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2、整体感知,正确断句,掌握朗诵、翻译的方法;
3、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断句,掌握朗诵、翻译的方法;
2、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本篇课文的作者是非常有名气的。
大家猜猜看。
他是一位诗词大家,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还是一位美食家。
他处在北宋时期,与他的父亲、弟弟一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行列中。
大家猜出来了吗?对了,他就是大文豪——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二、文体知识与背景介绍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
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寺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
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引发“乌台诗案”。
八月,被捕入狱。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三、课文研读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
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贯穿全文线索的是月,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四、课文结构
全文分为三层: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叹
五、文章主旨
把握文章主旨:文章描绘了澄澈透明的月色,反映了苏轼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自嘲而又心有不甘,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六、知识拓展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七、板书设计
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叹
八、作业布置
课后查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分析这首作品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