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概况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概况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概况(一)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矛盾突出1.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参与率高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1月6日,中国的总人口达到13亿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

2004末,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76823万人,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83.3%,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数为752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6476万人,占35.2%,乡村就业人数为48727万人,占64.8%。

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长1%计算,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城市转移约1000万人;而在经济每年增长8%-9%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800-900万个;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调查失业率在7%-8%左右。

因此,城镇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的劳动力得不到工作岗位。

就业总量矛盾突出,中国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2.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情况: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占7.2%;高中教育水平的占13.4%;初中教育水平的占45.8%;小学教育水平的占27.4%;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占6.2%。

表明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1年同比世界平均水平为11年)。

事实说明受教育程度与失业率密切相关,世界银行基于2003年国统计局城市家计调查的统计:受教育程度小学毕业的,失业率为15.2%,初中13.3%,高中9.7%,大学及以上为3.2%。

我国的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在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

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也成为制约扩大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就业结构和状况1.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2004年末,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是35269万人、16920万人和23011万人,所占比例分别是46.9%,22.5%和30.6%。

2004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的GDP比例分别是15.2%,52.9%和31.9%。

就业结构与GDP的比例严重不相适应,第一产业只占GDP总量的15.2%,但就业人数却占了46.9%。

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就业的行业分布及其变化传统产业如农业、采掘业、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幅度提高。

3.就业的所有制分布及其变化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而非公有制部门的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

4.非正规就业人数庞大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非正规就业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目前我国还没有按照这一分类进行的官方统计,但初步估计,中国城镇的非正规就业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根据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66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数据,我国城镇的各类非正规就业人数大约是7000-8000万人。

这些就业者就业不稳定,基本没有社会保险,缺乏劳动保护,工资收入低下,工作时间长且不固定等。

规模庞大的非正规就业,一方面为缓减就业压力和贫困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劳动者权益得不以有效保障,并出现大量“有工作的穷人”。

5.流动就业规模巨大中国目前流动就业人数大约在1.2亿以上,流动就业的大多数是所谓农民工。

其中跨省流动就业人数约6000万人,约占全部流动就业人数的一半;绝大多数流动就业人员进入城镇就业,(约1亿),占城镇全部从业人员的近40%。

目前农民工占加工制造业职工总数的近60%、建筑业的80%、服务业的近50%。

这种流动就业是在中国特殊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制度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式,其最大特点和问题是:一是农民工长期处于“候鸟式”流动就业状态,二是由于城乡和地区分治,进城农民工不能难以实现与城市人平等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护。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三)工资1.劳动力市场分层和工资分化明显从各地公布的劳动力市场价位看,普通技术工种(初中级技工)的工资一般是非技术工种工资的1.5-2倍如沿海地区技术工人的月工资一般在1500至3000元之间而非技术工人的月工资一般在600-1000元之间。

高级技工的工资更高。

2.行业之间工资差距进一步拉大,垄断行业的工资大大高出非垄断行业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1978年垄断行业(以金融保险业和电力煤气水的生产供应业为例)与非垄断行业(以农林牧渔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为例)职工平均工资的倍数关系是1.43倍,1994年上升到2.02倍,而到2000年上升到2.13倍。

2002年,金融、保险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是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

上述差距还仅仅是公布的工资差距,事实上垄断行业的企业往往以各种福利的形成对职工实行变相分配,实际收入大大高于公布的工资水平。

3.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增长缓慢由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更由于劳资力量对比失衡,工人缺乏制衡资本的组织力量与手段,普通劳动者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普通工人的工资普遍低且长期得不到增长。

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的名义工资20年来基本上没有增长,这意味着实际工资大大下降了。

类似情况在全国普遍存在。

研究表明,中国目前职工工资占DGP的比例仅为15%至2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这种情况是导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社会分配不公,经济发展不能惠及广大百姓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情况1.保障项目及范围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主要项目。

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围绕国有企业改革的紧迫需要,城镇社会保障在最近一个时期的重点是:“一个中心,二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

一个中心即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

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为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代缴各项社会保险费,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

二个确保,即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确保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退休人员按时领取养老金,不再发生拖欠。

三条保障线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三条保障线相互衔接,构筑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社会“安全网”。

社会保障范围是根据不同的项目,险种确定不同的覆盖对象:社会保险主要覆盖城镇劳动者,至2005年底,养老保险参保人达到1.73亿,医疗保险达到1.37亿左右,失业保险达到1亿左右,工伤保险达到8400万人左右,生育保险达到5400万人左右。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全部城镇人口,2005 年领取低保的对象有2232.8万人、997万户家庭。

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有农村社会救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作为优先推进项目,2005年有671个试点县参保人群达到1.77亿人。

农村养老保险目前仍处于试点过程中,参保人群有5400万人。

2005年有1634个县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有776.5万村民、384.5万户家庭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2.筹资方式及基金运行概况城镇劳动者基本社会保险的筹资方式是以单位和个人缴费为主(灵活就业人员全部由个人缴费,费率比正规就业人员较低),财政补贴为辅。

财政投入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养老保险收支缺口的补助。

2004年中央转移支付的用于养老保险补助为521.8亿元,占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11.6%。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国企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基金支付的潜在风险很大。

特别是养老保险基金未来50年间缺口巨大,据测算将达到6-8万亿元。

3.待遇水平及享受条件——养老保险目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替代率平均水平在80%左右(主要由基础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三个部分组成),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替代率平均水平在90-95%之间。

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条件是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男60岁,女55岁,女工人50岁,并且参保缴费年限达到15年。

中国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的工资收入40%的最低替代率标准。

与国际多数国家相比享受条件较为宽松,15 年的缴费年限过短,应该逐步延长至30年以上。

退休年龄偏低,而且每年有一半左右的企业职工没有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提前退休,这两个因素也是造成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的制度性缺失。

——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待遇主要采取保障大病(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报销,门诊常见病由个人账户支付的办法。

参保人员有权利在政府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享受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的范围包括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政府有明确规定,并且定期调整和公布。

为了防范个人医疗消费行为道德风险和避免个人负担过重,大病医疗费用采取分档累退,按比例报销的办法,一般个人平均负担水平控制在25%左右。

为了控制医疗服务机构过度服务的趋利行为,医疗保险机构与定点医疗服务机构采取协议管理,定额预算等办法。

享受医疗保险的条件是参保并能按时缴费。

目前主要问题是有些困难企业缴不起费不能参保,或参保后缴费中断,这些企业的职工,特别是退休人员就享受不到医疗保险待遇。

据调查,大概有近900万退休人员没有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

——失业保险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

失业保险金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确定。

享受期限的具体规定是: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期限最长为12个月;满5年不足10年的,最长为18个月;10年以上的,最长为24个月。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可领取医疗补助金;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其遗属可领取丧葬补助金和遗属抚恤金;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还可享受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

——工伤保险工伤保险实行“无过失补偿”的原则。

待遇项目主要包括:工伤医疗费用;根据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确定的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伤残护理费;因工死亡劳动者直系亲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等。

给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主要条件是: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内,因工作原因发生意外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