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拉玛苏是亚述/巴比伦神话中的人首半狮半牛怪,保卫着亚述人的神庙和宫殿。
它们有翅膀,可以飞翔,而且力量很大。
2.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被誉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
在西方世界中,希罗多德的《历史》曾提及“亚述文字”。
近代世界最早发现并给予命名的是意大利17世纪旅行家瓦利。
经德国的格罗特芬特和英国的罗林逊、乔治·史密斯等于19世纪50年代译读出来了。
3.《神秘的苏美尔人》空中花园,巴别塔4.古代巴比伦文学在文化渊源上,巴比伦文学与远古的苏美尔、阿卡德文明血脉相通,它们一般被视为一个整体。
其主要的文学成就有神话传说、史诗和箴言诗三种体裁,其他文学类型还有劳动歌谣、寓言、赞歌、祈祷文等。
(1)神话苏美尔人崇奉自然神,其宗教很少超出原始多神教阶段。
太阳神舍马什、风雨神恩利勒、生育和生命女神英安娜、瘟神内尔各勒是他们所崇拜的神祗中主要的几个。
苏美尔创世神话认为:宇宙万物和它们的秩序是由水神(又是智慧之神)恩基创造和确立的。
阿卡德人流传最广的神话有两部:《埃努玛·埃立什》、《伊什妲尔下降冥府》(它是对苏美儿人的《英安娜下降冥府》神话的一种改造)(2)史诗古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当推原始英雄叙事史诗《吉尔伽美什》《吉尔加美什》:这部亚述语楔形文字所刻的泥板书共有3000多行,诗体,是目前世界文学史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一部史诗。
主要取材于苏美尔——阿卡德神话故事、英雄传说。
5.<<吉尔伽美什>>作者:乔治史密斯乔治史密斯在考古学上的发现:1.破译泥板上的楔形文字2. 揭秘《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及大洪水神话吉尔伽美什:大洪水后苏美尔人的著名城邦乌鲁克第一王朝第五位“恩”或“恩西”(意为国王或执政)。
执政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600年之间。
据考古资料《苏美尔王表》证明,吉尔伽美什的名字被编在苏美尔最古老的国王名录里面。
人间英雄,但古代人们往往赋予英雄以神奇浪漫色彩,吉尔伽美什在人们长期口头传颂过程中有了“神”的色彩,他成了大神阿鲁鲁所创造的“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的英雄,在巴比伦神话中相当于太阳神。
“吉尔伽美什”(Gilgamesh)的含义是“火与斧的人”,赫罗兹尼认为他是普罗米修斯的原型,是最古老的“灵智英雄”。
成书过程:《吉尔伽美什》的原始形式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文学,史诗的基本内容于公元前3000年代的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已形成雏形,它同早期的苏美尔的英雄传说《吉尔伽美什和生物之国》、《吉尔伽美什和天牛》、《吉尔伽美什之死》、《吉尔伽美什、恩启都和另一世界》、《吉尔伽美什和阿伽》等有直接联系。
确切地说,“它是公元前2000年代的巴比伦人对公元前3000年代苏美尔人的文学遗产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
”从一个口头文学演变成为泥板文书。
其成书过程长达一千多年。
故事内容:第一部分,写暴君吉尔伽美什的残酷和他与蒙昧英雄恩启都的结交。
这一部分包括在第一、二块泥板上。
第二部分,写吉尔伽美什一改暴戾的脾性,转而成为为百姓除害造福的英雄,与恩启都一起诛杀雪杉之妖芬巴巴。
这一部分包括在第三、四、五块泥板上。
第三部分,写水性杨花的女神伊什妲尔的求爱和遭到拒绝后的报复。
这一部分包括在第六块泥板上。
第四部分,写恩启都遭众神的惩罚患致命的疾病暴亡,吉尔伽美什的悲悼。
这一部分包括在第七、八块泥板上。
第五部分,写吉尔伽美什为寻访人类始祖乌特那庇什提姆、探求死和求生的奥秘的长途远游。
这一部分包括在第九、十、十一块泥板上。
第六部分,写吉尔伽美什与友人恩启都的幽灵对话。
这一部分见于第十二块泥板上。
象征性内涵:这部古老的英雄史诗艺术魅力的主要源泉。
