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4文化景观与旅游专题一、高考展望1、以区域地图为信息载体,考查区域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区域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条件评价。
2、联系历史知识,考查文化源地与文化区的形成,文化扩散及其带来的影响。
3、以“旅游黄金周”为背景材料,考查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景观的欣赏、旅游交通地理等相关知识。
4、结合旅游产业的相关资料,考查旅游对经济的影响,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二、考点透析1、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自然对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而对精神文化景观的影响相对较小。
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并非绝对的。
因此,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自然现象的分布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减小。
文化景观只有顺应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才可以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或无害的影响,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文化源地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 二是文化系统的源地。
文化事物(或现象)源地就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的产生地.文化系统源地是指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
例如亚非地区世界主要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就属文化系统源地。
这些文明发源地的共同特点是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同时有各自的精神文化景观, 形成了由一系列文化要素构成的文化系统。
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覆盖的地区都可称为文化区,这是文化区的广义概念。
3、旅游景观的欣赏自然界能使游客产生美感的自然风光和物象的地域组合称为自然风景。
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是多样的,如山、水、气、光、动物和植物等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千变万化的景象和环境,再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而产生联想、理念的感知印象,从而获得美感而得到精神和物质的享受。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与文化艺术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风貌和特色的集中反映。
它给人以知识、教育、启迪和乐趣。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受社会性质、意识形态和文化素养的支配,随着时间不同、国家性质不同,同一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可以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4、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图2 和汗水的作用以及少数旅游者的乱刻乱画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 冲击当地正常社会秩序,如占据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分享当地公共设施等5、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要运用综合思维,从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等社会经济方面进行分析,而且从环境方面要考虑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其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超过承载量则使旅游环境恶化,小于承载量则造成资源浪费。
三、精典回放例1、观察图1中的四种自然景观。
回答1—2题。
女神司春 苍山云海 山水交映 珠帘挂川1.要取得四处景观的最佳观赏效果,应遵循的原则自左向右依次为( ) A .选择特定地点、雨过天晴时、乘船、仰观B .远眺、仰观、低临水面、俯瞰C .选择特定地点、远眺、雨过天情时、仰观D .仰观、远眺、乘船、选择特定地点2.形成左一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 .侵蚀、沉积 B .溶蚀、搬运C .搬运、沉积D .风化、侵蚀【解析】1.女神司春的独特造型只有在适当的位置,特定的地点才能一见;苍山云海最佳观察时机是雨过天晴,空气湿度大,空气中含有的较大尘埃少时;山水风光,在运动的游船上能感觉到水的灵动、山的稳重;瀑布要选择位置仰视。
2.外力作用一般分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女神司春是岩石受到风化和侵蚀作用的结果。
【答案】1.A 2.D例2、3.图2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 )图1A.a图B.b图C.c图D.d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深山藏古寺”理解以及对等高线地图的的判读能力。
古寺应位于宽阔的谷地;而a 、b、c三图中古寺的位置分别是山脊、山峰和陡崖附近,只有d图为宽阔的谷地。
【答案】3.D例3、<<真腊风土记>>(元)记载:①自温州开船,西南行,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
又自占城顶风可半月到真腊;②真腊四时常如五六月天,不识霜雪,半年有雨,半年绝无;③信教者削发穿黄,偏袒右肩,其下系黄布裙,跪足。
据此并结合图3,回答4—5题。
图34.③所描述宗教的起源地是()A.巴勒斯坦地区D.阿拉伯半岛C.南亚D.中亚5.该宗教的传播方式主要属于()A.传染扩散B.迁移扩散c.刺激扩散D.等级扩散【解析】4.③所描述教徒的装束是佛徒,而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半岛。
5.佛教的传播大多是传教士从南亚传播到东南亚和我国的,空间距离较远,属于迁移扩散。
【答案】4.C 5.B四、能力提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生事物。
分析回答1—2题。
