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上册九年级化学 第4单元 课题2 水的净化 教案

人教版上册九年级化学 第4单元 课题2 水的净化 教案

课题2水的净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沉淀、吸附、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知道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2)掌握过滤操作的基本技能及注意事项。

(3)了解硬水与软水的区分方法;知道硬水软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过滤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对硬水危害的探讨,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化学对于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提高学习化学的热情。

【重点】
水净化的方法;过滤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和硬水软化的方法。

【难点】
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过滤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知识点一生活用水的净化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74~76页,完成下列填空:
1.纯水是__无__色、无__臭__、清澈透明的液体,属于__纯净物__;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__可溶__性和__不溶__性的杂质,常呈浑浊,属于__混合物__。

2.净化水的方法有:__沉淀__、__过滤__、__吸附__、消毒杀菌、__煮沸__和__蒸馏__。

3.在我国某些乡村,尚未使用自来水,往往采用__明矾__净水,明矾的作用是__溶于水生成胶状物,能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使其沉降__。

4.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取水→(加絮凝剂)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投药消毒→配水。

其中,活性炭吸附过程中发生的是__物理__变化,投药消毒这一过程发生了__化学__变化。

【合作探究】
1.天然水的净化方法中,哪些方法是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哪些方法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的是哪一种?
答:天然水的净化方法中,沉淀、吸附、过滤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蒸馏是除去水
中的可溶性杂质,得到纯水,因此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是蒸馏。

2.日常生活中能否直接饮用自来水?
答:虽然自来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水,但在从自来水厂输送到用户的过程中可能会滋生细菌,为了身体健康,日常生活中应将自来水煮沸后再饮用。

【教师点拨】
1.沉淀分为静置沉淀和吸附沉淀,静置沉淀为物理变化,吸附沉淀过程中所加絮凝剂与水发生了反应,为化学变化。

2.净水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跟进训练】
1.下列单一操作中,净化自然界的水程度最高的是(B)
A.过滤B.蒸馏
C.吸附D.静置沉淀
2.生产自来水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C)
河水―→加明矾―→沉淀―→过滤―→加液氯―→自来水
A.加明矾可以除去水中异味
B.沉淀可除去所有杂质
C.加液氯可以杀菌消毒
D.净化后的自来水是纯净物
知识点二过滤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75页,并分组进行过滤操作实验,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1.过滤是将__难溶于水的固__体和__液__体分开,是为了除去水中的__不溶__性杂质。

实验室中的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__烧杯__、__漏斗__、__玻璃棒__、滤纸。

2.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一贴”:__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__;
“二低”:__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__,__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__;
“三靠”:__玻璃棒的末端轻靠三层滤纸的一边__,__漏斗的末端紧靠烧杯的内壁__,__倾倒液体时烧杯口轻靠玻璃棒的中下部__。

3.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起__引流__作用。

【合作探究】
1.如果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有气泡,会给实验带来什么影响?
答:影响过滤的速度。

2.在过滤操作中,为什么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倾倒液体时烧杯口为什么要轻靠玻璃棒?漏斗的末端为什么要紧靠烧杯内壁?
答: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是为了防止戳破滤纸;倾倒液体时烧杯口要轻靠玻璃棒是为了防止液体溅出;漏斗的末端要紧靠烧杯内壁是为了防止滤液溅出。

3.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盛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教师点拨】
1.过滤是初中化学实验中分离物质的常见操作,进行过滤操作时,要注意其操作要领,若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应查找原因,重新过滤,直到滤液澄清。

2.过滤只能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液体中的可溶性杂质,因此得到的滤液仍为混合物。

【跟进训练】
1.过滤操作时,不需要的仪器是(C)
A.烧杯B.漏斗
C.蒸发皿D.玻璃棒
2.对如图所示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B)
A.可用于分离两种液体形成的混合物
B.烧杯①中的液体应沿着玻璃棒流下
C.漏斗中的液面应高于滤纸的边缘
D.仪器内壁有灰尘不影响实验效果
知识点二硬水与软水、蒸馏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76页,并分组进行有关实验活动,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
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1.含有较多可溶性__钙、镁__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__不含__或含__较少__可溶性__钙、镁__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2.硬水和软水可用__肥皂水__来检验,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装有等量的软水和硬水的试管中,振荡,出现较多__浮渣__的是硬水,出现大量__泡沫__的是软水。

3.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

硬水软化的方法:生活中通常采用__煮沸__;工业上和实验室通常采用__蒸馏__。

4.蒸馏是利用液体__沸点__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

进行蒸馏操作时,烧瓶中的水里应加入几粒__沸石或碎瓷片__,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与__烧瓶支管口__处相平,以测定馏分的温度;冷凝管(或长导管)起__冷凝__作用。

【合作探究】
冷凝管中通入的冷水,是上口进下口出效果好,还是下口进上口出效果好?
答:下口进上口出效果好。

因为气流方向和冷凝水方向相反,冷热交接易使蒸汽液化,并且冷凝水在冷凝管中停留的时间较长,能充分发挥冷凝作用。

【教师点拨】
蒸馏不仅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还可以除去可溶性杂质,通过蒸馏得到的蒸馏水是纯净物。

【跟进训练】
1.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

下列能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是(B) A.吸附B.煮沸
C.过滤D.沉淀
2.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长期饮用蒸馏水不利于身体健康
B.实验室用的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C.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D.硬水经过过滤后就能变成软水
3.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1)图中的两处明显的错误是__温度计水银球未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__、__冷却水的流向未下口进水上口出水__。

(2)A仪器的名称是__蒸馏烧瓶__,B仪器的名称是__冷凝管__。

(3)实验时A中除加入自来水外,还需加入少量__沸石(或碎瓷片)__,其作用是__防止暴沸__。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