与处于世界文学史上顶峰位置的古希腊荷马史诗相比,东方史诗显得较为原始与散漫,黑格尔把希腊史诗称作为古典型史诗,把东方史诗看作是“其中心是象征型的”。
这种诠释的理论基础就是苏美尔· 巴比伦人以象征为中心的神话思维。
数字象征、情节象征、人物象征、意象象征数字象征:神秘的数字、宇宙之大数7:“七贤”、“七身索子甲”、“七年歉收”、“造船七天竣工”、“船在尼什尔山搁浅七天”、“祭神时的七只又七只酒盏”、“烤了七个面包”等。
神秘的数字12:12块泥板、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古巴比伦历法规定)、恩启都从患病到死恰好12天、巴比伦人按太阳运行的黄道圈即太阳轨迹分成12部分和12个黄道星座。
“11”。
载在第11块泥板上的洪水浩劫和方舟救渡神话与巴比伦历法中的11月份称为“大雨天灾之月”暗合。
情节象征:代表着城邦文化的吉尔伽美什与代表着游牧文化的恩启都的决斗以及和解,象征着苏美尔人的城邦文化与阿卡德人、巴比伦人的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及融合。
英雄历险、吉尔伽美什为寻访人类始祖乌特那庇什提姆、探求死与永生之谜的长途跋涉、方舟救渡与人类再造、生命之草得而复失、幽冥地府的故事,象征着人与自然环境、自然法则的不懈拼搏、协调,又象征着人对生命奥秘的不断探索、理解,人认识自身、发现自我的社会化进程。
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吉尔伽美什从恩启都这个对象化的“我”中认识了自身。
死亡意识推进着自我意识的觉醒,正是由于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限度,才可能进而去思考在这个必然限度中怎样争取自由。
换言之,人知道了必然死,才进而知道如何生的问题。
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恐惧。
所以,对死的关注可视为人生哲学的开端,对永生不朽的探索追求,是世界文学史上许多民族在神话阶段所共有的憧憬。
生命树:神话学家们认为,《吉尔伽美什》中的长生草是最早见于文献的“生命树” 。
在世界文学中,与吉尔伽美什寻求生命之草的故事在性质上最接近的可以说是中国神话中后羿与嫦娥的传说。
都是克服死亡这一母题的重现。
6.古印度两大史诗古印度文学的总体特质1、文学内容的泛神化文学作为宗教的组成部分,是以“超自然”为中心的“神本主义”文化的体现;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将观念中的神的形象呈现出来;2、文学现象的泛众生化“众生”指的是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特别是人和诸种动物,由此形成“众生平等”观念、人体形象众生化、神之形象泛众生化;3、文学形式的泛音乐化文学作品在语言、情节、结构布局等方面上,普遍存在着与音乐作品相类似的某些特征;古代印度(又称“五印度”、“五天竺”)文明:1、中国古籍称之为“身毒”、“天竺”、“贤豆”等。
“印度”,美好明亮之意。
2、摩汉卓达罗、哈拉巴3、达罗毗荼人4、雅利安人5、孔雀王朝、笈多王朝6、月护王的孙子阿育王7、种姓制度。
“四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8、吠陀教、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化的发源地阿育王:月护王的孙子。
孔雀王朝最伟大的人物,被史学家认为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杰出的当政者之一。
尚佛、礼佛、拜佛。
7。
古代印度文学时期(1)、吠陀时期文学(公元前15世纪——前5世纪)(2)、史诗时期文学(公元前5世纪——公元后3、4世纪)(3)、古典时期文学(公元前后——12世纪)8.吠陀时期文学又叫做《吠陀》文献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吠陀”原意是知识、学问、智慧,后转化为教义、经典之意。
(1)狭义的吠陀指《吠陀本集》(简称《吠陀》),即“四吠陀”,包括《梨俱吠陀本集》、《娑摩吠陀本集》、《夜柔吠陀本集》、《阿闼婆吠陀本集》四部。
《吠陀本集》是吠陀教的圣经。
