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是山西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中心,是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矿山机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
太原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年平均降雨量456毫米,年平均气温9.5℃,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808小时。
太原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尤为丰富,享有“煤铁之乡”美称。
在诸多矿产中以煤、铁、石膏储藏量为最,并以质地优良享有盛誉。
太原旅游资源丰富悠久文明的历史给太原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较为著名的有晋祠、天龙山石窟、永祚寺、纯阳宫、崇善寺、窦大夫祠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
名山、石窟、寺院、庙宇、湖泊、森林、温泉、溶洞、峡谷、河流、古建筑、古遗址、名人故居、历史文化纪念地、博物馆等旅游资源的丰富以及高品质的文物的集中,在国内也是非常少有。
其中晋祠圣母殿内宋塑侍女像栩栩如生,姿态各异,在海内外享有盛名。
天龙山的北朝石窟及隋唐造像、崇善寺明代藏经、纯阳宫关羽立马铜像,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均占有辉煌的一页。
此外,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贞观宝翰”《晋祠铭并序》碑文,是现存最早的唯一完好的唐太宗行书碑。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盆地,它东倚太行,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与临汾地区接壤的;北交晋中;南连晋城。
市辖城区、郊区、长治县、潞城市、长子、黎城、襄垣、沁县、屯留、武乡、平顺、壶关和沁源共13个县市区,面积l.5万平方公里,人口292.82万,是山西著名的米粮产地。
长治市地处北纬35°49′-37°02′之间,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为“四季分四个月”,雨热同季,温和适中,是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
长治自然风光神奇壮美。
太行“迤丽东北,延袤千里”,峰峦叠嶂,英雄隘险;太岳群耸峙,巍峨峻秀,标密谷幽;漳河三源相汇,滋润上党沃土,蜿蜒潺潺东流。
长治有以山地为主体的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东望巍峨的太行山,千峰竞秀,万壑争奇。
那壁立千仞的黄崖洞,云蒸雾罩的紫团山,空谷幽深的广志垴、层峦叠翠的老顶山,桔屈难行的羊肠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虹梯关等,充分展现了太行山的雄奇和险峻。
西眺逶迤的太岳山,松涛震云海,飞瀑击流泉。
那峰奇松挺的灵空山,藤缠泉泻的盘秀山、山叠环绕的提神岭、峰矗泉涌的发鸠山、花奇草异的花坡、水回鱼转帆影动的沁河等,充分显示了太岳山的秀美和多姿。
中部著名的上党盆地内,漳河、绛水奔流其间,平畴绿野一望无际,这些都是绝妙的天然胜景。
晋城古称泽州,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总面积9490平方千米,人口220万,辖四县一市一区。
境内自然风光奇特,文物古迹众多,蕴藏着发展旅游的巨大潜力。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10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550-750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4-10月。
这里气候温和,冬季与夏季比山西西北部温度稍有上升,与河南新乡接近,早午晚温差变化稍有缩小。
晋城市地处太行山、王屋山、中条山三山的交界处,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水岭,由此形成了极为罕见的自然地理景观。
雄峻的太行绝顶风光,茂密的原始森林,奇特的岩溶洞穴,清澈的河湖飞瀑令人神往。
这里有北方最大的溶洞群白云洞、华北最大的生态注入目的地王莽岭、世界围棋起源地棋子山、举世闻名的锡崖沟挂壁公路和高平长平古战场等。
悠久的文明赋予了晋城丰厚的人文遗产。
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保护单位35处、市级保护单位27处、县级保护单位252处,既有古人类遗址、古寺庙、古碑刻、古名人墓葬,又有古战场、古民居、古书院和革命纪念地等。
更让人引以为荣的是晋城现存宋、金以前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其约占山西省同时期木结构古建筑的2/3,占全国同时期的1/3,几乎超过南方同时期古建文物遗存的总和。
运城位于山西省最南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这里曾是舜、禹建都的地方,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名人才子辈出。
有春秋五霸的晋文公、战国纵横家张仪、晋代文学家郭璞、唐代名相裴度、名将薛仁贵等。
在历史悠久的古文化熏陶下,运城各地古迹遍布,关帝庙、普救寺、永乐宫……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宾客。
运城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年均气温11-13度。
夏季炎热,冬季比山西省其他地方气温高,早晚温差适中。
运城地区,古称河东,战国时属魏,秦汉至两晋为河东郡,治所安邑(今夏县北)。
北魏时属东雍州、鲜州和陕州的范围。
隋代属河东郡,治所在蒲坂。
唐代属河中府和绛州。
北宋时属河中府绛州、解州和陕州。
明属平阳府的一部分。
民国初属河东道的一部分,1949年改为晋南行政公署,辖新绛分区一部分和运城地区。
1950年设运城专区。
1954年与临汾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又恢复运城分区。
运城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源远流长,光辉灿烂。
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
舜建都蒲坂(今永济),禹建都安邑(今夏县)。
重要文化遗址有芮城的西候度;垣曲的南海峪岩洞;夏县的禹王城、东下冯、西阴;永济的独头、尧王台;河津的西王村、北里村;绛县的原窑河;平陆的七里坡等。
重要文物古迹有芮城永乐宫,它不但建筑别致,而且有着精美的元代巨幅壁画,以其精湛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
此外还有解州关帝庙;永济普救寺鸳鸯塔、万国寺;万荣的飞云楼,秋风楼,稷山的青龙寺;新绛的稷益庙等,都是运城的重要文物古迹。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依太行,西傍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毗邻。
