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辉煌读后感5篇辉煌往往与苦难相伴,只有历尽艰难,才能像凤凰涅盘,重获新生。
下面是我整理的苦难辉煌读后感,仅供参考。
苦难辉煌读后感一《苦难辉煌》是第一本把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书,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书,是第一本可以作为大散文欣赏的历史图书。
这本书里面的独特的视角,新鲜的史料,生动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书以长征为切入点,把党的早期历史放在追溯探寻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来研究,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来把握,把影响当时中国社会走向的不同主义、不同政治力量综合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上最复杂、最艰苦也是最具历史意义的一个历史剖面。
它首先展现给我们的是在那黑暗动荡的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一群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推翻压迫、剥削的旧社会,为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建设民主、平等、富强的新中国”作为终生奋斗目标的坚定信仰。
为了实现这一信仰,他们经历数不清的苦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即使是天上有大批飞机轰炸,地上有几十万重兵围追绞杀,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所汇聚的滚滚洪流。
前边的倒下去,后边又有更多的人站起来,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这如此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的确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然而理想、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
正因为他们心中有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理想,因此,才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把个人的苦难、生死置之度外。
这正如斯大林所说:”只有伟大的目的,才会产生伟大的行动。
”回顾90的征程,我们党和军队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赢得了无数辉煌胜利。
《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性问题,表现了可贵的问题意识。
从问题开始,将以肯定结束;从肯定开始,将以问题告终。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
有一种说法:不满现状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
历史是相对的,辩证的。
过去相对未来是历史。
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苦难辉煌读后感二《三国演义》开篇词上阙,诠释了我阅读《苦难辉煌》一书的最大感慨。
开卷伊始,我即被金一南教授生动形象又蕴含哲理的行文所吸引,此书确使人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我是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在上下班地铁中读完该书的,看这本书,上班之路感觉不再漫长。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历史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和第二次合作之间的风风雨雨。
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充满了希望、变数、迷惘、苦难,在挫折面前我党的精英们又屡屡不畏牺牲、坚定信念挺了过来,逐步走向了辉煌。
有人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苦难辉煌》就是这样的一部书,它让读者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感触。
我每每沉醉于民国时期的陈年故事,慨叹着那些人和那些事。
暮气沉沉的晚清被朝气蓬勃的民国取代了,中国真正具有了少年气象,从此有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乱世出英雄。
所谓“乱”,不是社会政治经济绝对混乱无序,而是国家没有了绝对权力,社会失去了绝对权威。
也正因为如此,社会环境才相对宽松,言论相对自由,思想能够活跃,人们也就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
春秋、战国、三国与民国初年都是这样的情况。
民初各色军阀、政客、理论家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组成了波澜壮阔且多姿多彩的一台大戏,其中能够留下名字的都非等闲之辈。
而只有具备组织纪律性和远大理想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人,才是英雄中的风云人物,才能够走的更远。
国共两党里面不缺这样的人杰。
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是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中国实现伟大复兴是国共两党的共同期望。
两党的精英们都是在以中国知识分子入世的特质自觉承担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重任。
如果两党和睦共处,两党内的精英们,有多少是同学,有多少是老乡,有多少是师生,他们可以团结起来共同奋斗。
但只是因为两党在具体实现国家富强的手段上存在着不同的理念,以至于有多少同学、老乡、师生们要为了各自的信仰分道扬镳,甚或反目成仇,更有多少革命者因此而牺牲。
当年你死我活争斗的英雄们现在都不在了,还是那一片河山,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努力实现着英雄们当年的梦想。
人们生活安居乐业,国家实力大幅提升,也难道不就是英雄们最终所要的吗?假设当年的英雄们都醒来看一看,是否会相逢一笑泯恩仇呢?历史没有假设。
残酷的现实是国共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客观上为日寇侵华制造了可乘之机,也使得中国抗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红楼梦》中探春曾言:“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熟读古书的毛泽东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从当时形势上共产党又绝对不能让步,只能被迫做针锋相对的军事斗争以图存。
更何况大形势非是一个人所能左右的了的,毛主席也是人而不是神。
道理都懂,但无法改变现实,这实际是很无奈的一件事。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并不善于接受历史教训。
当前,中国仍处于分裂,国共是否可以接受历史教训,抛弃前嫌,高瞻远瞩,以大智慧促成第三次合作,实现两岸统一,打破岛链封锁,进而对觊觎侵占我钓鱼岛、南沙等国土的国家采取一致行动,共同维护我中华民族长久利益,而不致使某些国家坐收渔人之利呢?苦难辉煌读后感三《苦难辉煌》是中纪委推荐阅读的一本书。
