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辉煌》读后感《苦难辉煌》读后感3000字第一章读完,立即产生了一个感觉:这是一本散文。
散文,其实是写历史的最佳笔法。
历史是交织的,又是松散的,充满着确定的已知,和永远挖掘不尽的未知,这在气韵上就有了与散文天然一致的地方。
散文也有大小,充分向内,只关注个体的内心意绪,也是能有好文章的,但是真正第一流的散文,必有冲破自身,关怀天地的气质,必有敏锐于家国的内在精神,非此,不是文之大者。
金一南教授的这本书,娴熟的进出于史实,娓娓道来,淡然而又凝重,这该是一部真正的大散文。
散文的笔法也有隐患,很容易把感怀泛化成感慨,进一步干脆变成了抒怀,这是历史类文字的大忌之一。
金教授的文字没有出现这种感性泛滥的情况,特别是,他对于苦难的深入阅读和理性超脱,兼备两者的浓度,并汇交融,尤为难得。
如果把苦难囫囵吞下,再不加提炼的吐出,那还只能算倾诉,而不是思考。
金教授并没有采用这种很容易上手也容易产生一点廉价赞同的方式,他把苦难掰开,细细研磨,慢慢咀嚼,睿智的思悟,体现了一种出于苦难但凌驾于苦难之上去分析苦难的深刻。
从本书的阐述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的苦难来自近现代的世界性暴力殖民,这是直接表现,而深层原因来自这个国家当时积累下的无法调和的矛盾。
本书中,对这一矛盾的分析透彻凌厉,用无可辩驳的材料和论述,证明了共产党的出现和成长的必然性:列强,以及列强所扶持的军阀代言人,不会也不可能完成对泱泱中华的全面控制,更谈不上建设,其彼此之间以资源占有和利益占有为目的的纷争,更使其无法成为统一的阵营,哪怕是后来的国民政府,也不过是形式上的统一,拨开这种表象,看到的依然是各地域各阶级各集团的画地为牢分崩离析。
这种割裂,是全方位的,靠旧有的主义或是集团,都无法解决,也无力解决。
割裂的现实一方面加剧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存在留下了契机,因为只有共产党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标,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完整、自强和复兴,这与广大人民的期望相一致,必将得到人民最广泛,最持久的认可和支持。
这种认可和支持,是原有的任何一个实力集团都无法获得的。
被他们割据的、看似几乎毫无缝隙的国家,不仅在他们的利益带的边缘带留下了可以生存的空间,更有一片广阔的天地被他们忽视了,那就是广大的劳苦的民众。
这种忽视源自他们的固有局限,无法靠其自身完善。
正是在这样的夹缝中,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顶住了血腥风雨,将自己的根脉植入大地,植入了人民之中。
苦难中,最感人的可能是友情爱情,但在压抑着整个民族的苦难之中,最感人的无疑是信仰。
信仰,这个在今天某些人看来有些可笑的词汇,在那个年代所代表的就是随时可能来临的死亡。
血火跋涉的长征,屠刀下的淡然,牢笼中的坚守,都为这个词汇铸上了永远无法磨去的光华。
正是这种无法触摸却又坚实无比的力量,支撑着共产党人在掩埋了无数战友的尸体后,还有足够的勇气继续冲锋,硬生生从山一样的暗影中扯开了透入光明的裂口,也是这种力量,让共产党人在大半个世界的蔑视目光中坚定地领导着贫弱的中国走向振兴。
对苦难的咀嚼,对信仰的坚守,有时候很容易使人忽略一些东西,比如:弯路和错误。
《苦难辉煌》没有这样做。
这本书亮点很多,其中特别耀眼的一点就是,对曾经的失误的坦然面对和深入辨析。
明了其因,正视其果,磨史如镜,引之为戒。
这充分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治学为文的态度,体现真正的共产党人那种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这种选择,可以让很多代价不必反复的付出。
本书中以人本位的原则,还原历史,更把一个个随着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显得符号化的具体人物还原进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
对人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做出了最贴近客观事实和规律的阐述,更真切的诠释了共产党人勇于面对自我,勇于自我更生的素养和能力。
残酷艰辛如长征,牺牲、失误、背叛、放弃..都没有摧毁还在少年的党,她在深渊一般的情境下救赎了自己,那一次突围不仅是军事上政治上的成功,更是共产党人境界上的涅槃,这支力量,从此变得不只强大,而且深邃。
读这样的书很难不产生联想。
我们曾经的路,遍布沟壑,血火相伴。
我们现在的路也并非鲜花铺就,渐渐成长的经济和渐渐富裕的生活使很多人忘记苦难,更忘记了苦难的由来。
很多人放弃了思辨,放弃了完善自我,放弃了对历史的求索,于是,心安理得的忘记了我们曾经的荣耀,更忘记了对祖国应有的皈依。
《苦难辉煌》只是一本书,它不可能独立的、完全的解决这些忘记和忘记后的迷失。
但它是一种开始,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去重新面对那段也许并不遥远的历史,用情感和智慧拂去渐渐积累的尘垢,重新解读。
我们的未来注定还有很多的挑战。
因为我们走的,本就是一条不一样的路,这条路来自历史,来自苦难,通向未知。
如果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都能以睿智理性去面对,都能保持那同样源自苦难的信仰和感情,那么,这条路也必将通向新的辉煌。
《苦难辉煌》读后感3000字苦难之后是辉煌,烈火才能出真金,这是我读完金一南将军所著《苦难辉煌》之后的第一感受。
刚捧到这本书时,给我的感受是厚重、沧桑。
细细读来,心情为之沉重,连呼吸都变得似乎凝重起来。
这本书绝不是在缓缓的将一个故事,他叙述的一部沉重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奋斗史,更是一部充满血和泪的历史。
《苦难辉煌》这本书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众多我们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同时也描写了众多迄今仍默默无闻的英雄。
这本让我增加了很多历史知识,弥补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但是最让我感慨和佩服的还是共产党人。
他们不怕困难、不惧死亡、对共产主义抱有坚定的信念,即使最艰难地长征路上也决不放弃。
这些人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信念,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离队,忠贞不渝地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朝着远大目标冲锋向前。
这真让我们后来无比敬仰和钦佩。
这些共产党先辈的光辉事迹,更值得我们今天的共产党员学习。
一部《苦难辉煌》,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一幅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它让我们明白了中国共产党初期奋斗的历史。
