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街区保护文献综述

历史街区保护文献综述

首先,许多国家十分重视从法制的角度强化管理,为保护历史街区颁布了一 系列法律法规。其次,建立了一套健全高效的管理机构。再次,强化公民的历史 文化保护意识,让公民参与历史遗产的保护。
例如,意大利政府从 1997 年开始,在每年 5 月份的最后一周举行“文化与
遗产周”活动。免费开放所有国家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包括国家博物馆、考古 博物馆、艺术画廊、文物古迹、著名别墅和建筑。
一、国际新动向 一、静态理念向动态理念的转变。
在西方的一些历史城市保护理论中,谈到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过去常用保 护、保存、修复等词,着眼于被动式的保护;而后来多用再循环、适应性再利用、 建筑再生等词,着眼于主动式的再利用,这些着眼于再利用的观念则为城市发展中 保持建筑文化遗产的连续性提供思路和方法。在对旧城改造的认识上,西方强调 了旧城保护中的延续性与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动态的观点。历史街区保护中动 态性的涵义:1.街区硬件更新的动态性。2.历史建筑使用中的动态性。3.保护规 划编制中的动态性。4.价值网络中的动态性[08]
历史街区保护是一种对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方式,由历史文物建筑保护 发展而来。历史街区保护跳脱出了单纯对于历史文物建筑单体的关注,而开始关 注更宏观的历史区域,更注重对整个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的研究,保护 以及延续。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保留下关于这个片区较多较完整原始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作为这个街区甚至这个城市发展的印证,不仅如此,它甚至能够指 导这个区域的未来发展,使其在发展中对当地特色文脉有所传承。
历史街区保护文献综述
——1997 年至 2005 年国际新动向与国内经验引进
2014—2015 学年 第一学期《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教师姓名: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中国·重庆 重庆大学
二〇一四 年 十二月
专题一:历史街区(1997 年至 2005 年)
历史街区保护文献综述
2005 年,历史街区保护和整治规划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宏观方面的内容包括保护范围即核心保护区和环境协调区的具 体界线的划定(紫线)、历史街区用地性质调整、道路交通规划、社会生活规划等。
第二层次是中观方面的内容包括建筑物、构筑物的保护与更新模式、建筑高 度控制、空间环境整治、小品设施的布置以及各项市政工程设施规划等。
图建立全新的秩序的的方式也不会产生合理的结构,这已被中西方城市更新历程 所证明了。只有遵循结构沿自身肌理生长的规律"保证新旧的协调统一"才能在继 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特色风貌的同时"不断地给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活力维持其原 有结构的持续发展。
(二)“拼贴”手法的引入 “拼贴”的概念来源于罗和凯特( Rowe & Koetter) 的《拼贴城市》( collage city) 一书。他 认为“西方城市是由小规模现实化与许多未完成 目的的组成。”因此城市形态总是以一种小规模 渐进的方式变化着,传统街区的文化正是由不同 时期的文化积淀和多元文化相互“抵触”而形成 一种拼贴性,所以其发展也应该采用逐步推进的 方法,在注重有效利用既有的文化价值的同时, 图片 4:SOM 的改造设计方案 有机地置入新时代的特征,如图 4 中 SOM 的城市改造方案。[05] (三)可持续发展的运用 城市发展是一动态演化的过程。要保证历史街区的持久 活力,必然涉及到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a. 明确划定
结语:1997 年至 2005 年的前后八九年里,国内外在城市历史街区保护方面 都有许多的新动向。在国外,人们开始更多的从动态的角度去考虑城市历史街区 的保护,更多的希望人能够参与到历史街区的保护中,让人的行为来影响和控制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国内方面,政府吸取了很多国外的经验,并将合理的方 法应用到国内的历史街区保护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土 地,资金政策的改革。人们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也更重视人的参与,城市 结构的延续,“拼贴”手法的引入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Rafael Marks 在《保护与社区》一文中提出了一种社区参与保护历史街区的 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方面:持续性保护、住宅主人的角色转变、外界帮助形式 的转变。Brenda S A Yeoh 和 ShirlenaHuang 提出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解决历史街 区与城市肌体脱离问题。J F Coeterier 提出要把社区居民的评价标准和利益考虑 到计划中来。Gareth A Jones 和 Rosemary D F Bromley 从如何鼓励历史街区房屋 的主人保护和更新他们的建筑角度进行了探讨。Alan Middleton 从城市历史街区 传统商业者与城市规划师之间的关系的入手研究了社区参与历史街区管理的问 题,并认为规划师要想成功的改造历史街区,必须重视当地传统商业者的利益,尽 量寻求当地街道商业者的合作。[01] 三、城市历史街区复兴中旅游开发研究
为了复兴城市历史街区,许多城市正在努力开辟新的城市功能。其中一项重 要的新功能就是旅游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Paul M Fotsch 认为旅游业的 全球化竞争对城市空间(包括历史街区)的发展产生了普遍影响,例如标准化、商品 化、历史扭曲化和现代化[02]。
Mousumi Dutta 等人从旅游经济学角度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如何解决历史街区 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03]。Isabelle Frochot 和 Howard Hughes 则从服务质量管 理角度建立了历史街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型[04]。他们在 SERVQUAL 工具的 基础上,针对地段内历史建筑旅游服务特点提出 HIS-TOQUAL 模型来衡量和提高 旅游服务质量。 四、世界各国保护历史街区的措施和方法
