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评价

景观评价

3.1.1评价的理论基础对城市景观现状进行评价(评估),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工作。

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以将城市景观现状评价分为三类:1.体验性评价着眼于市民对于城市景观质量体验的评价。

其中可分为市民(或专家)对于城市景观体系的一般体验性评价和对于特定城市景观的视觉美感评估。

其成果多为描述性的定性评价。

2.技术性评估着眼于评价主体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宜程度的评价。

与之伴随的通常有一系列的技术性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

这些指标是长期以来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积累的经验值。

3.综合性评估着眼于城市景观资源之整体价值评估,以确定城市整体风貌和发展方向。

体验性评价和技术性评价通常都要在对于城市景观现状的综合性评价中运用到。

这种评估的结果,大都是一系列的综合指数值。

评价必然地带有价值标准。

在对城市景观现状评价中,评价所依据的价值尺度是至关重要的。

以不同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同一城市的景观状况,其评价结果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本次研究的价值标准除基本的视觉美感外,对构成城市景观整体风貌的各个侧面都纳入评价项目。

以文章开篇所述“经营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为最基本的价值标准。

具体的说,城市景观现状评价还包括4.景观美学质量评价城市景观现状的美学质量评价是评价的核心。

对其美学质量的评价,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它不仅取决于城市景观物之客体,而且受评价者的审美观、审美情趣、甚至受审美时的心境、情绪等主观条件的深刻影响。

现在,世界上景观美评价的学术流派主要有四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以及经济学派。

其中专家学派以形式美评价为主,这也是景观美的主要体现。

5.景观现状价值评价城市景观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还应进行资源性或其经济性的评价,作为产业,有规模和容量要求,还要考虑其可以进入性以及区位条件等。

6.景观影响评价城市景观影响评价则是景观现状、评价中涉及内容最广的评价,目的是防止景观的人为破坏,保证景观的可持续利用。

景观影响评价中,首先要作景观影响因素的识别,也就是要搞清有那些人类活动会影响到景观现状;其次要进行景观影响评价,即明确影响对象、影响方式、影响程度等;最后,景观影响评价还需寻求避免影响或减少影响的途径与方法。

城市景观是一个有不同空间范围的概念。

不管多么大尺度的景观影响评价,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景观是一个关于评价对象的整体的印象或概念。

景观对象之美,不仅要求其本身具有美的特质,而且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美,这一点对于城市景观的规划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3.1.2评价的研究思路概述由于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所以必须根据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可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要知道一个城市的景观状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实地拍照片进行调查对比。

但是上述的评价目的却使我们需要选择其它的方法。

因为,通过评价我们希望能了解当地的城市景观现状的构成情况,就像我们有时希望知道形成某个合力的各分力的情况一样。

这使我们必须设计这样一种评价方法:它必须能够说明哪些因素和城市景观有关,以及它们是如何相关的。

因此,可根据上一章中对于城市景观的特征以及本章中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来确定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展开对于城市景观现状的综合性评价。

进一步为使评价及其结果能够有意义,还必须建立一套评价标准。

由于所有的评价测试都具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评价结果不能只是单个的数值,必须有一个参照系,只有在建立了这个参照系后评价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比如: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一百一十米栏比赛成绩是12’91”,这个测试结果非常精确,可数字本身并不能让我们知道刘翔在这个项目中的水平和成就。

当我们知道了这个成绩平世界记录时它才开始具有意义;而当我们了解刘翔一直保持世界高水平的竞赛成绩时,我们对刘翔的成就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因此,在对城市景观现状进行评价时同样需要有参照系,以指导各项评价指标的评分,这样的评价结果才会在全球城市魅力的横向的比较中有意义。

例如,以婺源的城市景观现状的量化评价结果在相同的标准下对比周庄的城市景观现状,就能在横向的比较中发现城市景观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在下一步的规划设计中确定发展的方向和优先解决的问题。

其次,由于城市景观现状对市民大众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因此在评价中必须根据市民的感受进行评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搜集原始数据,包括其对于评价指标权重以及分值的判定;同时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一些客观性较强的指标,需要有科学数据作为其评价的依据,因此亦需要有专家及规划人员帮助完成。

3.3.1绝对的评价标准绝对的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项艰巨和困难的任务。

因为首先作为绝对评价标准的资料的采集和整理是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

同时还要求各方面人群建立统一的评价意见,这无疑是有难度的,因此在实践应用中,绝对的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是很低的。

3.3.2相对的评价标准鉴于绝对的评价标准确立的工作的庞大与艰巨,在对相近城市景观类型和城市规模的前提下,可采取建立相对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评价工作。

首先寻找一个城市作为参照系,通过问卷来确立评价对象和与参照系城市景观之间的差异,以此取得相对的评价标准。

3.4评价主体评价主体首先应该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尽可能的宽泛的选择评价主体的范围是取得评价数据的客观性的保证。

