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恒定刺激法与差别阈限

恒定刺激法与差别阈限

一、引言
值定刺徽法是费希纳提出的三种测定感觉阔限的方法之一,它们虽被称为三种古典方法,但现在仍被普遍地运用它们来研究心理量和物理最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

由于此方法运用数学方法和测盘技术,所以它给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以及精确表达提供了有利条件。

差别阈限是心理学的羞本概念之一。

在一些心理学教科书上,把差别阈限定义为刚刚能感觉出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在实验心理学中.又把它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间的差别.本实验试图验证哪种定义更具体、易于操作,同时,比较恒定刺激法与最小变化法在侧定差别阈限方面各自的优势;最后考察心理学教师在重量变异刺激下差别阈限值是否符合韦伯定律,哪些因素影响差别阈限的变化。

二、方法
(一)对象:本实验的被试是自愿的两位被试均是师专的心理学教师,男女各一人。

主试一人,记录一人。

(二)材料:高2cm、直径8cm的铁合一套.除标准刺激一合(100克)外,其它七个变异刺激的重量依次是:88克、92克、96克、100克、104克、108克、112克。

另外,每位被试者各备遮眼罩一付。

(三)方法:实验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未径预备实验而直接进行正式实验。

实验开始前主试排出各对刺激呈现的顺序,使七个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各比较10次,为了消除时间误差,其中有五次先给标准刺激,五次先给变异刺激,全套重量共比较70次。

七对刺激呈现的顺序,按
随机原则排列。

被试坐在桌边,戴上遮眼罩,当被试听到“开始”后,主试把标准刺激放在桌边约20cm处正对被试的地方。

被试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拿住铁合,慢向上提,使它离开桌面约2cm左右,2秒后就放下。

然后主试再呈现变异刺激,被试仍然用右手提起后并报告第二个重量比第一个重量是轻、重、还是相等。

记录人分别用“-”、“+”、“=”三种符号记下来。

以下按排好的顺序进行。

当标准刺激后呈现时,仍要求被试用第二个重量去比第一个重量,记录同前,但在整理记录材料时,则把它转换一下,每比较10次,休息2秒。

主试呈现重量时保持同一位置.第一个重量被放下后,主试立即换上第二个重量,时间不超过1秒,两次比较至少间隔5秒。

整个实验主试的指导语只有“开始”、“这个”、“休息”,其它只是手的操作。

第二个被试实验的材料、方法同上。

三、结果与讨论
表l用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差别阈限的结果
根据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的对比中,即判断次数的百分之几一纵的方向;还有横的方向----七种变异刺激,然后用直线内插
法求取被试甲(男性)的三类反应的心理测量的值,即:上差别阈DLu=103一100=3克,下差别阈限DLI=100一100=0克,差别阈限DL 二(3十0)/2二1.5克。

由此就可得出它的函数曲线(略)
表2用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差别阈限的结果
根据表2的数据,我们同样从横、纵两个方向,用直线内擂法求取被试乙(女性)的三类反应的心理测量的值,即:上差别阈DLu二103.5一100二3.5克,下差别阈DLI=100一99.5=0.5克,差别阈限=(3.5+0.5)/2=2克。

也可用函数曲线表示(略)。

从上面的表1、表2不难看到,被试对七对变异刺激的反应基本上是正常的,但其感受性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随机变化。

实验观察,其原因:其一,是与被试者对实验的任务的注意程度以及态度有关,其二,与被试者的感受性哲时出现不稳定的摇摆有关。

通过实验得到证明:实验心理学给差别阈限所下的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间的差别,是比较直观、易于测定的,被试亲自实验后,就能容易理解阈限或差别阈限这一概念。

所以说,差别
阈限的操作定义是更具体,更便于操作的定义。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是只用少数(本实验只用7个变异刺激)刺激,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整个测定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刺激的选定,顺序的排列、刺激的量、刺激的次数都是实验前确定好的,因此整个实验容易控制、易于操作,由于刺激是采取随机性,这就防止了任何系统性顺序出现,这不象最小变化法那样按渐增和渐减系列呈现,所以它能避免期望和习惯。

这是恒定刺激法的优点之一,另外,运用恒定刺激法考察差别阈限,虽然要求较大量的实验次数,但每次实验只用很短的时间,因此也比最小变化法节省时间,并测得的阈限也比较准确,总之,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是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尤其适于高师公共心理学实验教学。

实验结果还显示出被试(两位心理学教师的差别阈限值。

他们的差别阈限值是符合韦伯定律的,但两位的差别阈限值显示出他们重量变异刺激的感觉灵敏度是比较高的。

我认为这与两位被试者均是心理学教师有关,这也说明了差别感受性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

参考文献
1.《基础实验心理学》,主编杨治良,甘肃人民出版社。

2.《心理物理学》,杨治良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3.《基础心理实验手册》,华东师大心理系杨治良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