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应链管理》总复习

《供应链管理》总复习

《供应链管理》总复习纲要题型:多项选择、判断、简答、案例分析(结合实践)第一章供应链概述一、供应链的概念、结构1、概念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供应链的定义:“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2、结构(1)供应商供应商指给生产厂家提供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企业。

(2)厂家厂家即产品制造业。

产品生产的最重要环节,负责产品生产、开发和售后服务等。

(3)、分销企业分销企业为实现将产品送到经营地理范围每一角落而设的产品流通代理企业。

(4)、零售企业零售企业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的企业。

(5)、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即上述企业之外专门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

其中批发、零售、物流业也可以统称为流通业(6)、最终的消费者二、供应链的类型及相应的概念1、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根据供应链在市场环境中的运作特点,可以将供应链分为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

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稳定性较强,而基于相对频繁变化、复杂的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动态性较高。

2、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根据供应链综合能力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可分为平衡的供应链和失衡的供应链。

每一个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在相对稳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条件下,由所有节点企业,包括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形成的设备容量和生产能力。

当供应链的综合能力满足用户需求时,供应链处于平衡状态,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可以达到比较好的状态;而当市场需求变化加剧,供应链企业不是在最优状态下运作,造成供应链成本增加、库存增加、浪费增加等现象时,供应链则处于失衡状态。

3、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效率型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料转换功能,即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响应性供应链主要体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响应功能,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

4、敏捷性供应链敏捷供应链应该是一种综合能力最强的供应链系统,它能够对来自需求不确定性和供应不确定性做出及时反应,使自己始终能够围绕运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供应链的特征•复杂性: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

•动态性: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的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

•响应性: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

•交叉性:节点企业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

四、供应链的两种流程分析方法•环节法:将供应链流程分解为一系列的环节,每一个环节用来连接供应链中两个相继出现的阶段。

•推/拉法:根据供应链运营是响应一个顾客还是预期多个顾客订购,将供应链流程分为两个大类:拉动流程和推动流程。

依据相对于顾客需求的执行顺序,供应链上的所有流程可以分为两类:推动流程和拉动流程。

1、对顾客订单的反应启动拉动流程;对顾客订购预期的反应启动推动流程。

2、在拉动流程执行过程中,需求是已知的、确定的;而在推动流程执行过程中,需求是未知的,因此必须进行预测。

第二章供应链管理概述一、21世纪全球市场竞争的主要特点1、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2、产品品种数飞速膨胀3、对订单响应周期的要求越来越高4、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二、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1.增加企业投资负担2.承担丧失市场时机的风险3.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活动4.在每个业务领域都直接面临众多竞争对手5.增大企业的行业风险三、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马士华)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小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四、供应链管理涉及的领域交付、计划、生产、物流、供应、回流。

五、美国教授提出的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三要素)P311、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工厂选址与优化、物流中心选址与优化、供应链网络结构设计与优化2、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服务管理、需求管理、订单配送管理、制造流程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产品开发与商业化、回收物流管理3、供应链管理元素:运作的计划与控制、工作结构设计、组织结构、产品流的形成结构、信息流及其平台结构、权利和领导结构、供应链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文化与态度六、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目标、运营机制1、基本思想1)强调核心竞争力2)资源外用(Outsourcing)3)合作性竞争4)以顾客满意度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5)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组织流的集成6)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目标7)延迟制造(Postponement)原则8)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9)缩短物流周期与缩短制造周期同等重要2、目标1)总成本最低化–总成本最低化目标并不是指运输费用或库存成本,或其他任何供应链物流运作与管理活动的成本最小,而是整个供应链运作与管理的所有成本的总和最低化。

2)客户服务最优化–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上下游企业协调一致的运作,保证达到客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吸引并保留客户,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3)总库存成本最小化–按照JIT管理思想,库存是不确定性的产物,任何库存都是浪费。

因此,在实现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同时,要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控制在最低的程度。

4)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时间竞争,即必须实现快速有效客户反应,最大限度地缩短从客户发出订单到获取满意交货的整个供应链的总时间周期。

5)物流质量最优化–达到与保持物流服务质量的水平,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目标。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从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的零缺陷开始,直至供应链管理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的最优化。

3、运营机制1)合作机制:体现战略伙伴关系和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与优化。

2)决策机制:处于供应链中的如何企业决策模式应该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开放性信息环境下的群体决策模式。

3)激励机制:为了“TQCSF”有上佳的表现,必须建立健全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企业管理工作的提高。

