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
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
和固体中传播。

三、教学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四、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音乐卡、长绳子、教学课件(声波演示及资料)、蜡烛、音响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发声器、密封塑料袋、沙土、塑料管、小棍(可以有金属的、塑料的、木头的)、绳子、石头、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产生疑问
1、出示音乐贺卡,提问:这是什么?(打开,一起和学生很投入的样子听音乐)随口问:听见什么了?谁听见了?(环视学生,表示不同位置的学生都听见了)
2、提问:教室里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音乐,这说明了什么?
这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学生:振动产生声音---教师就顺势复习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教师简单说明: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声音隔着物体也能传播---教师用事实简单说明
(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说不出,可引导,也可不引)
生:声音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师:引出课题
3.(教师应灵活,意图是引出问题)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板书课题)
(二)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递的
1. 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学生可能说出:①声波
②振动传递---谁传递震动?空气
2.实验:那么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1)演示实验:高低不同的4组蜡烛围在音响周围。

观察:当音响不发声时,蜡烛的火焰是什么样子?(静止、直立)猜想:当音响发出有震撼力的音乐后,火焰会是什么样子?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提问:当音响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音响周围蜡烛的火焰随着声音在不断地振动)
思考:什么原因使火焰颤动?(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
讨论: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或问:火焰为什么会随着声音振动)
(4)讲解:(课件辅助)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

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

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

(课件演示声波)
声波可以通过周围的物体,向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传播。

“声波”实际上是一种由于声音引起的物体的振动。

当音响发声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向四周传播时,就会引起火焰跟着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虽然“声波”是无形的、看不到的。

可以通过“水波”的演示,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感受“声波”的传递方式,从而把无形的“声波”转化为一种有形的效果!
3.提问:你认为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让学生充分的说,教师要引着让学生说明白和怎么想的:如就刚才的实验分析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教师
肯定并强调一下:物体的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这种振动传到我
们耳朵里,才听见声音的。

如学生说不出其他物体,教师可以出
示一二件实验材料,问学生声音可以在塑料管子、绳子这样的物
体中传播吗?塑料管子、绳子能像空气那样传递物体的振动吗?
还可以在什么物体里传播?)
归纳分类: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想法,教师应结合“副板书”将学生提到的物体进行归纳为“气体(空气)”固体(桌子、绳子、沙子等)和液体(水)
(三)实验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里传播
1.实验验证声音在介质中传播
提问:设计怎样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需要什么材料,实验要注意什么?各组讨论
(1)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及需要材料
(2)交流改进实验(教师结合学生提出方法,可以提出建议并适当转化为教师事先准备的分组材料)
提示:实验过程中,注意不要相互干扰!
(3)进行实验、填写记录单
(4)汇报实验结果(完成实验记录单)
(5)归纳总结:你们从物体的分类,总结一下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
学生总结归纳得出:声音可以在气体(空气)、液体(水)和固体(绳子、课桌、人体)中传播。

教师归纳: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又叫做“介质”,“介质”就像架在发声物体与我们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介质”以“声波”的形式传入我们耳朵中。

出示“宇航员”的图片,提问: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探险时,要通过“对讲机”通话,他们之间为什不直接通话呢?(学生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关于“声音”传播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声音的传播
声波气体
声音(振动)液体
固体
实验记录单
组长:实验员:记录员:
七、课后反思
1、挖掘教材、大胆创新
在老自然教材和首师大版科学教材中,“声波”的知识并不是被列为教学重点。

通过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分析,我认为既然讲授的是“声音的传播”,就有必要让学生先明白“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

所以本课教学,我把对“声波”的讲授列为教学重点,并引导学生先对“声波”进行学习。

2、设计实验、发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是设计了音响和蜡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音响发声前和发声后,蜡烛火焰有何变化?由此引发学生猜想、分析原因。

通过学生展示记录单,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是以“波纹”图来呈现的,而且“波纹”的方向单一,没有体现出“四面八方”,学生在汇报时,也没能说出自己记录的“波纹”表示的是“声波”,而说的是“声音”、“空气”或是“振动”!根据此现象想,我认为学生之所以能画出“波纹”,很可能是头脑中前概念的存在,或是联想到生活中的“水波”,但是学生考虑不到“四面八方的方向”,是因为“声波”不可见,所以无法形成正确认识。

当学生谈到“振动”一词时,我当时没有及时的追问。

课下我反思了:如果追问学生到底是什么在振动发出声音,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说出“音响振动”,那么“振动”是怎么传递给了“火焰”呢?在“音响”和“火焰”之间
还存在着什么物质?学生就会想到“空气”,“音响”的振动通过“空气”传递给了“火焰”,引起了“火焰”振动。

这样引着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明白:音响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这种振动有传递给了“火焰”,所以“火焰”也动了。

空气被声音所引发的振动传播就是“声波”,它向四周各个方向传播。

3、搭脚手架、突破难点
“声波”是无形的、看不见的、抽象的!要让学生认识、了解“声波”,需要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以“水波”为脚手架,通过演示水面某一点的振动,形成“水波”向四周传播的现象来理解“声波”的传播。

在课下,我反思了“水波”与“声波”的对比,虽然二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但还是应对学生强调:水波是平面的传播,而声波则是向各个方向的传播,是一种立体的模式。

由此,我想到先前的“音响蜡烛”实验,可以改进为用一个立体的薄塑料罩罩在音响上,当播放出震撼的音乐后,可通过观察塑料薄膜的振动来感受“声波”。

4、调动学生、自主探究
在组织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时,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从实验材料的猜想、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活动的实施以及实验结论的总结,都来自于学生,教师起到引导、辅助作用。

但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是没有把学生“放开”,没有更充分的利用上教室内的一些资源,其实“课桌椅”,“窗户”,“墙壁”等等都是很好的实验资源,让学生走到教室中去充分的探究,能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5、总结提升、再接再厉
通过本次“评优课”的尝试,是我不仅对“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挖掘,同时也尝试了围绕核心概念为学生搭建“脚手架”的教学手段。

其实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也是一种创新尝试,特别是在“实验设计”环节,真正体会到反复磨练教学的过程就是一种提高!结合自身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下及时进行了反思,也生成了一些好的想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反复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