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理解:结合自身体验,通过对比,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运用:剖析对某事物的认识过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2.能力目标:①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②通过对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3.觉悟目标: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
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方法自学法、谈话法教学内容导入材料一:《雷公》。
“或曰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
雷公秋天则伏地中,人取而食之,其状类彘。
又云与黄鱼同食,人皆震死。
”思考:这个模样像猪并且可以食用的雷神真的存在吗?我们所学的的物理知识里,雷电是一种什么现象?雷电的本质是什么?归纳:关于雷电,人类最初依据电闪雷鸣的现象,主观幻想是上天的警告即“雷为天怒”、雷公“类彘”可食用,今天的我们已经透过现象获得了对雷电本质的科学认识,知道雷电实际上是一种猛烈的放电现象。
在取得这一科学知识的历程中,富兰克林的名字熠熠闪光,他是第一个对雷电进行科学思考并战胜了凶暴的雷电的人。
1752年夏天,他在费城郊外所做的验证雷电本质的著名实验启示着我们:只有像富兰克林那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勇敢地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我们才能破解自然现象,获得科学认识,驾驭现有的自然力,创造新的生命力。
讲授新课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讲述:我们知道,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的现象)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例如:我们对学校的认识,首先看到的是各种现象:学校的大门、校舍、操场、校园环境、各种设施;从门卫到校长师生员工的待人接物;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活动。
时间长了,了解多了,进而对学校的校风、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作出评价。
归纳:前者,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后者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是理性认识。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象和本质的关系⑴从现象与本质、Array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①现象和本质的区别材料二:将下列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连接起来半日潮、全日潮、混合潮电磁辐射筷子在水中是弯的地主对农民劳动的无偿占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光的折射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价值价格上涨、价格下跌氧化作用铁生锈、煤燃烧自由落体运动定律铁片比纸片下落快物体导热性冬天铁板比石头温度低,夏天比石头高引力作用(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讨论:区别给我们什么启示?归纳:只看部分现象,抓不住本质规律;看到诸多现象,不等于认识本质。
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②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分析:上述事例归纳: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事物的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也一定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事物的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它们或者从这个方面表现着本质,或者从那个方面表现着本质。
讨论:现象与本质的联系给我们的启示:透过现象可认识本质。
材料三:《列子汤问》记载了两小儿辩日故事。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你能决吗?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⑵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支理性认识。
①讨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比,哪一个更可靠?归纳:冬天的铁板似乎比石头、木块的温度低,夏天的铁板似乎比石头、木块的温度高,这种由假象产生的错觉,其正确和可靠性当然无法与正确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相比。
即使感性认识是正确的可靠的,不是假象,没有错觉,那又如何呢?如商品经济的现象,热现象,虽然都是真实可靠的,但是,它只是如实地反映了事物外部现象的某些方面,片面、是多变的,而没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性认识抓住它现象中共同的、内存的、稳定的东西。
当我们正确地认识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对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变化,企业兴衰的原因的理解就深刻得多了。
我们理解了热的本质和热力学规律,对各种热现象的认识也就深刻得多了。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区别,联系。
总结: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所以,认识不能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上,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要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过渡:认识本质是很不容易的,人为什么还要花大气力去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涉及到认识的作用、认识的目的问题。
思考:人为什么要认识世界?归纳: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通过指导人的实践活动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所以,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呢? 实践证明,从认识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⑶从认识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讲述:感性认识能不能指导实践?能。
但只能照方抓药,依葫芦画瓢,只能机械模仿,照抄照搬。
而理性认识则不同,特别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这种正确的理性认识,我们通常称之为"真理"。
①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思考:举例你所知道的真理?②科学理论: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存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⑧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思考:举例说明你认为什么科学理论当今时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说明其对对人类有何意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例如:电磁理论---电力、万有引力定律---航天、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结:从同学们举出的事例可以看到,认识事物,不仅要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不仅要获得感性认识,而且要获得理性认识;不仅要掌握正确的理性认识,而且要掌握科学理论。
从认识的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从认识的程度,从认识的作用来分析,说明了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过渡:懂得了这个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有什么指导意义呢?3.方法论: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⑴不要满足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要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现象生动形象、色彩斑澜,也令人眼花缭乱、困惑难解。
正如孔夫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
讨论:腐败的本质是什么?腐败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把腐败说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是错误的呢?归纳:表面看来,社会主义的中国出现了腐败现象,不少党员、干部,甚至是相当高级的干部腐化堕落,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似乎腐败是社会主义的产物。
可是,我们再深入想一想,从本质上看,腐败是剥削阶级的东西,是私有制的产物。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一方面说明某些人被剥削阶级思想侵蚀、变质,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使腐败分子有空可钻。
⑵要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
不仅要学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学社会科学知识,当前,特别要学好邓小平理论。
这样,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面对多彩的世界,就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所听到、看到、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了。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2.为什么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要提高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
(一) 单项选择1、甲、乙二人看到池塘漂浮的树叶。
甲认为树叶是随着波浪走的,乙则认为,如果没有池水流动和风吹影响,树叶是不会随着波浪走的。
物理老师肯定了乙的看法,他讲:粗看起来,树叶好像跟着波浪在走,水在发生振荡,这时水并不朝波浪传播的方向移动,因而水面上的东西,包括池面上树叶,也不会跟着波浪走。
这一事实说明( )A.观察现象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必由之路B.有些事物本质不同,但现象上有某些类似之处,可见,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C.感觉是不可靠、没有用的D.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2、假象是( )A.主观的产物B.错误的现象C.客观的反映D.本质的表现3、大哲学家费尔巴哈指出:“如果猫看见老鼠只在它的眼睛里存在,只是它视神经的感觉,为什么猫用爪子抓老鼠,而不去用自己的眼睛呢?因为猫不想因为爱戴这些唯心主义者而去死于饥饿。
”这段话说明( )①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直接反映就是客观事物②感觉是人的一种特有功能,感觉的客观事物只能来自人脑③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第二性的,感觉不能决定客观存在感觉直接反映客观事物,形式是主观的,内容则是客观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下列说法中能够表明人们意识到掌握事物本质重要性的是( )A.“企业家不仅要对自己的生产要素在数量上心中有数,而且要认识这些要素的内在联系”B.“田忌赛马”的取胜之道在于对自己马匹的优劣一目了然C.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要反映经济计划的需求D.国家把商品定价权交还给市场,是因为国家更应抓好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5、培根曾说过,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
这里“蜜蜂酿蜜”的哲学寓意是( )A. 只有感性认识可靠,它来源于实践B. 只有理性认识可靠,因为它把握了事物的本质C.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同一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6、市场经济的经济模式是首先在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因此人国长期以来就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
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十分糊涂的,因为( )A. 这种认识错把现象当成了本质B. 现象即本质,本质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C. 任何事物的本质,若不以理性认识为工具都不能被揭示D.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具有两重性7、毛泽东说:“我们看事物必须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这段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B.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生动、更深刻、更正确C. 人们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 人们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占有在量可靠的感性材料8、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具有这样的关系( )A.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B.多数和少数的关系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D.二者是直接合而为一的9、“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这段话说明( )A. 现象和本质是不同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B. 真象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反映C. 真象和假象是混在一起的,无法辨认D.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二)简答:意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三)辩析:并非所有的现象都是本质的反映(四)论述:1胡曾在《汴水》一诗中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