1.许多肯德基快餐店近来推出了“老北京鸡肉卷”供人品尝,这属于饮食文化的()A.扩展扩散B.等级扩散C.传染扩散D.刺激扩散2.下列事物中不属于文化景观的是()A.地名B.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C.利用手机发送短信息D.摇滚乐下图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其代表某种文化景观。
读图回答3—5题。
3.该种文化景观是()A.小溪B.梯田C.平原D.沙滩4.该文化景观最有可能位于()A.黄土高原B.江南丘陵C.青藏高原D.四川盆地5.下列作物最有可能在该文化景观区种植的是()A.水稻B.甜菜C.谷子D.青稞6.下列有关文化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云南世博园都是人类活动创造的产物,属于文化景观B.纪念碑.古岩画等是人类精神活动形成的文化景观,与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无关C.城市.村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不属于文化景观D.由于海南岛上有人类活动,所以该岛是文化景观7.下列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指示,正确的是()A.热带山麓的茶园景观反映土壤呈酸性和光照充足B.龙王庙的分布指示该地区水旱灾害多发C.大型钢铁厂的分布指示该地区铁矿.煤矿资源丰富D.溜冰场的分布指示该地区气候寒冷。
据报道,到目前为止,已有美国.俄罗斯.新西兰及澳大利亚等南极旅游大国和智利.阿根廷.日本等开展了南极旅游项目。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表示正在筹划到南极旅游的项目开发。
回答第8—9题:8.南极旅游的兴起,表明()A.旅游主体的大众化B.旅游空间的扩大化C.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D.旅游目的的娱乐性9.南极旅游的兴起,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A.科学技术的进步B.人们求知.探秘和搜奇欲望的增长C.交通工具的发展D.促使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友谊10.按旅游资源的分类,五大连池.神农架.青城山—都江堰.安塞腰鼓一般分别归属于()A.地质地貌景观.生物景观.古建筑景观.风土民情景观B.水文景观.地质地貌景观.风土民情景观.古建筑景观C.水文景观.生物景观.水文景观.文化艺术景观D.地质地貌景观.气候气象景观.古建筑景观.风土民情景观11.文化区是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扩散的产物,文化扩散的类型主要有()A.文化传承.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B.等级扩散.传染扩散和刺激扩散C.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D.文化传承.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12.下列属于文化景观基本特性的是()①空间性②时代性③功能性④指示性A.②③B.①②C.①④D.③④13.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在一地产生以后,构成文化传播的一般顺序正确的是()A.核心——向外扩展——长距离.跨地区扩散B.核心——长距离.跨地区扩散——向外扩散C.向外扩展——核心——长距离.跨地区扩散D.长距离.跨地区扩散——向外扩展——核心14.西藏的布达拉宫建造时最主要的文化景观功能有()A.美学功能B.旅游观赏功能C.宗教信仰功能D.军事信息传递功能15.下列文化景观作为自然环境指示物的是()A.佛教寺庙的分布B.电视台的分布C.图书馆的分布D.龙王庙的分布16.下列人文景观未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对自然环境产生一此有害影响的是()A.阿斯旺大坝B.人工降雨C.傣家的竹楼D.引滦入津工程17.下列文化扩散属于迁移扩散的是()A.我国南方吸收滑冰思想滑旱冰B.苏格兰威士忌酒由下层传入上层社会C.伊斯兰教文化传入中国D.三国时期中原农耕技术传给西南少数民族18.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结构的时间是()A.18世纪40年代B.19世纪5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90年代19.关于把握观赏自然美景良机的叙述是()A.到黄山.庐山旅游.秋季的观赏效果最佳B.游览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选择雨过天晴的时候最佳C.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宜选择8月18日D.反映哈尔滨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夏季的观赏效果最佳20.为了达到“山重水夏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效果,园林构景最宜采用的手法是()A.隔景法B.障景法C.主配法D.借景法21.读图, 完成下列要求:(1)下列农作物栽培或动物驯化起源于我国的是()A.马B.小麦C.水稻D.鸡(2)该图反映的文化源地是属于文化事物的源地还是文化系统的源地?(3)该图所示的文化源地与当地环境的关系怎样?22.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城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最大的工程建筑,也是堪称世界奇迹的伟大建筑工程之一。
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6350千米。
材料二万里长城示意图。
(1)长城属于__________________文化景观,它的建筑规模、工程技术水平反映了我国古代的__________________文化,当时建造它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人们又赋予长城更丰富的文化内涵,长城是民族精神和毅力的象征,因此,反映出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文化,它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现在长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它的旅游价值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长城这一中华大地雄伟壮观的文化景观,是我国古代长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与__________________文化的重要分界线,它还与我国某些自然地理界线大致吻合(至少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下图是南京人对一些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被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和可达机会(旅游者经济能力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的统计图,读图回答:(1)图中显示的佛教名山中有普陀山、九华山、峨嵋山等,其中可达机会最低的是传统A民居 传统B 民居 ___________________山,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