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型】精读引领课【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激发兴趣,积累和交流送别诗,体会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与展开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情绪,体会其中感情。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叙事、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关于“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师板书,让学生一起书写“鹤”和“孟”字,注意笔顺和笔画。

)一、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生字的读音以及写法,同桌间互相朗读和背诵古诗,注意读音和停顿。

(2)学习方法小提示: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生再自由朗读。

看看诗的题目:“黄鹤楼”“广陵”都是--,“之”的意思是--2.参读感悟,品味“别情”。

(1)读诗想画,画中入情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依依惜别,别情依依!让我们一起《黄鹤楼送孟洗然之广陵》(读)你看到什么场面,令你印象最深刻?(预设点是两点)a.烟花三月下扬州。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联想“烟花三月”。

孩子们,他们是在一个怎样的季节分别呀?烟花三月,那样的季节该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阳春三月,河岸边上绿树成荫,到处都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天空中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到处繁花似锦、莺歌燕舞,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在如此烟雾缭绕,繁花似锦的美景中,好友却将分离,心中更加——(3)品“孤帆”和“尽”在那样春意浓浓,繁花似锦的三月,长江上该是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可为什么李白眼中却是“孤帆”呢?是呀,在这样别情依依的时刻,李白他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他的眼中只看得见那“孤帆远影”!读!那船儿的影子是“尽”了,可不尽的是什么?(4)诉离情这时,李白心中肯定思绪万千,他在心底可能在想写什么呢?是啊,“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水滚滚,我对孟兄的感情犹如那滚滚江水,滔滔不绝。

(板书:依依惜别情谊深厚)读全诗!3.总结学法,回顾全文学习古诗,我们学会了:借助注释和资料,读通读懂,了解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读诗想画,画中入情。

参悟名句,体会诗情。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1.交流学法,自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临水远眺,望极天涯,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份离情杳杳,别情依依。

同样的深情,不一样的故事,让我们走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小组合作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边读边交流资料和读通、读懂。

注意“朝”“舍”“渭”和“浥”的读音。

2.千年对话,体味“别情”(1)诗中是怎样一幅画面?(2)你感受到了他们当时心情、神情会怎样?彼此之间会说些什么?安西呢?安西离中原很远,在沙漠的边上,一片荒凉,黄沙滚滚!想到这儿,元二肯定老泪纵横,有说不尽的凄凉!联想实际生活中与朋友、亲人分别时的场景,猜想:王维会对友人说些什么呢?(品味对话,体味别情)板书:依依惜别。

生诵读全诗。

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1.归纳总结师:两首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而其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是送别佳句。

2.拓展延伸师:一份离愁,千种场面,让我们再去亲临其他送别场景,见证他们的深情厚谊。

(预习课上已经让学生搜集送别的诗句,可以小组之内展示,教师补充。

小组内互相学习,互读。

)教师补充内容:(1)《别董大》和《送友人》也是十分有名的送别诗,两首诗也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大家一同来体会一下。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品勾勒了送别时灰暗阴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漂泊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

而后,又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最后两句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

(2)送别佳句展示同学们积累了不少送别的诗句,我们一起交流展示一下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四、作业布置:课后小练笔自古“情”字最醉人!同学们,当我们的亲人,朋友即将远行,你们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用笔把你的深情写下来吧!(可参照模板,也可自由练写)。

亲爱的朋友/亲人,今天即将分别,面对着滔滔江水()亲爱的朋友/亲人,今天即将分别,即使前面有重重山峰()【板书设计】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烟花三月朝舍渭浥孤帆尽朝雨柳色依依惜别情深谊长依依惜别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学情分析这是本册中学生第二次学习古诗,学生已经明确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两首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并且是口头言语向书面语言发展的过渡期,书面言语能力较弱,所以对古诗的句义理解把握不好,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难以准确体会。

这两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之作,无论从斟词酌句还是写作技巧上,对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

要通过含蓄的诗句理解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有一定胡难度。

教学中,教师要花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去加强引导。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效果分析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

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材分析《古诗两首》是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也本单元的开篇之作。

抒发了人世间最普通的友人离别之情,作为感情基石,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文章打下了基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

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依依话别的情景。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评测练习一、想象“烟花三月”的情景阳春三月,河岸边上绿树成荫,到处都开满了(),天空中弥漫着(),到处()、(),好一派()的景象。

二、课后小练笔同学们,当我们的亲人,朋友即将远行,你们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1、亲爱的朋友/亲人,今天即将分别,面对着滔滔江水( )2、亲爱的朋友/亲人,今天即将分别,即使前面有重重山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课后反思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理解提升。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个环节。

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

因此,我创设了情景,想象画面,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但课堂中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十分明显。

可以感觉到,在课堂上,始终还是我在主导课堂。

无论从提问还是到环环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牵着学生走。

课堂气氛比较压抑,孩子们没有充分表达意见的空间和机会,很多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

其次,我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

真正上好一堂课真的要从备好一堂课开始,好课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上出来的,应该树立“磨教材千遍也不厌倦”的治学态度!这节课更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也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课标分析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