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抽油机井泵况综合分析方法

抽油机井泵况综合分析方法

抽油机井泵况综合分析方法
摘要:给出了目前的泵况分析方法。

由于单一的方法在分析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对趋势发展的预见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需要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析方法对泵况进行综合分析。

介绍了抽油机井泵况分析的各种方法,阐述了各种方法针对于不同泵况类型的适用性及综合运用的效果。

关键词:抽油机井;泵况分析方法;组合运用;准确定性
1常用的抽油机井泵况分析方法
1.1 电流分析法
抽油机运行电流能够反映抽油机上下冲程的载荷变化,是分析抽油机井泵况的最简易最直观的技术手段。

抽油机井在生产过程中电流的变化有突然性的,也有趋势性的。

(1)杆柱断脱。

是指抽油杆、活塞或扶正器短接发生断脱,电流变化特征为上下电流均大幅度下降,断脱位置越浅电流下降幅度越大。

(2)管柱断脱。

是指油管、泵发生断脱,电流变化特征为上电流明显下降,下电流有所下降或不变(下电流下降幅度与惯性载荷关系密切),断脱位置越浅电流下降幅度越小。

(3)油管漏失。

是指油管发生刺漏或磨漏,漏点越大、漏点越深则上电流下降越明显,下电流下降或不变(下电流下降幅度与惯性载荷关系密切)。

(4)凡尔漏失。

是指凡尔球出现座不严或凡尔座有麻点、刺漏等现象。

游动凡尔漏失:一般是上电流下降,下电流有所下降或不变;固定凡尔漏失:一般是下电流下降,降幅一般不大,上电流通常也会下降。

(5)杆柱下行困难。

是指杆柱下行遇到明显的阻力导致下行速度变慢,一般特征是下电流明显高于上电流。

(6)结蜡影响。

杆管发生结蜡后载荷增大导致上下电流明显上升,产量下降。

1.2 产量分析法
每口井在泵况正常的情况下(假设抽汲参数不变)都会有一个稳定的产量范围(个别低产液的间歇出油井除外)。

抽油机井泵况出现异常后,势必要在产量上有所体现。

通过定期进行量油并计算泵效来分析泵况是否正常的方法就是产量分析法。

产量出现超范围波动就应及时核实泵况,目前产量每10d计量一次,因此通过产量的变化发现泵况问题的及时性不如电流法。

另外,产量的异常波动提
示我们泵况可能出现了异常,但无法准确定性,还需结合其它分析方法。

1.3憋压分析法
电流分析法和产量分析法虽然都能够发现抽油机井泵况出现异常,但通常无法进行准确定性。

因此,需要通过其它方法对泵况异常的性质进行进一步地分析,憋压分析法就是一种直观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憋压分析法是通过在井口进行憋压和稳压来分析泵况的方法。

其原理是:在泵况正常的情况下,井底的油、水、气要经抽油泵、抽油杆、油管举升到地面,通过关闭井口一次生产闸门可使井口油压不断升高,之后进行停机稳压操作油压应保持稳定;通过上述步骤可判断泵况是否正常。

我厂抽油机井憋压合格的标准是5min内压力上升至3MPa以上,稳压5min压力下降不超过0.3MPa。

1.4功图分析法
通过憋压分析法可以基本确定泵况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憋压时压力的变化情况受操作者的主观认知因素影响较大而且井口流程的密封程度很难确定,所以还需要通过测功图来分析泵况。

抽油机井功图是悬点载荷同悬点位移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它实际上直接反映的是抽油机、杆、管、泵的工作状况。

示功图能够直观反映载荷的细微变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

目前功图测试周期为30d,相比之下测试周期较长,发现问题的及时性较差,而且功图分析也存在着“一图多解”的现象(供液不足等典型功图除外)。

1.5液面分析法
抽油机井动液面反映了地层供液能力与抽油设备抽汲能力之间的协调程度,简单来说有三种情况:供大于排、供排平衡、供液不足。

液面发生大幅度波动时我们要分析波动的原因:
(1)停电、测压、热洗、电路故障等会造成液面明显上升甚至到井口。

(2)上调参、换大泵会造成液面下降。

(3)下调参、换小泵会造成液面上升。

(4)泵况变差会造成排液能力下降液面出现上升。

出现趋势性的凡尔漏失、油管漏失时液面上升的速度通常较慢,杆管断脱及脱泵后液面上升的速度是比较快的。

动液面供排关系,目前动液面的测试周期为30d,相比之下周期较长,发现问题的及时性较差。

1.6取样分析法
抽油机井在泵况稳定的情况下,其含水也是比较稳定的。

当泵况发生变差时,由于排液能力变差导致动液面上升、井底压力上升,缩小了生产压差,抑制了低
含水低渗透油层内原油的流动性,而高含水层内液体的流动性较好,因此含水通常是呈现上升趋势的,但在高含水井上这种上升趋势不甚明显。

