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

某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

**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2017年11月1日至6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一行11人,通过深度访谈、调阅课程试卷和毕业设计(论文)、听课看课、走访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考察校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召开座谈会,考察公共教学、生活设施等形式,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

根据《**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反馈意见》,专家组在充分肯定我校近六十年办学成绩的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我校在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培养过程、学生发展、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实力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学校于2017年12月召开教学工作大会,结合专家组意见,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全面研讨存在问题和改革举措。

大会之后,经充分调研论证,制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和《审核评估整改任务分解表》。

一、指导思想与整改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进一步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进一步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二)整改目标以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为契机,把整改工作与学校的内涵发展结合起来,把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结合起来,把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重点解决专家组指出的问题和学校在评建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整改,巩固审核评估各项成果,改善教学条件,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实力,实现本科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组织机构(一)整改工作领导小组顾问:组长:成员:职责:全面负责全校整改工作的领导、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

研究决定整改工作的重大事项,审议整改工作方案和整改工作报告。

(二)整改办公室主任:副主任:职责:整改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负责整改工作的落实、协调与督察。

对整改项目实行过程监控、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

向教育部评估中心提交整改工作方案和整改工作报告。

(三)整改专项工作组根据专家组指出的问题以及学校发展需要加强的方面,共成立7个由校领导负责的专项整改工作组,具体负责7项专项工作的整改。

1.学校发展与定位项目组:责任部门为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处。

推进学校办学定位、特色、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整改与落实。

负责校领导。

2. 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组:责任部门为人事处。

推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教师教学投入机制建设,以及教师发展与服务的整改与落实。

负责校领导。

3.教学资源项目组:责任部门为学校办公室。

推进本科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教学经费保障、教学设施优化、课程资源建设、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的整改与落实。

负责校领导。

4.专业建设项目组:责任部门为教务处。

推进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质量提升等系列工作的落实。

负责校领导。

5.学风保障项目组:责任部门为学生工作处。

推进学校创建学习型校园,形成优良学风工作的整改与落实。

负责校领导。

6.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项目组:责任部门为教务处。

推进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的整改与落实。

负责校领导。

7.教育信息化项目组:责任部门为信息中心。

推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深度信息化水平工作。

负责校领导。

职责:各项目组建立由责任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单位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本项目组的具体整改工作,负责本项目组整改工作的推进与过程管理,按时完成本项目组整改工作方案和整改工作报告。

各学院、职能部门及教辅单位成立行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审核评估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一方面共同参与到项目组的整改工作中,另一方面对本单位评建成果进行总结,列出需要整改的清单,落实对本单位的整改工作。

三、整改目标与整改举措(一)学校发展与定位项目组1.整改目标使学校办学定位、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全校形成共识,在全体教职员工、学生中入脑入心,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具有高显示度;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2.整改措施(1)学习、落实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处牵头开展全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学习讨论活动;各部门、学院在学校办学定位、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制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2)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质量立校,学校定期召开党政专题工作会,研究本科教学工作。

全面落实近年来学校颁布的关于加强本科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文件、制度,将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做法写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主要文件中。

(二)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组1.整改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加强教师引进,发展兼职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设一支学科上高端引领、专业上学术示范的高层次教学人才队伍;整合校内资源,形成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2.整改措施(1)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优化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

“十三五”期间,健全人才引进工作机制,通过各类选聘,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到2020年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制定并实施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本科教学管理细则;加强学校层面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出台学院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方案和措施。

(2)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增加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国家杰青、青年千人等高层次人才的数量。

修订、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通过平台建设、待遇激励、合同管理、制度保障等,营造待遇引人、事业引人、感情引人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盟。

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一是通过内培外送,以目标考核激励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完善人才工程管理,建立国家、省部、学校三级人才工程体系,分层分类推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制定实施高层次人才从事本科教学考核奖励办法,鼓励高层次人才倾心于本科教学工作。

(3)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

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和作用,形成完善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进一步加大对教师赴境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培训、交流的支持力度。

加大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技能培训,鼓励广大老师积极探索并实践具有本校特色的翻转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以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目标,逐步规范、细化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模式。

以常态化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和教学基本功竞赛,以及教学观摩、教学诊断、名师讲座、教学技能培训等活动。

发挥行业院校优势,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外行业专家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培育兼职师资队伍。

(4)建立教师投入本科教学激励机制。

在绩效分配、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年度考核和各类人才项目实施中突出对其教学方面的要求,引导教师特别是高职称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将更多精力投入本科人才培养。

将激励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制度纳入奖励性绩效发放办法,对教学工作突出的教师个人及单位在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

出台教师岗位分类考核管理办法,科学划分不同教师类型,区分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及科研为主型教师的考核要求,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中予以体现。

制定教师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成果、教材等在教师职务评审中的具体要求,注重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质量考核,引导教师科学分配教学科研时间。

(5)营造青年拔尖教学人才成长氛围。

出台《**大学青年人才实施计划》,每年支持50人左右在教学科研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年人才,大幅度提高教学为主且教学业绩优秀教师的支持力度。

新进优秀青年教学拔尖人才优先享受生活津贴补贴、专项科研经费,以及享受优先出国、进修、访学等各类政策措施,构建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

同时,制定实施青年教学拔尖人才考核管理办法。

(6)加强实验人员队伍建设。

做好实验队伍培养和建设规划,制定有效政策,促进实验人员队伍在规模、学历和能力上适应新时代教学要求。

(三)教学资源项目组1.整改目标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基本条件。

完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效率。

2.整改措施(1)加大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力度。

进一步加大本科生均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形成支持本科教学发展的经费持续投入机制和科学合理的经费划拨使用管理方式,突出绩效,落实本科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专项经费。

(2)整合实验资源,改善实验条件。

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规划与整合,加强实验室用房管理。

根据学校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坚决落实校、院两级管理及运行机制,彻底打破目前实验室“布局分散”“管理分割”“软硬分家”的局面,突破学院、学科、专业壁垒,着力打造“布局相对统一、管理相对集中、软件硬件一体”的一体化现代实验平台体系,建设开放实验网络平台,充分实现实验室全面开放、资源共享;二是建立健全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的激励机制,统筹安排大型仪器设备的调配,做到统一管理、统一使用,提高利用率;三是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增加实验仪器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努力改善实验设施设备的质量。

(3)加强教学设施建设。

一是全面清查教学设施,逐步淘汰陈旧老化的教学仪器设备;二是及时做好教学楼多媒体设备的维修和软硬件的更新换代;三是进一步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档次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解决校园拥挤、嘈杂问题。

(四)专业建设项目组1.整改目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以需求为导向、质量为核心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各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严控专业数量,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加强课程建设整体规划,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整改措施(1)调整优化本科专业结构。

加强学科专业布局的顶层设计,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控制专业规模,突出办学特色,调整、优化现有本科专业布局和结构,形成特色鲜明、切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体系。

(2)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制定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完善“招生-培养-就业”三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形成专业准入和专业退出的第三方论证模式。

鼓励设置与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结合密切的专业,优化资源配置;适当控制生师比偏高、教学资源不足的专业招生规模。

(3)科学规划课程建设。

科学编制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课程建设规划,合理规划各类课程数量,加大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加前沿课程与综合类课程,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空间,建立课程质量标准以及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机制保障。

构建特色鲜明的优质校本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4)构建通识教育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重视校本通识课资源的培育,形成多个类别、多种模式的通识课程体系;完善网络通识课程资源管理制度,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