(2)广义的吠陀除了《吠陀本集》外,还包括《梵书》(15部)、《森林书》(8种)、《奥义书》(200多种)。
(3)吠陀语《吠陀本集》大都使用诗体,所使用的语言叫“吠陀语”;吠陀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拼音文字之一,从左到右横写,属于印欧语系,是印度的“雅语”,有如中国的“文言文”,也是印度古典梵语的前身。
(4)梵语梵语属于印欧语系,是古代印度的文学语言和标准语言,也是印度的宗教语言,用一种叫“天城书”(Devanagari )的字母书写。
天城书字母是从古普塔手写体的变体——七世纪出现的最早的碑文——发展起来的。
梵语从左至右书写,它的字母表由四十八个符号组成,其中三十四个是辅音,十四个是元音或双元音。
这个字母表被看作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文字系统之一。
从公元1至12世纪,梵语是印度古代通用的标准语言。
印度古典文学时期又叫做“梵语古典文学时期”。
9.史诗时期文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往世书史诗》(36部)佛教文学:《佛本生经》(佛教寓言故事集)佛经文学:佛教经典10古典时期文学《五卷书》、《故事海》首陀罗迦的《小泥车》迦梨陀娑的《云使》(抒情长诗)、《沙恭达罗》(诗剧)文艺理论著作《舞论》(又译《戏剧学》)“味”、“情由”、“情态”、“不定情”11.迦梨陀娑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古典梵剧的最高代表,“印度的莎士比亚”。
“迦梨陀娑”的意思是“迦梨(时母)女神的奴仆”抒情长诗《云使》三部传世剧作:《摩罗维迦与火友王》、《优哩婆湿》、《沙恭达罗》。
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迦梨陀娑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加以纪念。
12.《沙恭达罗》:国王豆扇陀和净修女沙恭达罗的爱情悲剧.席勒在一封信中断言:“在古希腊没有一部诗剧能够在美妙的女性的温柔方面,或者在美妙的爱情方面与《沙恭达罗》相比于万一。
”1791年歌德曾写诗赞美说:“倘若要用一言说尽——春花秋实,大地天国,心醉神迷,惬意满足,那我就说‘沙恭达罗!’”13.两大史诗(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英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
史诗说是世界通行的说法,沿用了18、19世纪的欧洲人的定义。
而印度传统习惯是把《摩诃婆罗多》称为“历史传说”,称《罗摩衍那》为“大诗”。
)印度两大史诗的形成是一个以民间口头创作为基础的长期流动、不断膨胀的漫长过程,带有流动性、随意性和开放性,是印度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世界文学中最长的史诗,仅《摩诃婆罗多》的篇幅就是荷马史诗总和的8倍,全部《圣经》篇幅的3倍。
以古代印度最流行的诗律输洛迦写成。
每颂即一节诗,共32个音节,分两行排列——双行诗体,作四句吟唱,没有尾韵。
《摩诃婆罗多》10万颂,即20万行;《罗摩衍那》2.4万颂,即4.8万行。
14《.摩诃婆罗多》作者是毗耶婆,这是音译,意译为广博仙人;又名岛生黑仙人。
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直至公元4世纪。
反映的是比较原始落后的印度西部文化。
《摩诃婆罗多》题意:“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
印度教把四吠陀当作宗教神圣经典,《摩诃婆罗多》又被认为是阐明印度教全部实质的“第五吠陀”,它是印度人民心目中的圣经。
“酥酪中的醍醐,医药中的长生酒,水中的海洋,四足兽中的牛”。
一部能征服敌人、占领土地的“胜利之歌”。
“史诗中的史诗”。
(1)基本结构10万颂,分为18篇:①初篇;②大会篇;③森林篇;④毗罗吒篇;⑤备战篇;⑥毗湿摩篇;⑦德罗纳篇;⑧迦尔纳篇;⑨沙利耶篇;⑩夜袭篇;11妇女篇;12和平篇;13教诫篇;14马祭篇;15林居篇;16杵战篇;17远行篇;18升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