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城市保护

历史城市保护

重建(Reconstruction)即在严重损坏的废墟或遗址上重新按照原样建造文物建筑。
迁建,搬移
重建应慎重,通常应反对,保护遗址更有价值
②国际上公认的最基本原则
“修旧如旧(故)”与《威尼斯宪章》
全面保护原则(并存原则):必须保护文物建筑在其存在过程中的全部历史见证,保护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情感等方面的价值。
10、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一版
11、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李其荣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第一版
第二讲、历史城市保护中的问题
一、城市文化遗产的破坏与流失
拆除----建设性破坏、破坏性建设
维修----修复性破坏
二、城市形态的破坏
高层与大体量建筑的致命破坏
●慎建高层建筑
②城市建筑特色的保护与协调
●反对复古,节制符号
●建筑材料、屋顶形式与色彩等是建筑风格的重要因素
●在保护城市传统风格方面,立法工作极为重要
●对一个城市来说:风格的统一并不是主要的,关键在于协调:建筑形态之间的相互搭配、体量和比例的有机组合以及建筑物和广场、道路、绿化空间的良好关系、肌理秩序等。
③城市空间网络的组织
●利用街道连接广场、园林绿地和纪念性建筑物,形成统一完整的、构图轴线,是大城市中组织城市空间序列的重要手段。
●广场、道路交汇点以及自由路网形成的对景、立交、地标等节点形态是城市精华与魅力所在。
●名城空间系统组织以化整为零,建立空间系统,不宜建超大尺度城市广场
④城市绿化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地铁是保护路网,解决交通的一条有效途径。
④城墙及城墙地段的保护和处理方式
3、古城空间环境与景观特色的保护
①城市轮廓线的保护、高度控制和尺度协调
●要保护轮廓线,除了保护作为轮廓线主体(即突出部位)的建筑本身外,更重要的是要控制面上的建筑高度,保证主体建筑在天际线上的地位不受破坏。
●高度的分区控制途径
①名城对外交通的组织
②新旧城区交通的组织
③名城内部道路与水网格局的保护
●对传统街道保护、更新和改造是个难度较大问题,保护和更新改造的界限,很难用一两句话讲清楚,但要求历史上形成的路网一成不变是不现实的。但一般采取审慎态度。
●限制车辆交通,将原有道路改为单行线或开辟为步行街、步行区等
●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人小汽车等交通政策
维持现状(Prevention of the exiting state)即直接处理文物建筑本身,使其现状状态得以持续或进行修缮以防止进一步破坏。
加固(Consolidation of the Fabric)又称直接保护,指在文物建筑现有组织中注入粘结材料或对它局部施加支撑已证明其结构的稳定和完整。
●人口调查—了解社会结构、组成与变化规律
●社区关系、地方文化传统与民意调查
●交通调查--
●公共服务设施与环境设施调查
●市政设施和环境卫生调查
●空间与景观特色调查
●相关市场经济因素与政策因素调查
●相关地区建设历史与规划实践
2城市调查的方法与途径
●文献资料。
●专业规划与勘测。
●口述。
●实物。
三、历史城市保护的分析
6、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0第一版.
7、[日]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西山卯三监修.路秉杰译.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2第一版.
8、建筑与历史环境O.И.普鲁金韩林飞译金大勤赵喜伦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12第一版
9、阮仪三.护城纪实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第一版
执法不力
第三讲:国外城市保护历程与成果
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1、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与于18世纪末开始受到重视,至于其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则是从19世纪中叶起,仅一百多年来发展和演变的结果
2、三个重要的流派
●法国派
●意大利派
●英国派
3、现代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形成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迁建(Removing Renovation)
整体迁移,再建.
●翻建或重建(Renovation)
原拆原建。除非迫不得已,一般不赞成,最好还是用原来的一些好的构件
●新建--全部改建(Rebuild Totally)
全部拆除,重新规划设计,建筑高度和密度,以及建筑环境改变较大
●待拆(Eliminationsoonerly)
一、城市保护正确的观念与保护原则
二、城市保护的内容
两大方面:物质形态方面与非物质形态方面
三、城市特色分析
●文物古迹的特色
●自然环境的特色
●城市的格局特色(特色的城市平面、空间轮廓、轴线、道路骨架等)
●城市轮廓景观及地标和绿化空间等的特色(城市色彩、第五立面等)
●建筑的特色
●名城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特色(内涵、气质等)
2、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11第一版.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与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第一版.
