外滩、杭州延安路、西安以及哈尔滨等地开设了多家超过1000平方米的大型品牌店。
然而,开设大型旗舰店并非所有品牌都适用,具体还要根据品牌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而定。
大型旗舰店通常位于繁华商圈,面积较大,装修豪华,产品丰富齐备,是展示品牌形象和传播品牌文化的重要渠道。
由于人流量大,这些旗舰店往往能提高品牌产品的销售额。
有业内专家认为,品牌开设大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销售额。
首先,地产升值比股票期货更为保险。
其次,通过各地旗舰店向三级市场招商,可获得更具冲击力的看得见的广告,比电视台广告更有效。
品牌商业设计链专家XXX认为,在当前国内市场上,消费者判断某个品牌实力的依据很简单,就是通过看得见的终端店铺对品牌进行评价。
然而,并非所有品牌都适合大店模式,是否开大店以及以何种方式开店,都取决于不同品牌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
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适用于所有品牌的。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位于上海繁华商圈南京西路的XXX因租金上涨而关闭,而国际化妆品零售业的XXX将成为那里的“新主人”。
这表明即使是国际大品牌在开店方面也有无奈之处。
中国著名时尚产业经济研究专家XXX认为,大店的弊端在于产品开发成本很高。
服装品牌只讲品牌文化,比如PRADA店里边可以陈列不超过一百件衣服,而大店一定要求产品齐全。
时尚奢侈品牌面对20%的消费群体,赚取80%的附加值。
而大店就不能这么做,要求货品齐全、准备大量的款式卖给80%的消费群体。
其中,产品种类、库存管理、货品周转率、零售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复杂多变。
万一协调不好就有库存挤压。
最关键的是,大店开设在黄金地段商铺的高成本造成平效偏低。
然而,如今店铺租金节节攀升,品牌要承担大店的租金成本,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011年,XXX门店数量目标由原来的8200家下调到7800~8000家。
XXX副总裁XXX曾坦言,开店速度放缓有策略的原因,更是因为租金上涨的压力。
福建泉州一家体育品牌的代理商XXX算过一笔账:目前开在二、三线城市商业街上的专卖店,一平方米的租金一般在500~800元,假设面积是300平方米,一年的房租就在200万~300万元,很多专卖店一年的销售额也就只能做到几百万元,除去人工、税收、水电等费用,利润所剩无几。
XXX曾经青睐大店模式,但在金融危机后受到高租金和XXX的困扰。
因此,他们放慢了规模化的扩张,并采用延缓策略来应对市场低迷时的“大客户制度”和“生活馆推进制度”。
对于“生活馆制度”,XXX没有盲目扩大经营范围,而是采用了延缓策略。
此外,大店对品牌的管理、产品的数量、主题、系列等方面要求更高,考验品牌的综合营运能力。
开设大店并不是品牌唯一的发展模式,品牌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合品牌发展的战略选择。
开大店虽然能展现品牌气势,但也会相应增加运营风险。
因此,把自己的特色做出来,比一味要求开大店来得更加有意义。
大店的运作并不简单,背后涉及包括产品供应、物流、金融等在内的产业链问题。
如果一个品牌的产业链架构没有建好,开出的大店必然支撑不了。
XXX关闭旗舰店并不是大店模式的失败。
随着ZARA、H&M、C&A、GAP等世界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纷纷开设大店,国内休闲服装品牌也开始进入大店竞争的时代。
XXX、利朗、XXX、卡宾等闽派休闲服装品牌也开始布局大店战略,以展示品牌形象和助力市场开拓。
例如,XXX正在逐渐淘汰200平方米以下的门店,而XXX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的“男士生活馆”也纷纷启动。
在一些一线城市,特别是像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展现自己的品牌形象是必要的。
因此,大店的出现本是竞争的结果,但如今如果仍然停留在通过视觉冲击去吸引消费者的层面上,将进入死胡同。
品牌应该致力于提高大店的单店盈利能力、优化服务、进行精细化管理。
毕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却不能带来一定收益,怎么说都是一件让人纠结和遗憾的事情。
提升单店效益入手。
通过加强产品研发、优化供应链、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提高单店的销售额和利润率。
品牌形象提升开设大店也是品牌形象提升的一种方式。
大店的装修和陈列设计需要与品牌形象相符合,能够吸引目标群体的眼球,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大店也可以成为品牌延伸的结果,推动品牌多元化发展,吸引更多加盟商,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市场开拓和竞争对手威慑开设大店可以推动市场开拓,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
同时,大店也可以成为竞争对手的威慑,展现企业的实力和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此外,大店本身也是企业目标群体细分的产物,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国内休闲装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国内休闲装市场的竞争加剧,服装企业需要提高门店效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实现大店的成功运营,需要具备产品研发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强大的产品管理能力和完备的运营团队储备等。
同时,大店也可以成为品牌形象提升的一种方式,推动品牌多元化发展,吸引更多加盟商,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为了提升整体运营效益,XXX开始调整策略,从提高单店销售业绩入手。
数据显示,美邦直营店平均效益为2.2万元,加盟店平均效益为1.8万元,与国际品牌如ZARA、优衣库等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此,美邦计划今年的店铺增速由2011年的30%降至5%~10%,并将经营重点由门店扩张转向门店平效提升上来。
提高终端店铺平效是发展大店模式最重要的因素,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店铺选址、商品管理、零售运营等多方面着手。
此外,有效的商品规划和管理也是提升大店平效的核心环节,因为大店需要更丰富、更新颖的产品组合。
大店一般有专供产品线,但由于旗舰店数量有限,专供产品的货量比较少,无法起到生产的规模效应,这也无形中提升了大店的边际成本。
虽然各品牌都在抢占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和销售业绩,但这也带来了各种压力。
企业必须在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和销售人才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