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相态)

第五章(相态)


组分 甲烷 乙烷 丙烷 异丁烷 正丁烷 异戊烷 正戊烷 正己烷 氮 二氧化碳 硫化氢 空气 水
分子式 分子量 CH4 C2H6 C3H8 i-C4H10 n-C4H10 i-C5H12 n-C5H12 C6H14 N2 CO2 H2S H2O 16.04 30.04 44.09 58.12 58.12 72.15 72.15 86.17 28.02 44.01 34.08 28.966 18.02
等压逆行区
等温逆行区
与双组分体系比较,多组分烃类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具逆行现象发生 逆行现象就是与正常 现象相反的现象,反 常现象
压力下降液态 组分增加
等温逆行区
B→D降压为等温逆凝结, D→B升压为等温逆蒸发。
压 力
液相百分含量
等压逆行区
温度
B→C升温液相增加——为等压逆凝结, C→B降温气相增加——为等条件下出现 什么相态,各相态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如 何?这就是本篇所要研究的问题。 研究储油(气)层中流体相态、流体物理性质 和物理化学性质,对阐明油气运移、聚集和分布规 律、对油气田的勘探评价和储量计算以及对油气田 的合理开发和提高石油采收率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 义。
相的概念
油层内烃类体系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组成可以是均匀的,也 可以是不均匀的。
一个体系中,物理性质、 一个体系中,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组成完全均匀部 分我们叫做“ 分我们叫做“相”。
相的特征
♣ ♣ ♣ ♣ ♣ ♣
相与相之间具有分界面,通过这个界面,宏观的物理相化学性质发生 突变。 不同的相其物理性质不同,有些化学性质和组成也不一样。同一相的 物理、化学性质和组成都是均匀的,但组成有时相同,有时则连续可变。 一个相中可以含多种物质,如气体混合物为一相,溶液为一相。
第二篇
储油( 储油(气)层中流体物理的性质
储油(气)层是指储油(气)岩石和其中的流体二者而 言。而储油(气)岩中的流体则是指储油(气)岩孔隙中的 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由于地下压力和温度各油(气)层 十分不同,因此在储油(气)层中的流体处于不同的相态, 可能为单一的液相(石油),如油藏;可能为单一的气相 (天然气),如气藏;也可能处于两相(石油和天然气), 如带气顶的油藏;当然也可能在地下为单一的气相(天然 气),而采到地表后又出现两相(石油和天然气),而且液 态的石油含量相当多,这就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气藏叫凝析气 藏。
§4 典型油气藏相态图
1. 重质油田相图
特征:
地下P、T条件(A)---处在 液相区,为油藏。 地面油气分离器P、T条件 (S)----处在两相区,采到 地面液态石油含量较高。 临界点(C)----向重组分 (向右)大幅度偏移,远离临 界凝析压力点(A’),说明石 油中重组分含量多。
2. 轻质油田相图
1ata 的沸 点℃ -161.6 -88.6 -42.1 -11.7 -0.15 27.8 36.1 38.7 -195.8 -78.5 -60.2 -194.3 100.0
临界常数 压力 温度 2 kg/cm ℃ 47.3 -82.5 49.8 32.2 43.4 96.8 38.2 134.0 38.7 152.0 33.9 187.8 34.1 197.2 30.5 234.8 34.6 -147.2 75.5 31.1 91.8 101.5 34.8 -140.7 224.6 374.1
压力下降液 态组分增加
逆行现象的分子运动学解释
压力下降液 态组分增加
逆凝结现象的解释:B→D A点全部为气相,当压力降到B点,分 子间距加大,引力降低,被吸引的液态重 烃分子开始析离,产生第一批液滴,当压 力进一步降低到D点,气态烃分子间距进一 步加大,分子间引力进一步减小,液态烃 分子全部析离出来,出现大量液态烃。
特征:
地下P、T条件(A)---处在 液相区,为油藏。 地面油气分离器P、T条件(S) ----处在两相区,但采到地面 液态石油含量较低。 临界点(C)----向重组分 (向右)小幅度偏移,离临界 凝析压力点(A’)较近,说明 石油中重组分含量较少。
3. 凝析气田相图
特征:
地下P、T条件(A)---处在 气相区且在逆行区上方,为凝 析气藏。 地面油气分离器P、T条件 (S)----处在两相区,采到地 面能获得较多液态石油。 临界点(C)----向轻组分 (左)方向小幅度偏移,说明 石油中轻组分含量较高。
根据相图和地下的温 度、压力,就可以判 断地下油气藏类型
J点:代表单相未饱和油藏; I点:代表单相饱和油藏; L点:代表两相饱和油藏, 或叫带气顶的油藏; A点:代表单相凝析气藏; D点:代表两相带油环气藏; F点:代表单相干气藏;
