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教学设计讲课教师:王林(北京市丰台一中,历史教师)评析教师:吴波(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高级教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说明:(一)本课时教学内容及功能和地位本课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历史》第三册第五单元《近代社会的新发展》中的第17 课《俄国和日本的改革》中第二课时有关日本改革的内容。
本教材是以单元教学为模式,即围绕单元主题《近代社会的新发展》来进行教学的。
在历史课程标准(P23 )中指明从17 世纪上半叶到19 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代了封建势力,获得了政治统治权。
这些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
那么在第四单元《跨入近代社会》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英国资产阶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内容,实际上就是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废除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而第17 课则是着重介绍俄国、日本是如何通过改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
与俄国相比,日本的情况更复杂,也更具代表性。
首先,日本长久以来一直以中国为师,闭关锁国。
在面临外敌破关,殖民地化的大背景下,日本奋起改革,成功的摆脱了西方的殖民控制。
成为亚洲唯一一个独立发展的国家。
其次,日本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甲午中日战争击败清政府,日俄战争中打跨俄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日本的发展中有对外侵略的成份,但其自身的因素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实际上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也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的重要表现,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出现后的“近代社会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的了解,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历史责任感,进一步树立改革和发展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对于日本而言,学生已在第二单元学习了大化改新,了解了日本民族善于向外学习的特点。
那次改革实现了日本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使其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
而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同样是日本通过改革实现其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此外,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半殖民地化等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历史背景。
本课内容相对于本校学生而言可能遇到如下困难:由于历史学科属非中考科目,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历史知识面较窄,对于历史事件特别是重大改革缺乏分析方法,分析能力较低。
(三)教材分析:本课课标要求:讲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本教材在明治维新的背景介绍中着重介绍了外来因素的影响,如黑般事件等,但在政治背景幕藩体制,等级社会,特别是武士阶层的反幕原因等内容介绍过于简略。
在经济背景的介绍中没有明确指明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即日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但与欧美等国水平差距较大。
“落后就要挨打”,经济水平的发展才是日本政治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在原因。
此外,历史是人物的历史,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历史人物如吉田松阴、明治维新三杰等,这样有利于初中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说明(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教师讲述与师生交流,了解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文字资料,加深对明治维新各项措施的理解;通过表演和观看情景剧《美惠子的出行》,思考相关问题,提高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分析明治维新措施和观看分析情景剧等活动,认识到只有发奋图强和锐意改革才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树立改革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2. 教学难点明治维新的内容和作用。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1.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
2.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出示图片)师:同学们,在进行本课之前,我们先来观察一幅图片(幻灯展示)。
这是某国的一个使节团,大家来猜测它的国别?谈谈你的判断依据?生:可能是日本的。
师:说说理由生:中间坐着的那个人穿的是日本衣服。
师:大家谁知道那种服饰的名称?生:和服师:好,大家的判断是正确的。
这的确是日本的使节团。
和服是在中国隋唐服饰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形成的。
645 年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以隋唐为师,向中国学习,和服就是一个印证。
这充分说明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师:此外,我们还看到图片中的其他人穿着的却是西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日本在19 世纪60 年代又进行了一次改革,此时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仿效欧美等国。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日本的这次改革——明治维新。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 明治维新的背景:( 1 )政治方面师:明治维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展的呢?要了解某一阶段的社会背景,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几个方面去考察。
