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火、防爆、防触电基础知识

防火、防爆、防触电基础知识

防火、防爆、防触电基础知识1.防火1.1火灾基础知识1.1.1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它有三个特征,一是发光,一是发热,一是化学反应,三者缺一不可,这也是区别燃烧和非燃烧的标准。

1.1.2燃烧的条件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这个过程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这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A、可燃物,不论是固体、液体、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凡能与空气中氧起剧烈反应并同时能有光和热产生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如木材、棉花、汽油、酒精、丙酮等,这些物质大都含有碳、氢、硫、磷等可燃元素。

B、助燃物,氧或各种氧化剂,最常见的是空气中的氧。

C、着火源,指能够导致燃烧的能源,有以下几种:(a)助火源包括各种明火、烟火,如火焰、火星、炉火,柴火等。

(b)电气火源包括各种电气火花、静电火花、电弧火花、电晕火花、雷电等。

(c)机械火源包括各种冲击、磨擦、绝热压缩、激波等。

(d)高温火源包插各种高温物体表面、赤热熔金属、热辐射等。

(e)化学火源包括各种化学反应热、自然发热、以及相互抵触物品,如氧化剂与有机物相遇发热等。

(f)光能火源包括激光、紫外线、红外线、日光聚焦等,一般地,把(a)-(c)归为引起火灾或爆炸的直接能源。

(d)归为引起火灾或爆炸的间接能源。

1.1.3燃烧产物燃烧产物是燃烧时生成的气体、液体与固体物质。

燃烧产物的成分决定于可燃物的化学组成和燃烧条件,可燃物主要由碳、氢、氧、硫、磷等元素组成,故燃烧产物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二氧化硫与五氧化磷等。

氮在一般燃烧温度中大都不能氧化而呈游离状态,氧则消耗于可燃物质的氧化过程中。

燃烧产物大都有窒息性和不同程度的毒性。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火灾造成的人员死亡中,其中有90%以上的人员是首先被毒气、烟尘窒息死亡的。

1.1.4燃烧的主要形式(过程)混合燃烧:可燃气体预先同空气中的氧混合后进行的燃烧称混合燃烧。

扩散燃烧:若可燃气体与周围空气一边混合一边燃烧,称为扩散燃烧。

蒸发燃烧:实质上是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汽进行燃烧。

分解燃烧:实质上是液体蒸发产生的可燃气体进行燃烧。

1.2火灾扑救知识1.2.1火灾的分类1类火灾:普通的纤维材料、固体燃烧、碎屑物等固体可燃物,它们燃烧后剩下余烬或炭,这类物质的燃烧称为1类火灾。

如纺织品、纸张、木材、家俱、建筑物等类物质产生的火灾。

对这一类火灾通常可以喷射大量的水。

2类火灾:含易燃液体和可燃气体燃烧所产生的火灾。

易燃液体如烃类的汽油、煤油、菜油等油类及醇类、酮类、脂类、苯类等有机溶煤,可燃气体如甲烷、乙烷、煤气、液化气乙炔汽等。

对这类火灾的灭火一般可用二氧化碳、卤代烷及泡沫灭火剂是有效的。

火灾的扑救知识3类火灾:带电设备及其电路上的物质或由电路上产生的物质,由于放电或其能源所引起的火灾。

如电气配线、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发生火灾。

这类火灾如在通电状态下,用水或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则可能造成触电事故,因此要采用二氧化碳或卤代烃类灭火,并且再有可能的情况下,尽快切断电源。

4类火灾:如镁、铝、钠、钾等及粉状物或丝箔等类物质发生的火灾,这类物质在空气中极易燃烧,且具有遇水及二氧化碳易起反应的独特化学性质,扑灭这类火灾扑救时不可用水或二氧化碳,也不可用卤代烷类灭火剂,通常用干燥的砂子、蛭石或用干粉与特殊液体灭火剂。