曾在与一些省级干部聊天时对《苦难辉煌》进行过推荐。
这是第一本把历史放在国际背景下进行解读的书,视野开阔、观点鲜明,风格上耳目一新。
个人阅读这本书时,感受到的是震撼,是历史的厚重沧桑,是人在苦难中创造辉煌的不易。
今天,党中央全面深入地推进从严治党,我们要把这一要求切实落到实处,更要深刻了解这段千曲百折的历史,从“根”上把握。
有几点体会:一是作为党员,有必要学习和了解党的历史。
只有了解党的历史,了解那一代人的信仰和努力,这一代人才能承前启后,真正保持与上级组织的一致性。
二是作为党员,要守住自己的信仰。
信仰就是方向,对一个党来说,决定了扛什么旗,走什么路;对一个人来说,就是朝哪个方向努力,做什么样的人。
到了今天,有的党员迷失了信仰,走向了反面,成了阶下囚,我们在观看廉政教育片时,听到因受到惩处的忏悔时,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放松了思想改造”。
三是作为党员,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做到实事求是。
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党要活动,经费问题就是制约,发动工人运动,钱从哪里来?共产国际要支持中共,开辟独立发展道路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建立了武装割据,经济上“打土豪、分田地”,有了独立的经济基础,摆脱了对共产国际的依赖。
最近一个时期,集团公司、油田在深入推进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从机关到基层,都有较大幅度的调整。
在这种特殊的时期,党员干部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着重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落实上级部署要求,统筹优化好各类资源。
四是作为党员,要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今天的艰苦在哪里,可能周末或者八小时以外还在办公室加班加点是艰苦,读书学习比较艰苦,领导安排写文章很艰苦。
但是今天的这些艰苦,与过去的艰苦比起来,也算不了什么。
作为机关党员,还需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作风,积极地应对各种困难,努力地争取新的更大的成绩。
苦难辉煌读后感四先贤有云,“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对此,我一直将信将疑,不过每当稍有闲暇,我亦喜好以书为伴、以书为乐。
床头案角、手边囊中,不少的书卷杂乱有章、自成方圆。
近日,我读了《苦难辉煌》一书,不曾想,竟一发不可收拾,读之如饮甘饴、爱不释手、受益匪浅。
《苦难辉煌》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乐章。
该书由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所著,金教授广泛阅读了500余本参考书目,整理了200多万字的笔记,历时15年时间撰写形成了52万余字的作品。
该书是第一本从国际大背景下解读中共早期历史的著作,也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图书。
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新鲜的史料、生动的语言,从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入手,深刻地剖析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恢宏壮阔的历史进程;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正义、艰辛和伟大;清晰地再现了一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引导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最终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画卷。
《苦难辉煌》描绘了一幅客观真实的历史画卷。
该书与其他党史类图书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客观性。
我以前读过的一些历史书籍,看过的一些影视作品,大多都带有主观色彩,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真相,往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了美化、提纯或剪切,反倒给人一种距离感、模糊感、平面感。
而金教授所著的《苦难辉煌》则是从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
比如,该书在描写毛泽东、陈毅、彭德怀等伟大革命家之时,通过万里长征、反围剿等一些真实、详尽的历史事件,深刻反映了这些伟人们钢铁般意志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献身精神。
当然,该书也非常客观地表达了伟人其实也是凡人的情愫,没有哪一个人、哪一种智慧是天生正确的。
伟人也会发脾气,也会犯错,也会打败仗。
众所周知,“四渡赤水”是毛主席在长征中最得意的用兵,《长征组歌》中有一句歌词就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但是,毛泽东一生亲自指挥的大大小小战役,毕竟也有一些是失败的。
毛主席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也开诚布公地承认,他指挥打过四次败仗,四次败仗的地点,分别在高兴圩、南雄、土城和茅台。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昂扬的斗志。
作为一名投身检察事,我们要摆正心态,心贴心地为老百姓考虑,有条不紊地推进检察事业发展,一定能赢得群众的认可与表扬。
《苦难辉煌》吹响了一声扬帆起航的前进号角。
中国共产以其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不为钱,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脚踏实地、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革命战争年代凝结下来的一个个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奋勇向前,也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勇往直前创建美和家园。
正如我们工作,承担着检察工作等重任,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肩负着群众的殷勤期盼。
历史,纵然已逝,但却永远魅力无穷。
读罢此书,掩卷沉思。
《苦难辉煌》用客观而又深刻的思考、严谨而又不失活泼的语言,带领我们重温了党的革命历史,向我们展现了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最终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画卷,更向我们述说了一部追求自由的壮美史诗,真可谓是“陈谋堪比厚黑,叙史更胜史家”。
君子读之,如饮甘饴,不论修身齐家,抑或治国平天下,苦难辉煌读后感五鄙人最近阅读了金一南教授所著的《苦难辉煌》一书,阅后掩卷长思,心绪不能自已。
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炽热的感情、精辟的分析,围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为我们再现了一幅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全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