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1、教材简析这节课的教材选自教科版的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三课。
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编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
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
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
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
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
最后是对本课的扩展。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②让学生体验“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难点:推测及验证清水、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二、说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联想。
在以往的实验中,他们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说教学法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四、说教学程序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
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1、准备两个的水槽,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
3、学生交流发现:水槽中的液体也是也是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碰撞,这一锤就敲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
(1)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
1、鼓励学生讨论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液体。
2、引导学生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
3、验证实验:在清水中慢慢加盐。
4、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马铃薯可以上浮是因为在水中溶入了盐。
(2)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1、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在水中溶入了盐就可以使马铃薯上浮呢?2、用量筒分别从两个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体,放在天平上比较,结果发现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因而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3、通过不断的探究实验,推理出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学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因此,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猜一猜,动一动手。
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都能获得一个发现的“经历”,他们的科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科学》是一门强调“做”的学科,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做”去获得要掌握的知识,从中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动手“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同时,我还对教材进行了挖深研究,引导学生推理出另一个重要的结论。
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涵,深化了他们的探究活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扩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热情。
1、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分层漂浮实验、铜砝码在水银中漂浮的实验。
2、师生共同介绍死海的有关奇特现象。
3、利用“加盐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死海的奇特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看到这一奇观之后,萌发用科学的热情。
接着让学生课后思考,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
板书设计: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相同体积时:盐水重浮力大清水轻浮力小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越轻浮力越小。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以下的板书,简洁明了地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说教学评价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
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这个环节中我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
也许,这就是新科学课程的魅力!《一天的食物》说课稿记录一天的食物一天的食物给食物分类回忆并记录自己早中晚餐所吃的食物快速认识众多食物的一种方法二、教材分析教材从记录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开始,并让学生把食物一样一样分解开来。
当几十种食物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怎么去观察研究呢?这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第二个活动,给食物分类。
给食物分类,方法很多。
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是按“味道”分,可以按“是否喜欢”分,可以按“早中晚餐”分,这些方法虽然可以,但都较为主观的,分类的结果因人而异。
教材希望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科学的分类方法:如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可分为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和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荤食)。
教材中的素食和荤食的两幅插图,可以使孩子们直观地了解这两类食物的区别,有助于孩子们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了解荤食和素食的主要种类,使孩子们对食物分类的研究更加深入。
三、设计理念这堂课我主要想以孩子们一天当中吃的食物为载体,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孩子们为了认识和解释这些内容,也要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们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使他们不断深入到科学的探究过程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四、重点过程1、课前谈话。
通过课前“猜”这种游戏式谈话拉进师生情感距离,放松心情,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努力的方向。
2、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请学生欣赏食物图片,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食物直接、形象地目视交流,打下一步探究食物的兴趣基础。
接着让学生谈了谈自己初步观察、收集资料之后的收获,学生对自己的经历都有了做一个小结式的认识,还能交流记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时促使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
3、、动一动:给一天的食物分一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我试图让学生从一种无认识的状态逐渐摸索、实践到一种形成认识的状态。
首先让学生去玩两个活动,活动的目的是关注学生寻找、收集、整理信息和证据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生去进行归纳、分析、逻辑推理。
同时让学生自选标准给食物分类,目的在于调动他们已有的认识储备,通过分类进一步认识食物,知道食物的种类很多。
在汇报分类情况时,各组也只要说出分类的依据,分类结果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就这样通过实践、交流、实践、交流螺旋上升式的教学,让学生不仅了解了食物的丰富性,还让学生学会了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最后通过情景认识,实物操练,让学生对人们常用的“荤、素”这种分类方法有较深的认识。
最后是,想一想: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通过学生这种自我反省式认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过程的回顾,对食物的探究,提升了学生学习总结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为本单元下一步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热胀冷缩》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
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2.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
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
例如:①用什么容器装空气。
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
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
②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③怎样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
常用的几种方法是: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
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
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
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探究之后,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
例如: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
对学生们的这类发现应给予肯定,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这个活动不可忽视。
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
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
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以上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