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中国现代史(1949~~)一、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一)内容总论:1、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后)。
2、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
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分期阶段特征传统分期政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 9—1956)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过渡时期(1949~1956)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一根两基”)3、(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三大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和“一边倒”。
建国头一年,中国与苏联等17个建交;(2)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①1953年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②195日内瓦会议;③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2)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2、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式化运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遭受重大的挫折。
精心整理与延误(195 6—1976)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总之,这一时期成就与挫折并存。
3、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恶化。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1、“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成了十年动乱。
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红卫兵”运“全面夺权”,党政机关瘫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正常召开,民主法制被严重破坏,出现大量的冤错案。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2、70年代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 6年后)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基本特征:纠正“左”倾错误,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民主与法制建设:1982年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民主制度建设上,人民代表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基层民主得到推广。
外交事业的新突破:大力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外交、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加入世界贸组织。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1999年正式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得到成功运用。
二、中国现代史通史核心知识突破1.建国后农村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①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③影响: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③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①原因: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
②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以来):①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②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2.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①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苏联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高速度,急于完成工业化。
②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调整主。
③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①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
②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③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建立股份制现代企业。
①原因:党中央在认清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②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结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3、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1949年、1978年三次工作重心转移?(1)1927年,大革命失败,城市武装暴动失败,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2)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胜利;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辟了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
(3)1978年,“文革”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国内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4、经济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扞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6、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阶段背景特点成就国际国内建国到50两大阵营对立;美帝敌新中国成立,一边倒政策:另起炉灶;打扫;一边倒;年代(奠基)视、封锁、包围中国。
百废待兴;综合国力不强。
成就:17国建交;五项原则;日内瓦,万隆会议。
60年代﹝困境﹞美苏争霸,冷战加剧;中美、中苏关系紧张。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1961不结盟运动)左倾错误发展一大片;两拳头打人(同时与美苏两个大国对抗的道路)与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70年代﹝突破﹞美苏争霸美处于劣势;中苏关系恶化;美孤立中国失败。
有利于改善地位和解决台湾。
一条线(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国家关系)中美关系缓和;恢复联合国席位;中日关系正常化。
80年代以来﹝调整﹞冷战结束;和平发展主流;霸权威胁仍存改革开放,国力提升不结盟、“无敌国”政策:看法变;不结盟;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第三世界;周边;开放。
中苏正常化,推动世界和平和多极化。
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促进经济速发。
通史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