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概述1.1 编制依据及背景1.1.1 任务依据XX省XX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受XX县交通局公路管理所的委托,对XX至XX 公路改建工程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根据委托书的要求,组成项目研究组,通过对路线方案的纸上定线,现场勘察、调查收集有关地区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等资料,听取地方有关部门的意见,在充分论证发展预测、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同时参照《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1996年),于2012年7月上旬完成了编制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 编制依据本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如下:1、《水运、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1988年6月);2、《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1996年讨论稿);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及现行有关公路工程的规范、规程;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5、《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交公路发(1996)611号】(交通部1996年);《公路工程基本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交公路发(1996)612号】(交通部1996年);《公路工程估算指标》【交公路发(1996)611号】(交通部1996年);6、《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国家计委、建设部1993年);7、《XX县路网建设规范》、《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计划纲要》及《XX交通志》;8、XX县各有关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计划;9、XX省关于投资估算、概算、预算的补充规定。

10、XX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的通知》(交路农建函[2011]251号)的通知。

11、XX省交通厅川交【2006】560号《关于做好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前期工作的通知》。

1.1.3编制背景XX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由于地方经济落后,少数民族长期居住在交通不发达、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改变少数民族落后的经济现状,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的通知》(交路农建函[2011]251号)的要求,充分利用和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通乡公路建设的优惠政策,解决各乡镇农产品外运难、农用生活物资运进难的“两难”问题,彻底改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得交通问题,促进乡间、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逐步缩小城乡差异,构建和谐社会。

该工程起于XX县XX乡XX,途经XX乡场镇、三柒沟、宋家堰、银洞沟、树家湾、止于XX场镇,全长13.4公里。

是XX至XX及沿途各乡镇发展、开发项目的重要通道,为认真贯彻乡乡通公路,确保两地及沿途各村的开发与发展,是惠民工程。

为此对XX县XX乡XX至XX公路改建工程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

1.2 研究范围1.2.1 研究范围如下1、调查项目影响地区的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现状、发展规划及路网布局,论证本项目的建设对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建设的必要性和实施的可能性。

2、通过交通量、国民经济调查,综合分析有关地区的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趋势,预测道路的远景交通量,提出建设规模与标准。

3、在1:5万地形图上研究路线方案,实地踏勘调查沿线地形、地物、地质、水文等条件及特性,进行必要的局部测量和地质调绘,拟定备选方案。

4、测算工程数量、估算工程投资,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研究其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综合选定推荐方案。

5、根据资金筹措及工程规模,进行路线方案比选,提出路线方案意见、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一级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6、进行工程环境影响分析,提出环境保护对策。

1.2.2研究目的通过上述调查研究,在交通经济发展预测和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对本项目建设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和实施可能性提出综合性的研究论证报告,以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为上级交通主管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或建议。

1.3 主要研究结论1.3.1 公路现状适应西部大开发、完善XX省公路网建设的需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良好交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保证各乡镇之间的联系与外界的通行,缩小地区差异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开发XX至XX沿途各村经济,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及交通量、运输量增长的需要。

因此,XX至XX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十分必要。

1、是适应“生态立县、水电强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的需要“生态立县、水电强县、旅游兴县”是XX县政府根据本县的特点提出的发展县域经济、发挥XX县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

而本项目的建设是适应XX 县发展战略的需要,本项目的建设将给沿线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飞跃。

2、该工程属于惠民工程,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交通,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得重要基础设施,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十二五”期交通发展得重中之重。

加快农村公路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发挥农村公路对干线公路的支撑和集散作用,构建便捷、通畅、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公路网整体效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项目沿线经济落后,交通条件极差。

XX地处山岭重丘区,此次通乡公路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简易公路,技术标准低,路线起伏大,急弯多,陡坡多,遇雨则泥泞不堪,洪水顺路跑,涵洞垮塌、淤塞,挡土墙、护坡经常塌陷,天晴则尘土飞扬,给当地群众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并且对当地生活环境和农作物生长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地环境污染,道路边坡极不稳定,造成大面积的边坡严重坍塌,阻断交通,使得人们出行艰难,车辆也难以通行,严重影响了乡镇的物资交流,制约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

