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的测定58页PPT
各类疾病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
肺炎100%、尿路感染70-80%、腹腔感 染72-84%、烧伤85%、急性胰腺炎90%、败 血症70%、急性肝炎37-64%、暴发性肝炎 58-100%、丙肝61.54%、胆石症伴急性梗阻 性化脓性感染85%、多器官功能衰竭100%。
内毒素检测的临床应用
1
在肝胆疾病中的应用
镰刀菌属 感染
播散性接 合菌病
赛多孢菌 属感染
系列1 29.50% 73.50% 90%
83%
96%
58%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9 年7 月20 日第 8 卷第4 期
IFI诊断困难及漏诊情况严重
背面观 就像是古代武士的心甲
腹面观 腹部基本呈六角形, 还可以看到它发达的附肢
内毒素的检测原理
革兰阴性菌脂多糖(内毒素)检测原 理:革兰阴性菌脂多糖(内毒素)激 活酶反应主剂中的相应因子后形成凝 固蛋白, 根据其引起的浊度变化对革 兰氏阴性菌脂多糖(内毒素)浓度进 行定量测定。
内毒素的检测原理
G G
内毒素的检测方法
鲎试剂(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LAL)
1 凝胶法——0.03EU/ml范围内半定量 2 浊度法——0.006-300EU/ml,检测范围大 3 比色法——0.006-15EU/ml范围内定量 4 ELISA——0.1pg/ml 5 流式细胞术——测内毒素的量而不是活性 6 化学发光测定法
内毒素检测的参考值
检测值﹤10pg/ml,阴性。
检测值介于10~20pg/ml之间,临床观察期, 建议动态采血检测。
检测值﹥20pg/ml,阳性,建议再次采血以确诊 。
肝炎
败血症 肿瘤
内毒素浓度 50-320 20-1000 20-700
检测样本的采集及影响因素
检测样本:血液 采集要求:采样过程要求无菌操作,用专用的无热原真空采
60
50
40
30
26
26
20
18
10
0 1981-1986
1986-1991
1991-1996
1996-2001
刘正印等,中华医学杂志2019,83(5):399-402
国内侵袭性真菌感染不容忽视
感染率(%)
50
40
30
20
13.9
10
17.1
24.4
影响结果的因素
产生假阳性的原因有:操作环境及操作过 程中污染,应用某些抗生素类如-酰胺内酯 类、喹喏酮类等患者。
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
(1-3)--D-葡聚糖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定义
定义: 指致病性真菌侵犯皮
下组织、黏膜、肌肉 和内脏器官等所引起 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危害性较大。
血管。常规病人早上用药治疗前空腹采血/取样(血透患 者透析前采血)。 样本保存:样本采集后应在3000转/分进行离心,若不能及 时检测,应将血浆转移至无热原转移管内,在-30℃冰箱 中冷冻保存,一周内使用。
特殊标本处理 :对一般黄疸、溶血、乳糜血标本,稀释2~5
倍后进行检测 ;对于严重的黄疸、溶血、乳糜血标本, 应重新采血。
条件致病性真菌 念珠菌属 曲霉属 其他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特点
1. 不产生内毒 素和外毒素 致病机理不明
2. 致病力一般 较弱,机体免 疫低下时发生
3. 感染菌种变化, 白色念珠菌感染下 降,曲霉菌感染增 长趋势上升明显
4. 早期症状无特异性, 往往被原发病掩盖,病 程长,发现较晚,死亡 率高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现状
内毒素的有益作用
1
增加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2
防御放射性损伤,促进粒细胞生成
3
增加网状内皮系统功能
4
抗肿瘤,免疫佐剂作用
内毒素血症产生原因
内毒素血症
内源性
外源性
1
肠道内毒素的吸收
2
败血症时血中细菌的释放
3
有效的抗菌治疗后,细菌崩解
输入了含有 细菌的药物、 血液或者体 液等。
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症状
内毒素血症临床症状主要决定于宿主对内毒素 的抵抗力。症状和最死体严性征重感有的染:后性发果休热:克,致,白细胞数变化, 出血倾向,心力衰多竭器、官肾功功能能衰减竭退,、肝脏损伤、神 经系统症状,以及D高休I。C克等、。血病压死下率降极、组织灌流不足、 缺氧及酸中毒等。
内毒素的结构
外层
菌体多糖(O抗 原),与细菌侵 袭力有关。
中层
同一种属之间是相 同的。
内层
特殊的糖磷脂,起 毒性作用,而无种 属特异性。
特异性多糖
核心多糖
类脂A
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
1
发热反应
2
激活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
3
激活凝血和纤溶系统
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
4
激活补体
5
直接或间接损害肝脏
6
激活白三烯、前列腺素及单核巨噬系统
2
在呼吸系统感染中的应用
3
在胰腺疾病中的应用
4
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5
在全身性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6
在不明原因发热中的应用
内毒素检测在医院中的应用
1
在医院灭菌制剂检验中应用
2
对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器械的内毒素检测
3
在透析站和血站中的应用
4
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内毒素的检测方法
鲎试验是1968年由Levin和Bang建立。 其原理是利用鲎的变形细胞与微量内毒 素产生凝集反应的现象,作为判断试品 中细菌内毒素含量的一种方法。
内毒素和1,3-β-D-葡聚糖检 测的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
内毒素的来源及结构 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 内毒素检测的临床应用 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及参考范围 检测样本的采集及影响因素
内毒素概述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结 构中的脂多糖(LPS),这些成分只 在细菌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到菌体外或 活菌以发泡形式将其释出。
IFI发生率不断增加; IFI感染病死率很高; IFI诊断困难及漏诊情况严重。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诱因
1.内源性诱因
影响机体抵抗力的各种疾病,如白血病、癌症、结核、 肺脓肿、糖尿病、肝脏疾病以及维生素缺乏等
2.外源性诱因
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 插管等侵袭性治疗,骨髓和实体器官移植; 免疫缺陷综合症
0 1993-1996
1998-1999
1999-2000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9年第5卷第1期
各种真菌感染的病死率
100.00% 80.00% 60.00%
90%
96%
83%
73.50%
58%
40.00%
29.50%
20.00%
0.00%
侵袭性念 珠菌病
侵袭性曲 霉菌病
粒细胞缺 乏患者曲 霉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