晋中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的年轻城市。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商代后期境内就有城邑出现,春秋时期开始设立县一级行政建制。
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 1968年起称晋中地区,1999年,设立地级晋中市。
晋中市辖区总面积1.6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5万,行政区划分为1市(介休)1区(榆次)9县 (太谷、祁县、平遥、灵石、寿阳、昔阳、和顺、左权、榆社)及晋中经济开发区,118个乡镇。
晋中境内山、川、丘陵皆备,气候四季分明,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东部山地岭高坡广、林木丰茂,是全市重要的林产品基地;中部丘陵岗峦起伏、草种繁多,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基础;西部平川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素为发达的农业区。
晋中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境内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煤、铁、铝土、硫磺、石膏、陶瓷土等20余种,占全省探明储量矿种的四分之一,其中,煤炭储量大、煤种全、品质优,是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
这为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忻州地区位于山西省境北中部,东隔太行山与河北省接壤,西隔黄河与内蒙、陕西为邻。
辖2市12县,计58镇232乡3个街道办事处。
地委、行署驻忻州市。
忻州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总的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夏季多雨,秋季气爽,冬季少雪。
忻州地区,春秋时大部分属晋地,战国属赵,秦汉属太原,雁门,太平等郡,隋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为忻州雁门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民国初属雁门道,后分别属山西第一、第二专员公署。
解放后成立忻县专区。
1958年底与雁北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1961年复置忻县专区。
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1978改地区为行政公署。
1983年改忻县为忻州市,遂改为忻州地区。
境内交通方便。
有同蒲、京原两条铁路干线和宁武至岢岚、忻县至河边两条铁路支线。
公路干线有灵丘下白泉至太原、静乐至太原、代县阳明堡至大同得胜堡、繁峙沙河至阳泉、忻州至临县碛口、忻州至五台长城岭、原平崞阳至内蒙川峁、宁武阳方口至右玉梁家油坊、五寨三岔至保德、繁峙沙河至内蒙水泉娄、神池腰店至兴县、忻州至五寨三岔等。
支线公路有繁峙大营至浑源偏梁、河曲至五寨韩家楼、五台至繁峙西留属等。
此外,县级公路和乡镇级公路遍及各地,黄河沿岸各渡口并有木船通航。
忻州地区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最为著名的有五台山,它是全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五台南禅寺、佛光寺是全国罕有的唐代建筑。
以台怀为中心的庙宇群,忻州市的元好问墓、金洞寺;代县的连靖楼、雁门关;繁圭的平型关、岩山寺以及宁武关、天池、芦芽山等都是著名的名胜古迹。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南部,东枕太岳余支,西依吕梁山脉,中部是广阔的河谷平原,汾河干流纵横南北,两岸土地肥沃,总面积1304平方公里。
全市人口65万,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区划26个乡镇,70万亩土地。
临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现为临汾行署所在地,是临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近几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街道整洁,绿树成荫,花果飘香,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
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但由于受地形影响,山区平川气候差异较大,气候特征迥异。
临汾市气温的一般特点是冬寒夏热。
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
临汾古城是国内外闻名的“卧牛城”,修筑于明朝,城高河深,巍巍壮观。
市南有建于晋代的“古帝尧庙”,总面积700多亩,现有“五凤楼”、“尧井亭”、“尧宫”、“寝宫”等建筑群,规模宏大,宏伟壮观。
市东有建于晋代的“古帝尧陵”。
还有位于西郊20公里的姑射山“仙洞”,相传为尧王夫人鹿仙女诞生地,奇峰异洞,松柏围绕,古迹处处,分5个自然风景区,63个风景点。
阳泉市古称“漾泉”,因泉水喷涌而得名。
它位于太行山中部西侧,北接定襄、五台两县,东临河北平山、井陉,南连昔阳,西俟寿阳、阳曲县,人称“三晋妥增”,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称“晋东雄绕”。
总面积4452平方公里,总人口117.4万,是山西东部的中心城市。
阳泉现辖城区,矿区、郊区、盂县、平定县,是省辖市。
建国后,阳泉经过四十多年的经济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为主,冶金、化工、机械、轻纺、电子、食品等部门配套发展,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现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城市。
阳泉地理座标为东经112°5′-114°4′,北纬37°40′-38°31′,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气候特点是:日照充分,热量适中,季节更替明显,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干燥、凉爽。
适宜旅游观光。
阳泉是一座美丽的山城,犹如镶嵌在太行山麓的一颗璀灿明珠。
悠久的历史遗珍,旖旎的山光水色,迸发出诱人的风彩和魅力。
白昼登临山颠俯瞰全城,楼房鳞次栉比,路桥经纬交织,厂矿星罗棋布;入夜浏览市区,江天灯火辉煌,山河彩虹映照,景色妙不胜收,令人慨为观之。
著名诗人郭沫若曾欣然命笔咏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西部、西隔黄河同陕西省榆林市相望,东北与省会太原市相连,东部、东南部分别和晋中、临汾市接壤。
2003年10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地区建制、设立地级吕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