从 1997 年至 2005 年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越 来越得以重视,人们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中表现的更为理性,不像以前那样 完全的原样保存,也不赞同对于历史街区的大拆大建和过度开发,而是将“拼贴” 手法引入,渐进式的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与更新,使其在保留原始风貌文脉的同 时也注入新的活力,最终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针,对原有法律作了补充和调整。确定文物工作的原则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
文物原状的原则。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
址重建。[06]
2003 年,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从城市规划管理层面强化了对历史街区和
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通过划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紫线范围,禁止
【参考文献】 [01]张维亚,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21(2):56 - 57 [02] Paul M Fotsch. Tourism.s uneven impact history on Cannery Row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31):779 -800. [03] Mousumi Dutta, Sarmila Banerjee,. Untapped demand for heritage: A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y of PrinsepGhat, Calcutta [J].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83 -95. [04] Isabelle Frochot, Howard Hughes. HISTOQUAL: The development of a historic house assessment scale [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57 -167. [05]刘琮晓,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J】,中外建筑,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设计研究院硕士,2005(6):60 - 61 [06]王玲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与演变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 计院硕士论文,2006:70 - 76 [07]阮仪三,顾晓伟,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J】,同济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4,15(5):05 - 06 [08]郑利军,童胜云,霍继炜,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动态性探析【J】,河北建筑科 技学院学报,2006,23(1):73 - 74 [09]任云兰,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J】,城市问题,2007(7):94 - 95 [10]杨涛,浅议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方法及思路——以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 区保护规划为例【J】,建筑与文化,2005(17):56 - 57
——1997 年至 2005 年国际新动向与国内经验引进
摘要:城市历史街区是保护区和城市街区的结合,本文收集整理了 1997 年至 2005 年关于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国内外的相关内容,从国际动向和国内经验引进两个 方面进行呈现,寻找两者在同一时期新动向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历史街区,新动向,经验引进,保护措施
第三层次是微观方面的内容.针对历史街区中核心保护区的重点地段整治规 划它主要包括确定每个建筑平面的定位和重要节点的设计以及环境小品的设计 和布置等。[10]
对于历史街区内的建筑有以下几种保护和更新模式: (1)保存.即保持原样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 (2)保护.就是保护建筑的原有风貌.并在保护历史街区风貌完整性的基础上 改善生活条件。 (3)整伤,主要针对两类建筑.一类是局部改变但仍然保留部分原有风貌的传 统建筑另一类是对于可以通过整伤使建筑风貌与历史街区整体建筑风貌协调的 新建筑。 (4)暂留.即暂时维持现状,待以后条件成熟时拆除、改建。[10]
在紫线范围内发生影响和破坏历史风貌的相关建设活动。划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和历史建筑的紫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和其风貌环境
所组成的核心地段,以及为确保该地段的风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须进行建设控制 的地区。
(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建筑本身和必要的风貌协调区。 (三)控制范围清晰,附有明确的地理坐标及相应的界址地形图。城市紫线 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划定,依据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06] 2003 年,《建设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批示精神,切实加强历史文 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报告》: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制建设工作。二,充 分发挥城乡规划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调控作用。三,强化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工作的动态监督。四,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资金问题。五,做好培训宣传工作。[06] 2004 年建立新的土地开发管理新机制。建立城市的土地开发储备制度和历 史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土地管理控制制度的综合土地管理模式。 对于历史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群)及其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土地, 建议以如下程序进行开发与管理[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