1.2.2水在扑救火灾中的作用及其局恨性俗话讲“水火相克”,扑救一般火灾离不开水,水因为其价廉、量多、取用方便、灭火效能佳、无公害、对人体无副作用等特性,成为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灭火剂,一公斤水温度升高一度需一千卡的热量,其汽化潜热为540千卡/公斤,因此水可以从燃烧物上吸收很多热量,使燃烧物体迅速降温,水吸热后蒸发产生大量的蒸气,可以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同时稀释燃烧区空气中氧的含量,逐渐减弱以致抑制燃烧的进行,此外,喷射水流还能由于水力冲击产生机械作用,冲击燃烧物和火焰,使燃烧强度显著减弱,水适用于扑救大面积的火灾。

但水扑救火灾并不是万能的,在某些场合、某些物质着火绝对不能用水扑救,否则不仅不能起到灭火的作用,反而会助长火势,起到相反的作用。

火灾的扑救知识1.2.3灭火的基本要求一但发生了火灾不要惊慌失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主要做好以下几点:(1)掌握正确的灭火方法。

一但发生了火灾,首先头脑冷静,掌握火情,分清形势,减少盲目性,不要惊慌失措,这样才有可能迅速、准确地扑灭火灾。

对火灾要采取先控制后消灭的方法,再初起火灾时,先控制是为了防止火势扩大,争取时间,更好的集中力量,消灭火灾;当初起火灾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这时就要根据火场形势,一方面迅速报警,另一方面对火灾采取围追堵截的方法,疏散风口的易燃易爆物质,重点包围,穿插分割,集中力量逐片扑灭。

另外再灭火时,要坚持救人重于救火的原则。

(2)掌握各种消防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这就要加强平时训练,才能在一旦发生火灾时,能及时选用适当的消防器材并正确使用。

防止因消防器材的选用不当或使用方法不当而贻误时机,甚至带来更大的灾难。

(3)熟悉易燃易爆物质的贮存和使用情况,每个职工只有熟悉了本岗位的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使用情况,了解其性能、特点,才可能一旦出现火灾时有的放矢,抢救及时,避免忙中出乱。

(4)分工明确、协同作战,发生火灾,要有负责指挥、组织灭火的人员;也应有负责报警的人员(负责报警的人员要正确报警并及时接应消防队伍),要有负责切断电源、气、油的人员,有负责抢救伤员疏散物质的人员;有负责警戒、维持秩序的,要使整个火场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5)服从指挥做好后勤工作。

在公安、保卫、安全部门或专职消防队到达火场后,他们成为扑救火灾的核心,其他人员要听从指挥,做好后勤工作,需要撤离时,要听从指挥,迅速撤离,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6)灭火后要做好以下工作:a、全面细致地检查火场,彻底消灭残火,必要时派人监视火场; b、集合灭火人员,清理消防器材,检查附近水源,恢复备用状态; c、积极为起火原因调查处理提供情况。

2.防爆2.1爆炸的概念和分类爆炸是指物质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它分为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核爆炸三种。

物理性爆炸是由物理变化而引起的,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如容器内液体过热引起的爆炸,锅炉的爆炸,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超压引起的爆炸等属于物理性爆炸,其特征是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组成都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性爆炸是由于物质发生极迅速的化学反应产生高压、高温而引起的爆炸称为化学性爆炸,如炸药、煤气等类的爆炸,其特点是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组成都发生了变化。

防爆的基础知识2.2爆炸和燃烧的区别(1)燃烧时化学反应区域的能量是通过传导、热辐射以及燃烧产物的扩散作用传人反应物中,而爆炸的传播则是借助冲击波对爆炸物质的强烈冲击压缩作用而进行的。

(2)燃烧波与冲击波传播的速度不同,燃烧波(燃烧速度)的传播速度通常约为每秒数毫米到数米,而爆炸时冲击波的传播速度总是超过声波,甚至可达每秒数千米。

(3)燃烧过程中燃烧反应区内产物的质量运动方向与燃烧波方面相反,燃烧波面的压力较低,而爆炸反应区内产物的质量运动方面与冲击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冲击波的压力比较高。

