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缩窄
X光造影:主动脉缩窄
超声心动图
• 锁骨上窝探查显示
– 降主动脉缩窄部位 – 缩窄两端的压差和血流加速信号
• 胸部探查显示
– 合并存在的心血管畸形
诊断
• 根据上述特征,典型病例不难诊断。
• 不典型者,左心导管主动脉造影和MRI可明确缩 窄部位、程度、周围血管关系和侧支血管分布情 况,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 缩窄合并大室缺,先矫治缩窄,同时行肺动脉束窄术,延缓肺血 管梗阻性病变,二期修复室缺 – 婴幼儿合并大室缺伴心衰,同期解除缩窄修复室缺
手术方法
• 侧支循环发育不良,为免阻断主动脉缺血
– 应采用低温、临时架桥、左心转流等方法 – 保护脊髓、肾和腹腔脏器
• • • •ຫໍສະໝຸດ 低温麻醉(32℃) 可安全阻断主动脉30分钟 术中持续监测上下肢血压 手术方式
• 主动脉缩窄需与PDA、高位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 脉瓣闭不全等疾病相鉴别。
手术适应证
• 手术指征
– 上下肢sBP>50mmHg,缩窄管径<正常段50% – 手术年龄4~8岁,不易出现吻合口再狭窄
• 婴幼儿
– 单纯缩窄,上肢sBP>150mmHg,及时手术 – 心衰反复发作或难以控制,尽早手术
• 合并畸形
– 右侧卧位,左侧第4肋间进胸,显露缩窄 – 根据年龄、缩窄程度长度、局部情况选择术式 – 切断吻合、狭窄段切开补片拓宽、人工血管间置/转流、 锁骨下动脉垂片
缩窄段切除
球囊扩张术
• 经皮穿刺置入球囊扩张管,扩大缩窄主动脉管腔
• 适于婴幼儿,尤其是合并严重心衰难以耐受开胸
• 缩窄多呈局限性,管壁中层纤维变性,内膜增厚 呈隔膜样凸向管腔,管腔不同程度缩小,甚至小 如针孔。 • 少数病人缩窄段较长,呈细管状。 • 缩窄段以下的肋间动脉与锁骨下动脉分支建立了 粗大的侧支循环,以第3~7对肋间动脉最为显著。
病理生理
• 缩窄近端血压增高,左室后负荷加重,出现左心 室肥大劳损,甚至心衰或脑卒中。 • 缩窄远端血压降低,血流量少,重者出现肾缺血 和下半身供血不足,造成低氧、尿少和酸中毒。 • 导管前型者,未闭动脉导管向降主动脉供血,血 流来自肺动脉,引起下半身发绀。
• 下肢血压低,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弱,甚 至不能扪及。 • 听诊发现胸骨左缘第2~3肋间。 • 左背部肩胛骨旁可闻及喷射性收缩期杂音, 并向下方传导。
心电图
• 正常或电轴左偏 • 左心室高电压、肥大,甚至劳损
X线检查
• 心影大小正常或有不同程度左心室增大。主动脉 峡部凹陷,其上下方左侧纵隔增宽,呈3字形影像 征。 • 7岁以上病人,第3~7肋骨下缘压蚀切迹(受侧支 循环血管压迫侵蚀)。 • 主动脉造影,显示缩窄部血流、侧枝循环。
主动脉缩窄
coarctation of aorta, CoA
返回
主动脉缩窄
• 降主动脉起始段的先天性缩窄
分型
• 根据缩窄与动脉韧带(或PDA)关系分为:导管 前型、近导管型和导管后型。 • 导管前型又称婴儿型,动脉导管呈未闭状态,常 合并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二 尖瓣狭窄和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等心血管畸形。 • 近导管型和导管后型又称成人型,动脉导管多已 闭合为动脉韧带,很少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
临床表现
• 症状
– 缩窄较轻,无合并畸形,多无症状,体检发现上肢高 血压,进一步检查确诊 – 缩窄较重 • 高血压症状:头晕、耳鸣、心悸、面部潮红 • 下肢缺血症状:麻木发冷、间歇跛行
• 合并畸形
– 严重缩窄合并心血管畸形,症状早 – 充血性心衰、喂养困难、发育迟缓
体格检查
• 上肢血压高,桡动脉、颈动脉搏动强,胸骨 上窝扪及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