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红春藤教育集团行政管理专业《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课适用对象:行政管理总学时:108 授课期数:一学期第一部分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和要求《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学科以建立组织与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上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为宗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没有公关意识的企业不是一个好企业,不掌握一定公关知识和技巧的人不是一个好的企业经营者。
开设公共关系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熟悉公共关系的主要技巧,成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公共关系学是公共关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等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是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贸易、计算机应用、乡镇管理、教育管理、新闻传播、广告、秘书等专业的选修课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学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没有公共关系能力的企业,不可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而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同时,由于改革的全面深化,公共关系学在理论上的指导原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所接纳。
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公共关系意识的机构、社团、事业单位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组织,政府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为人民服务的职能。
公共关系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完善各类社会组织,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服务的历史重任。
1.通过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掌握以下内容: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定义、基本要素与研究范畴。
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社会条件和中国公关事业的历史机遇。
2.公共关系的角色、功能和原则。
公共关系组织机构的类型及其特征。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类型及其工作范围,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和选拔。
公共关系工作开展的基本程序和“四步工作法”的实施。
不同类型公众的特点与分类公共关系工作。
不同类型公众的心理特点以及公关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功能及选择的原则。
大众传播的写作技巧和发布技巧,新闻与公关广告。
人际传播的特点、线路及手段。
公关谈判、演讲、劝说、沟通的技巧。
赞助、庆典、开放组织、展览、危机公关、举办会议等公关专题活动的技巧。
公共关系与组织CI设计的关系及CI设计的主要步骤、方法。
公关礼仪的性质与公共关系的个人礼仪、组织活动礼仪。
企业公关中公共关系与整合营销、名牌战略、CS战略的关系。
政府公共关系的特点与主要工作。
团体、事业单位公共关系工作的目标与主要工作。
2.内容掌握层次,重点掌握(包括熟悉、知道、理解的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运用、全面准确表述。
一般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简明概述。
一般了解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了解,以扩大知识面。
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1.学科新、发展快。
公共关系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80年代初才传入我国。
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与实践,在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应该说这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而且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公共关系学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有自己现实的操作价值。
公共关系理论用于指导公共关系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公共关系实践是在公共关系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各项公共关系活动,体现了公共关系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
3.综合性、多功能融为一体。
公共关系学是在众多相关学科的基础之上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它的主要相关基础学科有: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企业文化学、大众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消费心理学等等。
同时它所应用的操作方法也广泛而多样。
公共关系学作为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发挥着多种社会功能。
因此,研究公共关系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确认识公共关系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与其它相关科学之间的关系,树立公共关系为市场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以掌握通过公共关系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本领。
二、课程的学时与学分本课程的课内学时数为108学时(无期末复习学时),共4学分,学习时间为一学期。
其中,理论教学时数74学时,实践教学时数34学时。
三、课程的多种媒体教材设计初步方案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我们选择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和网络课程三种媒体。
文字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具体说明各章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并列有各章的学习重点、难点、练习题、案例分析例示等。
录像教材与文字教材密切配合,将公共关系学的主要内容传授给学生,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1.文字教材(采用合一型、约45万字)包含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按照本学科的体系编写,遵循“必需、够用、本科层次”的要求,较系统地阐明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
2.录像教材录像教材(9节,每节40分钟),包括各章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疑问的分析;阐明公共关系有关理论、基本方法及技巧,注重以案例教学;介绍理解各章内容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说明学科发展的状况及其方向。
3.网络课程该媒体系统辅导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南,结合录像教材和文字教材的内容,通过讲解、讨论和答疑等方式授课,配备各章练习测试及参考答案,以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充分体现远程教育的开放性。
4.音像课:这是广播电视大学传授教学内容的主要媒体。
本课程采用的录像教学媒体,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文字教材为基础,重点讲述各章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帮助学员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5.面授辅导:这是广播电视大学学员接触教师、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弥补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缺少双向交流的有效环节。
面授辅导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南,要求辅导教师结合录像教材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讨论和答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辅导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及技巧,了解和熟悉远程教育规律,研究成人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6.自学:自学是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的远程开放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各级电大应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对学员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7.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各地电大要结合教学进度,依据教学内容安排、设计参观、社会调查、个案研究并进行交流,撰写调研报告。
8.考核:考核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也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员对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检测学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安排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就的测量和评价。
《公共关系学》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部分组成。
(一)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检查,它涵盖了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和习惯养成等方面的考核,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形成性考核由学习内容考核和学习方式考核两部分构成。
1、学习内容考核,主要看记分作业和课程实践,占75%。
其中,记分作业分为记分平时作业(3-5次)和专门设计的综合性作业(2-4次)两种。
课程实践通过观察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情况,以及运用知识的程度,动手的能力等进行成绩评定。
2、学习方式考核,主要看学生参加课堂讨论情况、小组学习情况、到课情况及学习笔记情况等,占25%。
本课程根据不同办学模块、不同专业的特点,选用两种以上形式进行考核,兼顾内容和方式。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二)终结性考试。
终结性考试是课程学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目标参照测评,旨在检查学生对《公共关系学》课程所涵盖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教学目标规定的秘书实务技能的掌握程度。
本课程的终结性考试坚持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答案和评分标准。
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
五、课程课外实训安排《公共关系学》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十分突出的技能型课程,为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除了安排72课时的课堂实践外,还把学生的课外实训活动,看作是对学生进行秘书实务教学的重要环节。
根据我院不同办学模块的特点,以及不同专业对能力结构的要求,本课程利用院内外实训基地,分别安排一定量的课外实训活动。
中职学生的课外实训活动不得少于四次(12课时)。
详细安排见、课程形成性考核设计方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ﻩ绪论本章主要介绍公共关系的定义、公共关系的含义和公共关系的特征;阐明构成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组织的特点、分类、能力,公众的特点、分类,传播的要素、活动过程、作用等;了解公共关系与宣传、广告、市场营销、庸俗关系等相关实践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帮助读者认识公共关系的基本概貌,以达到学习入门的目的。
一、教学内容(一)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1.公共关系的含义2.公共关系一词多义3.公共关系的特征(二)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1.公共关系主体——社会组织2.公共关系客体——公众3.公共关系中介——传播(三)公共关系的范畴界定1.公共关系与宣传2.公共关系与广告3.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4.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教学重点:公共关系的定义、特征及基本要素。
二、教学要求1.理解公共关系的含义。
2.掌握“公共关系”一词意义。
3.熟悉公共关系的特征。
4.掌握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社会组织的特点与分类。
5.熟悉公众的特点与分类。
6.了解传播的要素与活动过程、公共关系与其他相关的实践活动的区别。
三、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一些具体事例,说明什么是公共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2.重点讲解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运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弄清楚公众分类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公众制定不同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以便取得良好的公共关系效果。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本章主要介绍了公共关系在西方产生、发展的历史,将公共关系历史分成古代自发时期,近代萌芽时期,现代开端时期,现代成熟时期,当代普及发展时期。
介绍每个时期的典型事件、代表人物和公关观念,分析了公共关系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具体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理论的、传播的。
最后,介绍了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公关事业所面临的历史机遇,概述了当前中国公关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公关事业的构想。
一、教学内容(一)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1.古代自发的“公共关系”2.近代公共关系的萌芽3.现代公共关系的开端4.现代公共关系的成熟5.当代公共关系的普及(二)现代公共关系产生的社会条件1.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2.民主政治制度的出现3.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4.大众传播事业的发达(三)公共关系学的构成与特点1.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2.公共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四)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体系1.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历程2.公共关系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机遇3.中国公关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教学重点: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现代公共关系产生的社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