其次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再补充专业人士的评价意见综合出最后的评价数据。

事实上,地区呈现的景观是与生俱来的。

某处景观与它处景观比较,并无所谓好坏之分,判断好坏的标准系来自于人们本身的差异。

由于人们使用了不同的景观偏好向度,乃产生了景观价值。

Danniel & Vining (1983)曾就实质生态环境(包括景观品质)与观察者、公众和设计者、经营者之间关系,提出了景观品质评价之公众偏好模式。

由图3.4我们可以看到观察者、公众、设计者与经营者,基于本身对景观状况的要求,而有截然不同的评价目的。

3.5评价步骤因此,根据上述分析,对于城市景观现状进行评价的一般步骤是:第一,拟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设立评价的参照系,选定评价标准或评价参照物;第三,随机找寻评价主体进行问卷调查,并由专家及规划人员补充完成整个指标体系的评价;第四,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并根据权重高低筛选建立符合城市景观现状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再对各项因子的评价分值进行综合处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分值;第五,对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发现城市景观现状的优势和劣势,帮助预测出主导景观风貌。

根据上述步骤可以引出下面的问题:第一,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如何选择和确定评价标准;第三,如何选择评价主体;第四,如何对评价后的数据进行处理;第五,如何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这些问题不仅是本研究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实践操作中的难点。

最后结合模糊综合评价,在确定影响城市景观的各种因素后,将这些因素分解、聚积、分类,形成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评价系统,从而构成层次分析模型。

通过这一评价模型的建立,可以比较单项城市景观评价因子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对现有的整体城市景观进行综合评价,将概念化的城市景观现状数量化,形成有标准可依的系统的层次化的科学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将现有的所有城市景观现状进行分级,制定不同的等级标准,既可将已有的城市景观量化,明确景观现状优劣程度,又可为以后新建的景观资源提供评判分级标准。

对于未建成的景观,更可根据评价模型选择最优建设方案,有利于城市景观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3.6评价结果分析评价结果分析的对象是对城市景观现状评价后所得的数据的综合分析。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深入分析与比较可以获得一些关键性的信息。

如城市景观中的主导因素以及质量较好的景观项目;同时也可获得未来城市景观建设的薄弱环节,加以修正和改进。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取得各类景观现状质量的结果等第一手资料。

2.不同景观类型在景观系统中的地位,确定主导景观类型。

3.主导景观类型与其他景观类型的和谐度。

在实践操作中,城市景观现状评价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根据规划范围大小和景源规模、内容、结构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作出等级评价。

景观现状评价分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四个等级。

通过评价结果分析,我们认识到城市景观建设应从景观的调查分析与规划入手。

尊重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各异,而形成的每个城市独有的特殊性格、形象和风貌,这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景观构思、规划设计的依据。

我们提出下面几点作为城市景观规划建设的指导方针:“满足大众,体现本土,顺应时代,合乎美学,经济适用”。

正如美国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人们看到的城市景观往往是静态的,历史长河的一段时间。

城市景观的形成却是个动态的过程,好的景观是人们长时间经营、推敲、锤炼出来的。

因此城市景观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是每一个景观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景观现状评价表4.3.1评价方法1.简述依研究目的或研究性质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又因各景观特性相异性,评价方法适用的范围不一。

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即重视景观描述与设计。

基于不同目的,范围,推理及实用性,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景观评价方法(李素馨,1983,p.96;Smardon et al.1986,p.168;施宏志等人,1989,p.47)。

后人常依研究目的,或研究范围,或评估对象,或研究内容,或研究理论,或使用方法,或资料处理过程,或操弄工具,或评价技术,或环境状况,或景观单元划分方法等,将景观评价方法加以分类归纳。

这些林林总总的分类方法中,以理论划分法较受人们重视。

例如Daniel and Vining(1982),Penning Rowsell(1981),Porteous(1982),Punter (1982) Zube, Sell and Taylor (1982)等人分类方法最为学者引用,尤以zube 等人提出之模式更为周密,参见表4.3。

Zube等人1982年根据人类与景观(环境呈现的景观)互动之简单模式,探索人类与景观相互影响后发生之结果,归纳成四种景观评估模式[26]:(1)专家模式(the expert paradigm)(2)精神物理模式(the psychophysical paradigm)(3)认知模式(the cognitive paradigm)(4)体验模式(the experiential paradigm)在探讨景观知觉方面有40%系采用专家模式,35%的景观评价是采用精神物理模式,17%的景观评价方法是采用认识模式。

以上四种模式特征:(1)皆具备严谨的知识体系,例如有美感的、科学的、试验的、认知的以及体验的。

(2)专家和精神物理模式着重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并且重视解决景观经营利用等实际问题;而认知或体验模式则在探索真正的景观价值,较偏重理论的研究(Smardon et al.1986, p.38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