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统计指标名词解释

常用统计指标名词解释

常用统计指标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简称GDP。

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

按国家统计局规定,从2004年起,地区GDP的中文名称作如下调整:地区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如“湖北省生产总值”或“××市生产总值”,不再使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如“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英文名称仍维持不变,如“湖北省生产总值”仍简称为“湖北省GDP”。

【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简称GNP。

它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

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个收入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同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区别,从核算范围看,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而国民生产总值除计算物质生产部门劳动成果外,还计算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

从这三个指标的价值构成看,社会总产值计算了社会产品的全部价值;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增加的价值,即增加值,不计算中间产品和中间劳务投入的价值;而国民收入除了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外,还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即只计算净产值。

【三次产业】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和水利业,公路、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总投资】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对固定资产和库存的投资支出合计,分为固定资产形成和库存增加两项,固定资产形成是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在其他生产过程中反复使用一年以上的有形和无形资产。

固定资产形成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购置、转入和为自用而生产的固定资产,扣除已有固定资产的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

有形固定资产形成包括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与工具器具购置和其他费用四部分,不包括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和作为纯军事目的而使用的耐用品。

无形固定资产:形成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文学艺术品原件等。

库存增加即存货变动,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库存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

期初与期末差额为正值,表示库存增加;负值表示库存减少。

具体包括:一是生产单位从其他单位购买的原材料、燃料和各种储备物资等。

这部分购买入库的商品应按本期购买者价格估计。

二是生产单位生产的各种产成品、在制品、半成品等。

生产单位生产入库和各种产成品应按本期生产者价格估价。

【总消费】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或外国购买的货物和服务。

不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

总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

居民消费是指常住居民在核算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

包括居民以货币直接购买的用于生活消费的各种货物,既有各种耐用消费品又有非耐用消费品,包括居民购买的房屋和用于生产目的的支出;居民直接购买的用于生活消费的各种服务支出,如交通费、学杂费、房租,洗理、日用修理、医疗保健(自己直接支付)、教育、文化、家庭保姆等支出;居民自产自用的计入核算期社会产品中的货物;自有住房的虚拟消费;居民以实物工资获得的各种生活消费包括免费和低于市场价格获得的各种货物和服务;职工从单位享受的公费医疗和集体福利设施及补贴。

居民消费不包括居民销售旧货、废品、废料得到的净收入。

社会消费指政府部门的总产出扣除销售收入后的价格。

换句话讲,就是指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将其生产活动总成果提供给政府,由政府部门购买并提供给全社会享用的消费品和劳务。

【净出口】是指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即出口减进口。

出口是指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货物和服务总值;进口是指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货物和服务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使用中的进出口由物质产品进出口和服务进出口两部分组成。

【非农业人口】指城乡中常年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口及其所抚养的那部分人口,包括吃国家定量粮的人口,集镇自理口粮常住人口。

【下岗职工】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包括放长假、下岗待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等职工,不包括下岗后仍在企业参加转岗培训的职工。

【失业人员及失业率】失业人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

城镇失业率是城镇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加城镇失业人数之比。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城镇可能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的人数比重,也是分析就业水平的主要指标。

【职工平均工资】通常指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和职工平均实际工资。

前者是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

它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职工平均工资 = 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后者是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的职工平均工资。

计算公式为:职工平均实际工资 = 报告期职工平均工资报告期职工生活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家庭生活费收入】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中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实际收入,即城镇居民家庭的全部实际收入除去“赡养支出”、“赠送支出”、缴纳的各种税款、被调查户非本家庭人口的经济用饭人口所交的“搭伙费”,以及家庭副业生产支出。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

计算公式为:可支配收入:实际收入一个人所得税一家庭副业生产支出一记帐补贴,【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人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它是反映农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的主要指标。

农民家庭纯收入,既包括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又包括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人;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

但不包括向银行、信用社和向亲友借款等属于借贷性的收人。

纯收入二总收人一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一生产用固定资产折旧一税收一上交集体承包任务和提留一调查补贴一赠送农村外部亲友的支出【农业商品产值率】为农业商品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计算公式:农业商品产值率= 农业商品产值农业总产值×100%【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老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其范围包括:1、本企业本年在免税期的新产品,2、已开发成功本年投产但未享受免税的产品。

【工业产品销售率】指一定时期内销售产值与同期全部工业总产值之比,反映工业产品生产已实现销售的程度,计算公式:工业产品销售率= 报告期工业销售产值报告期工业总产值×10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目前是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7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的加权计算指数。

计算公式: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某项经济效益指标报告期数值×对应权数/该项指标全国标准值)÷总权数。

【景气指数】企业景气调查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一项统计调查制度。

它是通过对样本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他们对行业经济形势和经营状况的判断及预期而编制的景气指数。

景气指数又称景气度,是对企业景气调查中的定性指标通过定量方法加工汇总后形成的综合性数量指标。

通过其上升和下降的动态变化,反映和预测经济发展状态及其变化过程。

景气指数的表述方法较多,目前我国编制的企业景气指数在0-200点的范围内上下波动,指数大于100表示经济处于上升、繁荣的景气状态,越接近200,景气状态越好;反之,景气指数小于100时,表示经济处于衰退、萧条的不景气状态,指数越接近0,景气度越差。

【企业家信心指数】亦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本行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判断及其对未来走势的预期而编制的,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心态。

【企业景气指数】亦称企业综合经营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本企业当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和未来发展的预计而编制的指数,它综合反映了调查总体范围内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现行的企业景气调查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六大行业门类。

我省于1998年正式开展企业景气调查,2001年全省共抽取调查样本单位1200余家,按季对样本企业进行调查汇总,编制反映全省企业经济运行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增强经济实力,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物质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