§4 典型油气藏相态图
不同类型油气田液态烃相对密度及油气比
油气田类型 油田 重质油田 轻质油田 气田 干气田 湿气田 凝析气田 液态烃相对密度 ≥0.802 0.802-0.739 / >0.739 0.780-0.739 原始油气比(S.C.m3/m3) 178 178-1425 / 10686-17810 1425-12467
组成对泡点和露点轨 迹构成的包线形状及 位置的影响
(7) 哪种组分百分含量高, 则包线靠近哪一部分,而其 临界点C也靠近哪一组分。
如果两种组分的百 分含量相当,那么具有 最大面积的包线区,这 时临界压力最高,而临 界温度则处于两个纯组 分之间。
(8)临界点的位置 三种类型: ( 1 ) 临 界 点C 位于临 界 凝 折 压 力( p’ )和 临界 凝 析 温 度( T‘) 之间; (2 ) 临 界 点C 位于临 界 凝 析 压 力( p’ )与 临界凝析温度(T') 下侧; ( 3 ) 临 界 点C 位于临 界凝析压力(p’)与临 界凝析温度(T')上 侧。
双组分体系相图的另一 种形式:P--T图
C点----临界点
p’----临界凝析压力点,两
相能共存的最高压力点 T’----临界凝析温度点。两 相能共存的最高温度点 aC----泡点线 bC----露点线
(3)在P-T图上二相区不再是 一条饱和蒸汽压曲线,而是一 个区域。
双组分体系相图一般 采用:P--T图
体积 dm3/kg 6.16 4.93 4.42 4.27 4.44 4.27 4.31 4.27
对空气 相对密度 0.554 1.038 1.528 2.007 2.007 2.49 2.49 2.995 0.968 1.52 1.178 1 0.622
密度 0℃ 1atm 0.7165 1.356 2.019 2.668 2.703 3.221 3.221 3.860 1.250 1.977 1.539 1.293 1.804 20℃ 1atm 0.6678 1.2634 1.8811 2.4858 2.5222 3.0173 3.0173 3.3798 1.2320 1.9300 1.5000 1.205 0.795
相的表示方法
一个体系中的相不仅与物质组成 有关,而且还决定于压力和温度。 当一个体系的物质组成固定时, 则压力(p)、温度(T)和体积 (V)都是特定体系组成中相的状 态函数,因此在特定体系中其状 态方程式可写成:
F ( p、 T 、 V ) = 0
表示状态方程的图件就是相图。 常用相图为: 压力(p)-体积(V)图,或 压力(p)-温度(T)图。
逆行现象的分子运动学解释
逆蒸发现象的解释:D→B F点开始为气相,随压力增加到E点, 开始有液滴凝结,较重液态烃分子凝结, 这是因为分子量大,分子间引力大,因而 首先从气态分子凝结成液态分子,随压力 增加到D点,几乎所有较重烃分子全部凝结, 此时液态烃含量达到最大,由点再增压, 分子间距缩小,导致分子间引力增加,但 未达到轻烃分子液化程度,这时可将部分 液态烃分子吸引,随压力增加,引力增加, 直至将所有液态烃分子全部吸引,体系中 凝结的液相也就全部转成气相——这种现 象可视为液态重烃分子分散在气态的轻烃 分子中形成气溶胶体。
难挥发的组分含量占绝对优势 临界点位于临界凝析压力点的右侧
易挥发的组分含量高 临界点位于临界凝析压力点的左侧
§3
多组分体系
多组分体系P-T图
多组分体系的相图类似于二组 分体系的相图。 C点----临界点
p’----临界凝析压力点
T’----临界凝析温度点 aC----泡点线 bC----露点线 虚线----液体体积百分含量线, 也叫等容线 CBT’DC----等温逆行区 CGP’HC----等压逆行区 临界点定义与二组分体系的一 样,为液、气界限消失,或液 相气相内涵性质相同。这一点 相应的温度为临界温度,相应 的压力为临界压力。
体系临界点的含 义是泡点线与露点线 的交点,在该点上液、 气界限消失,液相气 相的内涵性质相同。 所谓内涵性质是 指那些与物质数量无 关的性质,如密度、 压力、温度、粘度、 化学电位和表面张力 等。 这定义同样适用 于单组分体系。
c
C点----临界点 P’----临界凝析压力点,两相能共存的最高压力点 T’----临界凝析温度点。两相能共存的最高温度点
§1 单组分体系
A点----泡点 B点----露点 C点----临界点 AC----泡点线 BC----露点线
单组分体系P 单组分体系P-V图
单组分的临界点可定义 为两相能共存的最高温 度点和压力点。
相应的温度Tc—临界温度, 相应的压力pc-临界压力, 相应的体积Vc-临界体积。
轻石蜡族碳氢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据Amyx.1960)
/ / / / /
单组分体系相图的另一种形式:P--T图
C点----临界点 曲线----既是泡点线 又是露点线
由P-V图可看出,在一定 温度下泡点压力与露点压 力相同,因此,在压力- 温度相图上是一条曲线。 这条曲线实际上是饱和蒸 汽压曲线。在曲线上的每 一点都代表了气液二相共 存。 C点称为临界点,高于此温度无论施加多大压力都不会有二相出现,如D点,若一定 要判断相态的话,则可通过P-V图,D点体积大于临界体积Vc为气态,若小于临界体 积Vc为液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