(出示图片)师:这是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状况,我们先从政治角度去了解一下吧。
师:大家看图,判断一下,当时日本社会谁的权力最大?生:是天皇师:大家的回答是有误的。
天皇在日本民众心目中的地位的确是最高的,但当时掌握日本社会实权的人物是将军。
天皇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这种局面从12 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
手握军权的将军另立政权,将天皇置于傀儡的境地。
将军办公的机构被称为幕府,日本相应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在日本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三大幕府时期,我们所要谈到的是德川幕府,即封建时代最后一大幕府。
当时的天皇处于幕府的监视之中,皇室的开销由幕府拨给。
民间曾传言:某某天皇“欲做诗,而无纸”。
相比之下,将军掌握着内政、外交,更象是无冕之皇。
师:幕府以下,各地方诸侯被称为大名。
将军赐给大名的世袭领地被称为藩。
说白了,大名就是藩主。
当时日本有260 多个藩,各藩大小不一,互不归属。
藩主拥有的权力很大,他们拥有军队和土地,控制当地人口,俨然是幕府控制下的独立王国。
日本的这种体制被称为幕藩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各藩的强大很有可能威胁幕府的统治,因此日本还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这样看来,日本实际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呀?生:分裂状态。
师:对,同学们分析的很对。
师:将军和大名的家臣被称为武士,他们是脱离了农业生产的职业军人,属特权阶层,是幕府统治的支柱。
他们拥有佩刀的权力,可以凭借“试刀”的名义随意斩杀一个下等人。
广义上说:将军、大名、武士都属于“士”这一阶层。
包括天皇在内,他们构成了日本的统治阶级。
师:与日本的统治者相对,农、工、商则构成了日本的被统治者。
他们占人口的90% 以上,几乎没有什么权利。
德川(家康)幕府曾说:“农民象芝麻,越榨越出油。
”在日常生活中,幕府明确规定农民不许吃大米,只许吃萝卜叶;只能穿棉布、麻布,不能穿丝绸服装;甚至不许喝茶、饮酒,不能串门、聚餐等等。
师:同学们,假想我们就身处这种社会,你就是占人口90% 的被统治者中的一员,你会如何评价这个社会?生:我觉得太不自由了,生活受控制。
生:特别不公平,简直没有人权。
师:同学们谈的很到位,当时的日本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
从示意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士、农、工、商”构成了日本社会的四个等级。
( 2 )经济方面师:从18 世纪后期开始,日本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
大阪、江户、京都成为商业中心。
(出示幻灯图片,指图点明)师:原本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商人逐渐发达起来。
在城市他们开设手工工场,采取雇工劳动的方式进行生产,他们成为新兴资产阶级。
在农村他们将农民典当却无办偿还的土地据为己有,或出租或雇工自己经营,成为新兴地主。
但他们只有土地的使用权,却没有所属权,仍需向封建领领主交纳年贡。
我们看到,尽管这些新兴势力在经济实力上很强大,但是他们在政治上还处于被压迫的状态。
师:我们看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经济它也在逐渐瓦解。
将军和大名也出现了财政危机,这一时期的武士生活更加的清苦,因为武士本来就依赖于将军大名提供的禄米才能生活,但是现在将军和大名几乎好几年都不给他们发放禄米。
这样我们就看到,原本很有气势的武士也不得不放下他们的架子,甚至惨到出卖象征其身份的佩刀才能度日。
于是这些人也不得不发生了转化,他们有的经商,有的从医,有的出书。
包括一些大名在内,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
这样原本维护幕府统治的力量大名、武士也表示了对幕府的不满,幕府统治的危机出现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此次日本改革的原动力,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师:尽管当时日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出现,但是它的生产水平到底如何呢,我们为看一下这两幅图片,进行比较。
(出示幻灯图片)师:大家观察一下,19 世纪中期日本与英国的棉纺织业生产有什么不同?生:日本的生产水平比英国的低。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生:日本是手工生产,英国是机器生产。
师:那么日本的生产也并不是纯手工,它也借助了机器呀!生:但英国是大机器生产。
师:对,日本是一人一机,它的生产手工化程份更多。
大体处于起步阶段。
这样我们可以看得出,日本社会的经济状况还是处于落后状态的。
师:然而同一时期的欧美等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
大机器生产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这些欧美强国急于向海外寻找市场和原料产地。
日本很自然的就成为它们理想的对象。
因此幕府统治又面临着外来的患祸。
( 3 )民族危机师:早在19 世纪初期,英、俄、美等国就开始不断派使节到日本,但由于幕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上述国家开港通商的要求都遭到了日本方面拒绝。
师:1853 年7 月8 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指图点明)率领500 名兵士,乘4 艘军舰突然出现在日本的浦贺港,为增加威慑感,他们将4 艘军舰全部涂成黑色,令人望而生畏。
在此之前,日本人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巨大的舰船,望着浓烟滚滚,炮口吓人的庞然大物幕府方面不得不接受了美国的国书,这就是所谓的“黑船事件”。
师:佩里表示第二年,也就是1854 年春再来听答复,并警告日本人不要抵抗,否则日本必败。
第二年,佩里如约而至,面对佩里的武力威胁,幕府不得不与之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随后又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纷纷效仿,如法炮制。
日本成为西方工业国倾销商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料的产地,社会经济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一切不禁让我们想到了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而日本所面临的局面同中国一样,向半殖民地化方向发展。
( 4 )倒幕运动师:面对美国和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不断侵略,日本武士阶层的有识之士很自然的产生了尊王攘夷的思想。
即依靠幕府或天皇打击外来侵略势力。
但由于幕府的软弱腐朽,再三签订条约出卖国家主权,他们便提出了依靠天皇的权威先打倒幕府统治的思想。
这一派的始祖就是吉田松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