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物理实验超声波速测量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超声波速测量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超声波速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及其产生机制;
2.学会用相位法测超声波声速并学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3.测量超声波在介质中的吸收系数及反射面的反射系数;
4.并运用超声波检测声场分布。

5.学习超声波产生和接收原理,
6.学习用相位法和共振干涉法测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并与公认值进行比较。

7.观察和测量声波的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
二实验条件
HLD-SV-II型声速测量综合实验仪,示波器,信号发生仪
三实验原理
1、超声波的有关物理知识
声波是一种在气体。

液体、固体中传播的弹性波。

声波按频率的高低分为次声波(f<20Hz)、声波(20Hz≤f≤20kHz)、超声波(f>20kHz)和特超声波(f≥10MHz),如下图。

声波频谱分布图
振荡源在介质中可产生如下形式的震荡波: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它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一致的波,它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

表面波:当材料介质受到交变应力作用时,产生沿介质表面传播的波,介质表面的质点做椭圆的振动,因此表面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且随深度的增加衰减很快。

板波:在板厚与波长相当的弹性薄板中传播的波,可分为SH波与兰姆波。

超声波由于其波长短、频率高,故它有其独特的特点:绕射现象小,方向性好,能定向传播;能量较高,穿透力强,在传播过程中衰减很小,在水中可以比在空气或固体中以更高的频率传的更远,而且在液体里的衰减和吸收是比较低的;能在异质界面产生反射、折射和波形转换。

2、理想气体中的声速值
声波在理想气体中的传播可认为是绝热过程,因此传播速度可表示为
μrRT
=V (1)
式中R 为气体普适常量(R=),γ是气体的绝热指数(气体比定压热容与比定容热容之比),μ为分子量,T 为气体的热力学温度,若以摄氏温度t 计算,则:t T T +=0 K T 15.2730=
代入式(1)得,
00001V 1)(V T t T t T rR
t T rR
++⋅+===μμ (2) 对于空气介质,0℃时的声速0V =
m s 。

若同时考虑到空气中的蒸汽的影响,校准后
声速公式为: s m p
p T t w /)319.01)(1(45.331V 0++= (3) 式中w p 为蒸汽的分压强,p 为大气压强。

3、共振干涉法
设有一从发射源发出的一定频率的平面声波,经过空气传播,到达接收器,如果接收面与发射面严格平行,入射波即在接收面上垂直反射,入射波与反射波相干涉形成驻波,反射面处为位移的波节。

改变接收器与发射源之间的距离l ,在一系列特定的距离上,媒质中出现稳定的驻波共振现象。

此时,l 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驻波的幅度达到极大;同时,在接收面上的声压波腹也相应地达到极大值。

不难看出,在移动接收器的过程中,相邻两次达到共振所对应的接收面之间的距离即为半波长。

因此,若保持频率 v 不变,通过测量相邻两次接收信号达到极大值时接收面之间的距离(2/λ),就可以用λv =V 计算声速。

声压变化与接收器位置的关系:
4、相位比较法
发射波通过传声媒质到达接收器,所以在同一时刻,发射处的波与接收处的波的相位不同,其相位差 ϕ可利用示波器的李萨如图形来观察。

ϕ 和角频率 ω、传播时间 t 之间有如下关系:
t ωϕ=
同时有:
T /2πω=,V ,V
T l t ==
λ (式中T 为周期),代入上式可求得声速V 。

λ的确定用如下方法:根据 λπϕ/2l =
当,...)3,2,1(2/==n n l λ时,得πϕn =。

实验时,通过改变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可观察到相位的变化。

而当相位差改变 π时,相应的距离l 的改变量即为半个波长。

为精确测定波长的值,在实际的操作中要连续测多个相位改变π的点的坐标,再用逐差法算出波长λ的值,根据波长和频率值可求出声速。

行波法相位差图:
5声速测量及声波的双缝干涉与单丝衍射
由于超声波具有波长短,易于定向发射及抗干扰等优点,所以在超声波段进行声速测量是比较方便的。

本实验用共振干涉法和相位比较法测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速;并研究声波双缝干涉,单缝衍射及声波的反射现象,将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进行比较,从而对波动学的物理规律和基本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6、声波的干涉和衍射
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对于不同的α角,如果从双缝到接收器的程差是零或波长的整数倍,就会产生相长干涉,因而观察到干涉强度的极大值;当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时,干涉强度有极小值。