4)自律机制:要求供应链企业向行业的领头企业或最具竞争力的竞争对手看齐。

主要包括:企业内部自律、对比竞争对手自律、对比同行企业自律、比较领头企业自律。

七、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三个回路解释1.作业回路–由顾客化需求——集成化计划——业务流程重组——面向对象过程控制组成第一个控制回路2.策略回路–由顾客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性——创造性团队组成第二个回路3.性能评价回路–在作业回路的每个作业形成各自相应的作业性能评价与提高回路八、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业务外包原因、问题、方式与实施步骤1、原因1)从长远来看①释放企业资源②分担风险③获得加速重构优势2)从短期来看①剥离企业难以管理或失控的辅助业务②使用企业不拥有的资源③降低和控制成本④节约资本资金2、问题1)增加企业责任外移的可能性2)可能影响企业职工的稳定3)不能正确选择将合适的业务外包4)未能选择好合作伙伴3、方式1)研发外包–研发外包是利用外部资源弥补自己开发能力的不足。

–即使实现“外包”的企业,也应该设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和保持相当的研发力量。

因为外包企业要保持其技术优势,必须具备持续创新能力。

2)生产外包–生产外包一般是企业将生产环节安排到劳动力水平较低的国家,以提高生产环节的效率。

–大企业将自己的资源专注在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销售上,而将生产及生产过程的相关研究“外包”给其他的合同生产企业。

–物流外包不仅仅降低了企业的整体运作成本,更重要的是使买卖过程摆脱了物流过程的束缚,企业摆脱了现存操作模式和操作能力的束缚,使供应链能够在一夜之间提供前所未有的服务。

3)脑力资源外包–雇用外界的人力主要是脑力资源,解决本部门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

–脑力资源外包内容主要有:互联网咨询、信息管理、ERP系统实施应用、管理咨询等。

4)应用服务外包–许多企业已经普遍将信息系统业务,在规定的服务水平基础上外包给应用服务提供商(ASP),由其管理并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服务。

4、实施步骤1)明确实现业务外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内部条件)2)企业的内部分析和评估3)评估自己的需求,选择服务提供商4)外包的实施和管理阶段第三章供应链战略含义:2、3、4、5、第四章供应链的构建——供应链网络设计一、供应链构建的含义供应链的构建包括供应链管理组织机制的建立、管理流程的设计与优化、物流网络的建立、合作伙伴选择、信息支持体系的选择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内容。

二、供应链设计的原则1.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设计原则2.简洁性原则3.集优原则(互补性原则)4.协调性原则5.动态性(不确定性)原则6.创新性原则7.战略性原则三、影响供应链网络设施选址的主要原因1.经济因素运输条件和费用、劳动力可获得性与费用、能源可获得性与费用、地理条件和建设费用2.政治因素:政局稳定、法律法规、税负等3.社会因素:居民生活习惯、文化教育、信仰等4.自然因素: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四、供应链网络结构设计中设施选址一般步骤1.选择某一个地区;2.在同一地区选择若干适当的地点;3.比较不同地点,作出决定五、供应链网络设计及优化的方法•定性方法–优缺点比较法–德尔菲法–加权因素比较法(例)——又称综合评分法•定量方法–重心法(例)–线性规划——运输模型法(例)–量本利分析法(例)–计算机模拟方法–启发式方法第五章供应链的构建——供应链的组织管理一、BPR的概念和常用方法概念: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指重新构造管理流程和与其相匹配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在反映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如成本、质量、服务和交货速度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而对企业整个活动过程所进行的根本性重新设计。

常用方法:(1)次序改变——是指改变组成流程的活动的先后顺序,即活动的逻辑关系,以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对顾客的响应速度。

(2)消除——消除,是指把一些增值不大的流程或者流程上的节点加以废除。

(3)自动化——流程自动化是将流程中的部分工作用信息技术加以自动地读取、传递、处理,最终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二、基于BPR的企业组织的内容(1)企业应是流程型组织(2)流程经理的作用(3)职能部门也应存在(4)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性(5)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三、供应链组织设计的指导原则(1)形式服从原则(2)流程与职责对等原则(3)聚焦核心能力原则(4)聚焦所需能力原则四、基于SCOR的供应链管理流程参考模型的构成(第1、2、3层内容)(1)SCOR的第一层是流程定义层,描述了五个基本流程:计划(Plan)、采购(Source)、生产(Make)、发运(Deliver)、退货(Retur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