采油工在取样时即可对含水是否出现波动有一个粗略的判断,单位时间内取样量明显减少、含水量明显增加、含气较多取样困难等说明泵况可能出现异常,这样可在第一时间内将情况反馈给技术员,有利于技术员进行快速反应。

准确的含水数据需要在1-2d 内由化验室给出,一般油井的取样周期为10d。

1.7回油温度分析法
(1)每口井的回油温度都会在计量间内显示,在夏季不掺水的条件下,抽油机井回油温度一般在31-39℃(产量越高回油温度越高),产量下降后回油温度会降低。

但发生不出油时,间内回油温度会接近间生产汇管温度。

(2)在冬季掺水集输的情况下抽油机井回油温度一般控制在35-38℃。

产量下降后回油温度会上升,当发生不出油时,回油温度会接近计量间掺水汇管温度。

(3)管线不畅通或堵管线时,回油温度也会明显降低,要通过测油压、量电流等进行甄别。

1.8热洗参数分析法
(1)在抽汲参数不变、泵况正常的前提下,每口井都有稳定的热洗通道。

热洗排量出现下降趋势,说明泵况可能在逐渐变差,有凡尔漏、杆管结蜡的可能;发生杆柱断脱、管漏后热洗排量有所下降;发生管柱断脱后热洗排量会明显上升。

(2)在合理的热洗时间内,抽油机井的热洗温差一般在5-15℃。

如果温差明显增大,说明热洗液返回量偏小,泵况出现变差。

由于热洗周期平均在100d 左右,发现问题的及时性较差,该法只适合做为辅助手段使用。

1.9耳听分析法
在计量间耳听单井回油管线的液流声音会发现高产液井液流声音较大且连续性较好,产量越低液流声音越小且连续性越差,久而久之,管间工人就会对每口井液流声音的特点产生记忆。

当某口井产量变化后液流声音就发生了改变,提示我们需对该井进行泵况核实。

(1)供液充足的高产液井回油声音的特点:液流声音清晰、连续性好。

(2)供液不足井回油声音的特点是:液流声音间歇出现、连续性差。

(3)含气量大的中高产井回油声音的特点:液流声音基本清晰但夹杂着明显的气液混合物撞击管壁的声音。

(4)不出油井回油声音的特点是:基本听不到管线内有液流声音,只能听
到管线内有轻微的噪声。

(5)产液量明显下降井回油声音的特点:与正常时相比液流声音由清晰变为偏弱。

注:以上分析用于不掺水状态下最为合适。

2现场应用
以L4井为例,现场分析下部杆断脱。

见表4和图1。

通过以下四种分析方法可以判定,该井为下部杆断脱。

检泵结果为第76根杆断。

(1)电流分析法:电流变化幅度较大且具有突然性,说明该井泵况出现异常,但不能确定原因。

(2)核实现场:流程正常,管线畅通。

(3)产量分析法:量油发现此井产量为0t/d,证实了泵况变差的发生。

(4)功图分析法: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凡尔漏失,二是管漏,三是下部杆断。

(5)憋压分析法:憋压不起压,为典型的杆断脱特征。

表1 L4井数据表
图1L4井变差前后示功图
3 结论与建议
(1)单独应用某一种分析方法分析抽油机井泵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造成误判或模棱两可,不能满足新时期泵况管理的需要;应用综合分析方法提高了判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而且可操作性强,能让我们及时采取解决措施,从而尽快地使泵况恢复正常,提高了抽油机井泵况管理水平,为完成原油生产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上述的9种泵况分析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顺序和主次之分。

由于我们发现泵况异常是需要及时性的,电流分析法、回油温度分析法、耳听法实施频次较高,应做为初分析手段来使用,但不适合用做定性分析;产量分析法、液面分析法、憋压分析法、功图分析法可以在稍后进行定性分析组合使用,并应
以功图分析法和憋压分析法为最终定性方法更好。

取样分析法、热洗排量分析法对于发现泵况的趋势性变化效果较好,可以做为辅助分析方法来使用。

(3)建议在采油队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油井泵况动态跟踪体系。

由管井工人每天通过电流分析法监测油井生产状况,每次通过取样分析油井生产状况;由管间工人通过回油温度分析法、耳听法每天监测油井生产状况,每次通过量油分析油井生产状况;技术员每天都要接收到现场反馈的油井动态进行二次分析,对疑似问题井及时到现场落实泵况,做到心里有数。

通过适合的分析方法进行组合分析,不断提高对现场的感知程度,以缩短反应时间,确保处理及时、上报及时。

参考文献:
[1]陈涛平胡靖邦.石油工程[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