而XX县XX乡XX至XX公路又是连接XX和XX的重要通道。

以上公路的种种现况已严重影响了车辆的正常通行,制约了XX至XX间各地的经济发展以及交通流量,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满足交通发展得需要,此次公路的改建十分必要。

3、是开发各乡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需要XX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在实施退根还林以来,乡人民政府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把解决好农业、农村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乡境内特产丰富,盛产板栗、核桃等干果,有天麻、党参、大黄等地道中药材,乡人民政府优化粮食经结构布局,落实粮食直接补贴工作和优质粮食补贴工作,按照“补足政策公开,补助面积公开,补助标准公开,补贴农户公开”的原则进行宣传公告,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调动和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以上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与利用离不开一个四通八达、交通便捷的公路运输网。

为了加强各乡镇与XX的快速横向联系,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拟建项目的实施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

本项目是XX至XX的通乡项目,早日建成将大大改善沿线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提高当地各乡镇、名族之间的联系、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改善沿线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XX乃至整个绵阳地区的经济发展。

5、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要求“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本世纪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这充分说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发展为主题,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来抓。

按照省交通厅公路网规划原则,以国、省公路为依托,连接邻省、地、县及县以内主要乡镇,主要商品集散地,形成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XX县XX乡XX至XX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对于完善我市农村公路网的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1.3.2交通量预测本路段交通量预测在交通调查和现有交通统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该线路及其影响区域社会、经济、技术和公路交通发展水平、特征的调查和分析,分析确定基年交通量,测算出未来发展得交通量,预测结果如表1—1;表1—2表1—1趋势型交通量增长率表表1—2交通量预测结果(PCU/D)1.3.3 建设标准及规范1、技术标准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本项目在公路网中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按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规定,并结合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本系列项目拟采用四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为4.5m。

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3。

主要技术指标表表1-32、建设规模路线总长13.4公里,主要工程量见表1-4。

主要工程量表表1-41.3.4 路线走向、主要控制点1)路线走向该工程起于XX县XX乡XX,途经XX乡场镇、三柒沟、宋家堰、银洞沟、树家湾、止于XX场镇,全长13.4公里。

2)路线主要控制点路线主要控制点为;XX,XX乡场镇、三柒沟、宋家堰、银洞沟、树家湾、XX场镇。

1.3.5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本工程预计建设期是2012年9月开工,2013年9月建成,工期12个月。

本项目建设里程全长13.4公里,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总投资为5233.43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为278.37万元。

本项目属通乡公路,总投资5233.43万元,其中建安费3895.47万元。

安省上每公里补助40万元,其余不足部分由地方自筹。

1.3.6 工期安排及经济评价1、工期安排本工程预计建设期是2012年9月开工,2013年9月建成,工期12个月。

2、经济评价本项目评价基准年为2012年,建设期,评价计算期为:建设期一年加20年。

本项目国民经济评价见表1—5。

、国民经济评价表从本项目的经济评价结果可知,本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及各项财务指标均较好,并具有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因此,本项目是可行的。

1.4问题与建议1、落实资金来源本项目的建成将大大改善沿线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

由于初期投入大,资金的落实是关键。

因此,需要点解决资金落实的问题,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2、施工期间的交通本系列项目属改建公路,施工期间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车辆的安全和通行。

3、项目管理建立强有力的项目管理机构,选择资质和实力均符合要求的施工、监理单位,严格管理,以实现质量、安全、工期和投资的控制目标。

4、环境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测设中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注意人工构造物与地形地貌的协调与配合,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和完善排水系统,避免水碓地表的冲刷和水土流失;施工时应切实控制好施工中的废方、废水处理,降低噪声;沿线多植树种草,美化环境,达到环保、工程双赢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