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稳态与环境一、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发现过程①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拜尔实验结论:尖端产生了一种,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植物激素的概念----由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称为植物激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①产生:②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向形态学的端运输,单向。
③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生长,又能生长;既能发芽,又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而侧芽受到的现象。
原因: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解除方法为:。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
备注: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
(例如α-萘乙酸,2、4-D)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1)反射与反射弧①概念:反射是动物通过,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所作出的。
②结构基础:(、、、和)(2)神经元的结构包括胞体和突起, 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功能是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①静息状态时:电位()②受到刺激时: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2)突触的结构特点:一个突触包含、与。
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一般是树突膜或者胞体膜。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来传递。
传递过程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泡经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引起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递方向:单向传递....(轴突→另一神经元的树突,轴突→另一神经元的胞体)单向传递的原因:因为只有突触前膜有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人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
当区受到损伤时,(能看,能听,不会说);当区受到损伤时,(能看、能写、不会听)。
4、动物激素调节(1)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下丘脑能产生,垂体能产生生长激素、。
甲状腺能产生,胰岛能产生、,性腺能产生性激素。
(2)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由胰岛细胞释放,调节糖类代谢,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胰高血糖素——由胰岛细胞释放,血糖含量。
(3)激素的调节:a、促进作用:寒冷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代谢加强。
b、抑制作用:甲状腺激素增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维持正常。
这样的调节机制称为反馈调节。
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体液包括和。
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就是内环境,主要由、.和淋巴...三部分组成。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日前普遍认为,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液调节: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等)通过体液运输,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呆小症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3、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免疫可分为和,前者包括人体的皮肤、黏膜等组成的第一道防线,以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等组成的第二道防线。
后者主要是指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2)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它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部分细胞随血液进入发育成T细胞,部分细胞在发育成B细胞。
骨髓、胸腺、脾和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
(3)抗原是指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也就是说抗原一般都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但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有时也可称为抗原,如癌细胞等。
(4)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由细胞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
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也分布于乳汁中。
(5)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然后将抗原呈递给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细胞。
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细胞。
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消化。
(6)细胞免疫的过程: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同时,效应T细胞还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来加强免疫效应。
注意: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不能直接杀死抗体,只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7)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8)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疾病,如免疫功能过强时,会引起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免疫功能过低时会引起免疫缺陷病。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是找出过敏源,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源。
常见的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和缺乏引起的疾病。
4、艾滋病的流行及预防(1)艾滋病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存在部位: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使T淋巴细胞受损。
(2)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发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得人体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3)艾滋病的流行及预防流行: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预防:①洁身自爱;②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③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④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严格消毒;⑤需要输入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通过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
四、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和。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
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
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
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1)种群增长的“”型曲线和“S”型曲线“J”型曲线:在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S”型曲线: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环境容纳量(K值):在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
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特点:S型增长曲线渐进于K值,但不会超过K值即环境容纳量,有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