2.3爆炸极限在企业中比较常见的化学爆炸为爆炸性混合物爆炸,这种爆炸性混合物至少由两种不相联系的组分组成,混合物组分一种为含氧相当多的物质,另—种组分则相反,是根本不含氧或含氧不足的可燃性物质,爆炸性混合物可以是气态、液态、固态或多相系统,所有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及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发生的爆炸均属于这种。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及粉尘和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比例下均能发生爆炸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浓度要求,这种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及粉尘和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

其中最低的浓度要求称为爆炸下限,最高的浓度要求称为爆炸上限。

防爆的基础知识2.4粉尘爆炸粉尘爆炸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问题,但科学证明,并不是所有的粉尘都能发生爆炸,能够引起爆炸的粉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粉尘必须是可燃的,这里所说的“可燃”指粉尘容易和氧反应,容易产生可燃性气体,有的固体,在燃烧时不产生可燃性气体,也不出现有火焰的燃烧而只是表面燃烧,如活性炭,它虽然是可燃的,但并不产生粉尘爆炸,假如活性炭吸附大量的溶剂蒸气,那也会产生激烈的爆炸。

(2)粉尘必须呈悬浮状态,这是因为悬浮状态粉尘可很好地与氧气接触,故堆积状态粉尘是不可能引起爆炸的,但如用气流扰动或某种外来因素使堆积的粉尘飞扬起来,它就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粉尘爆炸不发生则已,一旦发生往往接连爆炸,造成巨大破坏,就是这个原因。

(3)粉尘浓度必须在爆炸范围以内,粉尘爆炸和气体爆炸性混合物一样,有一个爆炸极限的问题,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可能形成爆炸,当然爆炸极限与颗粒大小、湿度、环境温度,点火能量等因素有关。

(4)有一定的点火源,粉尘爆炸的点火能量远高于气体爆炸性混合物。

2.5预防火灾爆炸的基本措施2.5.1控制易燃易爆物质和助燃剂控制易燃易爆物质的用量,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质的用量,尽量不用或少用易燃易爆物品。

通过不断的工艺、技术革新,使用不燃的溶剂或火灾爆炸危险性小的难燃溶剂来代替易燃易爆物质,从而降低火灾爆炸的危险性;加强密闭,使生产设备和容器尽可能地密闭,减少“跑、冒、滴、漏”现象,以防止易燃易爆物质在空气中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注意通风排气,尽管容器、设备采取了一定的串闭性措施,但危险物,晶的泄漏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工作场所要加—强通风排气工作,以降低火险的危险性。

严格工艺参数控制,在生产中要加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教育,严格控制温度、压力、流量、料比等工艺参数,使之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减少冲料、跑料的可能性。

预防火灾爆炸的基本措施2.5.2控制火源严格控制明火。

在车间内发生的明火一般是加热用火,如酒精炉、电炉等。

加热易燃料易爆液体要避免用明火,而采用蒸汽或其它载热体。

控制维修用火及其它磨擦、冲击等动火作业。

维修用火主要电气焊、喷灯、熬制用火,另外在防火防爆区内进行如摩擦、冲击、敲打等机械性易产生火花的作业也属于动火作业,都要严加控制,实行动火作业许可证制度。

防止电气火花。

电气设备的使用不当,容易产生电火花和电弧现象,而在防火防爆区内,电火花和电弧则是引起火灾和爆炸的一个十分危险的因素。

为了防止电气火花、电弧的出现,就要求我们要合理选择适当的电气设备、采取必要的防火间隔、保护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保持通风良好、采用耐火设施、装设良好的保护装置,采取各种技术措施,保证安全。

杜绝吸烟。

吸烟是流动火种,危害极大,烟头表面温可达200—300度,中心温度可达700—800度,而且阴燃时间长,极易引起火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