因此,干涉强度出现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条件如下:
极大值:λαn d =sin (4) 极小值:λα)2
1(sin +=n d (5) 式中,n 为零或整数,d 为二个缝中心位置的距离,λ为声音的波长。

r

d a
图1
衍射效应用超声波也可以观察到,采用1个单缝,如图2所示。

当来自单缝的一半的辐射与来自另一半的辐射相差半波长奇数倍时,会产生相消干涉,因此相消干涉条件是:
λα)2
1(sin 2+=n a (6) 式中,n =0,±1,±2,……,a 为单缝缝宽,α为接收器离中心位置转过角度。

图2
三、实验内容
(一):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测量
1、调整测试系统的谐振频率
按图4将实验装置接好。

正弦波的频率取40KHz ,调节接收换能器尽可能近距离,且使示波器上的电源信号为最大。

然后,将两个换能器分开稍大些距离(约5-6cm ),使接收换能器输入示波器上的电压信号为最大。

再调节频率,使该信号确实为该位置极大值。

此时信号源输出频率才最终等于二个换能器的固有频率。

在该频率上,换能器输出较强的超声波。

2、在谐振频率处用共振法和相位法测声速。

当测得一声速极大值后,连续地移动接收端的位置,测量相继出现20个极大值所相应的各接收面位置i L ,再用逐差法求波长值。

在用相位比较法时,将接收器与示波器的Y 轴相连,发射器与示波器X 轴相连,即可利用李萨如图形来观察发射波与接收波的相位差,适当调节Y 轴和X 轴灵敏度,就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李萨如图形。

对于两个同频率互相垂直的简谐振动的合成,随着两者之间相位差从0--π变化,其李萨如图形由斜率为正的直线变为椭圆,再由椭圆变到斜率为负的直线。

记录游标卡尺上读数时,应选择李萨如图形为直线时所对应的位置。

每移动半个波长,就会重复出现斜率正负交替的直线图形。

3、本实验温度应正确仔细地测量(为什么),并测出温度计干泡温度和湿泡温度,查表得到该状态下的 w p 值,再测得实验室当时的气压值p ,(干燥天气可不必测量w p 和p )(详
见参考资料1和3),则可由式(3)求出声速值。

4、将上述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比较,计算相对偏差。

选做实验:(设计性实验)
(二)声波的双缝干涉
用图1所示双缝装置来做干涉实验。

实验须满足公式(4)和公式(5)条件。

为了减少由于两个缝处的衍射所引起的复杂性。

简单的办法是每个缝宽度均小于1个波长(约8-9mm 为一个波长),缝宽仅2-3mm,而两个缝相隔为几个波长,(实际使用双缝间距约为3倍波长)。

这时,测量出主极大,次极大和极小值的位置。

要观察更多极大值和极小值位置,须将固定螺丝卸下,放好后。

转动更大角度观察到。

(三)声波的单缝衍射
用图2所示双缝装置来做观察声波的单缝衍射实验(注意卸下固定螺丝必须保管好)。

体会声波衍射的物理含义。

将转动紧固螺丝卸下(注意螺丝和螺帽不能掉)放在纸盒内。

将接收器绕轴心转动,可以观察接收信号在不同角位置时强度的变化,由公式(6)可估算一级极小值的角度。

可以在满足公式(6)的条件下,观测到一级极小值。

估算一下衍射是否与理论值一致,转动更大角度时,可观测到一级极大值。

四、使用注意事项
1、仪器与装置连接的电缆线,不宜多拆、多接。

角度固定螺丝也不宜让学生经常卸下。

最佳方案是配一套公用“声速测量综合实验仪”。

让学生学习接拆同轴电缆接头,以及观测大角度时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并备1个大量角器。

2、数显游标卡尺使用时,应轻轻移动,移动时速度须慢而均匀。

实验结束时,应将数显部分电源关闭。

3、搬动仪器时,不能将数显游标卡尺当手柄使用。

应两手拿底板搬动装置。

4、平时,不做实验时,应用防尘罩(或布)防尘,以避免灰尘进入换能器。

五、思考与讨论
1、声波与光波、微波有何区别
2、为何在声波形成驻波时,在波节位置声压最大,因而接收器输出信号最大
3、在什么条件下,声波传播中的压缩与稀疏不是绝热过程这对声速测量结果有何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