正是这一段波澜壮阔、血雨腥风的历史,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和生活的智慧。
一本好书能够改变人的一生。
《苦难辉煌》它让我们沉醉于深深思考中,它告诉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多。
读这本书时的心情,真的很复杂。
有对共产党人一心为国为民的钦佩之情,有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深恶痛绝,更有对日本侵略者的极其痛恨。
翻开书页,一幅幅历史画面在我眼前重现,一个个战斗情景再次显现。
我能切身感受到国家危难之时,一个个热血青年投入到保家卫国的伟大事业之中。
这些爱国青年的爱国之情,不是更值得我们现在的青年学习和崇拜吗?从书中我学到了很多。
看共产党的艰辛历程,我懂得了,一个人要有正确的理想,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更要有坚持自己理想信念的勇气和毅力。
当年的无数革命志士,在诱惑和死亡面前岿然不动,毅然决然的坚持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从瞿秋白到李大钊,再从方志敏到夏明翰,他们在面对死亡时无一不是慷慨悲歌,凛然赴死。
对于一个人来说,何尝不是如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挫折,都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梦想。
行动中遇到困难挫折贵在坚持,任何退却和放弃无疑是懦夫的表现。
生活中正是由于我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急于放弃,最终自己成为失败者。
生活就象金矿的矿脉,有时会出现断层,只要你坚定信心认真挖掘,成功就不会离你太遥远。
古语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共产党的坚韧不拔值得我用一生去学习。
其实作者金一南本人,又何尝不令人钦佩呢?金一南将军着手写这本书前,仅整理资料就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其间,他读了500多本书,整理了200多万字的笔记,历时15年时间最后形成52万余字的作品《苦难辉煌》,在充斥这学风浮夸,学术造假,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中,金将军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事实求是,尊重历史真相的态度也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我们的一生并不一定经历多大的苦难,也并不一定会取得多大的辉煌,但是踏踏实实的走好我们的每一步,每个平凡人坚实的每一步将成就我们国家的最终的辉煌。
在今天,我们所经历的不再是前辈们需要面对的恶劣生存环境,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来自哪里,不能忘记为了我今天的幸福而付出生命的那一群群可敬、可爱的人。
只有不忘记他们,我们才更能体会到理想、信念的力量与伟大。
在今天,我们总在经历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在种种诱惑面前我们需要更清醒的意识,更坚定的信仰去支撑。
我们要学习长征中共产党人、红军战士那种千难万险只等闲的大无畏精神,不管经历怎样的挫折,都不放弃自己对理想目标的追求。
《沉思录》中说:如果你有力量,就立即投入行动,不要环顾左右是否有什么人将注意它,也不要期望柏拉图式的理想。
只要坚持下去,尽管追求的道路还很长,只要我们不停地一步一步的前行,终点肯定就在不远处。
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的理想就是共产主义,我始终坚信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实现。
共产主义是个理想,为了这个理想我们要踏踏实实的走过每一步。
没有人告诉我们这每一步都是什么,应该怎样走,所以党和国家在探索着走。
我们没有理由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做为一个普通人如此,做为一名党员更应如此。
如果忘记自己是谁,如果忘记自己应该如何,那我自己曾经的苦难又为何付出?所以理想是永远的明灯,信念是永远的动力。
记住那些为了我的幸福而甘愿经历苦难的所有人,记住自己为了对他人有益而经历的艰苦付出。
,那些苦难是我们继往开来的脊梁。
读这本书时,我仔细思考,认真阅读和总结,并用一个本子随时记下了书中发人深省的文字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悟。
※做难事必有所得。
做简单的事只是毫无意义的重复。
※共产党成立之初,并没有多少人看好,但是千辛万苦之后,最终解放了劳苦大众,成立了新中国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万事开头难,只要道路是对的,一定要坚持,风雨过后才有彩虹。
对自己的梦想和抱负,无论多苦多难都要坚持。
※坚持二字说着容易做着难,有时不得不面对生与死的考验。
当年,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毅然舍弃了生命。
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文革时期为了坚持自己的理论,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但是他决然的坚持了自己的理论,没有违心地对自己的理论作出检讨,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理论指导实践或者为什么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声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活动经费,但是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出政权。
我想,更没有送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这些都是我们党的领导人根据中国具体实际结合马列主义创造出来的。
是中国化的成果。
※英国文学家塞缪尔说:爱国心在不少场合,是被流氓当做隐身衣来使用的。
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俄国的列宁和中国的毛泽东皆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自己担负的使命,表现出一种果敢和不可抑制的自信。
※列宁和毛泽东都成功了。
他们都领到了各自国家的劳苦大众推翻了旧统治,并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