4、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6第一版.
5、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台北:淑馨出版社.
3小规模整治,逐步更新
4周围环境保护。禁建区、控制区、影响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环境协调区。
三、保护更新内容与方法
1街区建筑的保护
除了文物建筑等价值极高建筑外,建筑保护需要兼顾居民生活。
●保全与保护(Conservation)
价值较高,或者是文物建筑等,需要整体与全面保护。
●内部改造(Interior Change)
尽量避免增添和拆除原则(必要性原则):一切措施都应该是最必要的,非做不可的,坚决避免做过头,做得太多。
最大限度保护其原存部分原则:最大可能地保存文物建筑的原存部份,包括一砖一石。在各种措施中尽可能地使用原来的工艺和材料,一切新材料、新工艺都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得以使用。
可逆原则:一切修复措施应该尽量可逆,并且不妨碍日后采取进一步措施。
可识别性原则:修复缺失部分和拆除后加部分一般是不允许的。在经过充分研究并公认的理由时,可以修复和拆除,但这些部分必须只占很小的份量。进行加固与修复部分都应该是可以识别的,决不可以与原有部分混淆,不可以乱真。
慎密原则:对现状全面调查,对处置过程的材料与方法等应有充分的文献依据,计划实施要有记录、归档等。
破坏风貌等现在无条件拆出,等到时机成熟执行.
●清理(Elimination)
对公共空间的搭建、违建拆除,恢复被挤占的公共空间。
2街道格局的保护
保护好有特色的街道格局很重要,包括道路网、道路节点等。
3建筑高度、体量与与尺度的控制
4基础设施的改造
改善供水、排水、供暖、供气等市政设施,“三线入地”
增加公共空间、绿地、游乐设施等
一、历史地段的界定、种类与保护的意义
1历史风貌地段(Historic District/Historic site)的界定
相关概念: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等。
2形态与功能分类
二、历史地段的保护原则
1满足生活功能,积极更新基础设施,保持活力,促进繁荣
2保护整体风貌,保护有价值的各种要素,保护环境的原真性
●城市绿化保护应放在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来考虑
●城市发展之初绿化欠账,城市化加速后,绿化空间大量被挤占。近代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
●城市公园和林荫道是西方大城市普遍采用的绿化形式。
●大面积名城绿地开发与增建较难,重点应放在小块绿地开发与维护上,这是西方城市成功经验。
⑤城市色彩
第八讲 历史地段(街区)的保护
c革命运动:
d社会生活:
e纪念性:
●现状特征
a加建部分:
b原有功能与后续功能:
c地域环境特征是否失损:
d结构状况:
第七讲 历史城市整体风貌的保护
1、城市布局调整
①新城与老城空间关系
●新城围绕老城发展
●新城在老城的一侧或几侧发展
●新城与老城的分界
②新城与老城功能关系
③开辟新城对老城保护的意义
2、古城道路结构的保护
二十世纪以来,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迅猛,人们保护意识水平提高加快,理论不断创新,这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进步,尤其是二战后保护工作发展迅猛。
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以《雅典宪章》和《威尼斯宪章》为代表,以历史建筑保护作为主要保护内容。
第二阶段,从六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初,以《内罗毕建议》和《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以历史地段保护作为主要保护内容。
4、保护手段多样性,保护策略的适宜性。
第四讲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一国内名城保护事业的发展与理论建设
二名城保护事业的制度形成与发展
我国名城的保护历程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①以文物保护为主体的初期阶段。
②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起步阶段
●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名城的核定标准
●名城的审批程序
●名城的类型
③增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深入发展阶段
三名城保护的理论建设
①梁思成论城市保护
②同济阮仪三的历史街区与古城镇保护工作
③吴良镛的有机更新论
第五讲历史城市调查与分析方法
一、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二、城市保护的调查内容与方法
1城市调查的内容
●自然环境调查:
●主要文化遗产与建筑物调查---了解建筑历史、现状
●土地使用调查
较多采用
●整修(Repair)
修复破损部分,对老化构件,如:门、窗、瓦及设施更换,屋顶等漏雨的修缮,重新粉刷、油漆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