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习题的变式训练简而言之即举一反三。
它需要教师去领会、研究,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从中提炼出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搞好习题变式的教学,特别是搞好基本、简单习题的变式教学,不仅能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从初中数学现状来看,“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仍是主导模式,基本上是“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狂轰乱炸”的“题海”战术“淹没”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过程,这种“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思维变的狭窄,学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
这些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而反复进行的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有效方法。
下面本人谈谈数学习题变式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变图形训练、
初中低年级数学中的几何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能力也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过渡的,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把有些习题的图形加以变化,借助变化来反映图形的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让图形动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探讨,那么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图1,AB∥CD,点P是直线AB和CD所在平面内一点,试讨论∠ABP、∠BPD、∠PDC之间的关系:
(解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通过讨论,可以利用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达到题目考察的目的,为了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对图形及相关知识做到灵活使用、触类旁通,变式训练(“变变图形”)将大显身手。
例:如果将点P移动到如下三种不同位置(图2-图4),同样讨论∠ABP、∠BPD、∠PDC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切实掌握了上述图形问题的讨论后,再作如下变式:
二.多题一解
如在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教学时,我设置了这样一组变式题目:
例题: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A(-3,0)、B(1,0)、C(0,-3)三点,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在求解完本题后,接着提出:
变式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一次函数y=-x-3 的图像与x轴、y轴的交点A、C,并且经过点B(1,0),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变式2: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1,0),且在y轴上的截距是-1,它与二次函数的图像相交于A(1,m)、B(n,4)两点,又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是直线x=2,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
变式1,先让学生比较它与例题的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再思考怎样转化为例题求解,然后讨论怎样求A、C两点的坐标。
变式2,要善于应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思想方法把一个综合题分解为几个简单问题来解决,逐步引导学生把变式2分解为三个简单问题:①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②求m、n的值并画出草图分析;③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这组题目最终都是通过设二次函数一般式,利用三点法建立方程组来求解。
通过这组“多题一解”变式训练,既可巩固强化解题思想方法,又让学生通过多题一解,抓住本质,触一通类,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发展智力,激活思维,收到举一反三,少而胜多的效果。
新课中,实施一题多变,以简单题入手由浅入深,使大部分学生对当堂课内容产生兴趣。
一题多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相关知识点迁移能力,还可以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一点也不浪费时间,经常做这种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面对难题的良好的从容心态。
神话中的“孙悟空”能战胜取经途中的众多妖魔。
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圣”有高超的武艺,会72变。
由此想到,对一个普通的数学题目的“变化”,以总结、发现题与题中的联系,体会出“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