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春秋》读书笔记篇一:《家春秋》读后感《家春秋》—读后感《家》、《春》、《秋》被人们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
在我读完后,我觉得这部书的整体内容像是现代版的《红楼梦》。
整部小说诉说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的故事。
整个阅读过程都沉浸在沉重的压抑情绪之中,直到最后濒临麻木的状态。
从《家》里的梅、鸣凤、瑞珏,到后来《春》里的惠、海臣,再到最后《秋》里的倩儿、淑贞、枚,没有一个该是和死亡扯上关系的人,却一个接一个过早的撒手人寰,怎不令人哀婉叹息,然而痛惜之余我却无法将这些归咎于生命的无常,其实是他们自己有意或者无意的放弃了生的权利。
最主动的当属鸣凤,她是抱着殉情的念头慷慨赴死的,在她是爱了不该爱的三少爷觉慧,地位的悬殊使得她的爱情只能是一场幻梦,可她却不甘于受人摆布去做一个老头子的姨太太,作为一个人微言轻的丫头她最具力量的抵抗也就只能是自我了断了。
投湖是她短暂的生命中最壮丽的瞬间,因为她是怀着一颗纯洁如初的心为她的爱情殉难,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生命升华,她的刚烈之举甚至让我有种畅快淋漓欢欣鼓舞的感觉,我愿意相信她死得无怨无悔。
虽则如此,她的死也是可以避免的。
觉慧后来不是也选择了离家出走吗,而且二小姐淑英不也在觉民和琴的帮助下成功出逃了吗,如果鸣凤敢于把她的处境对觉慧直言相告,我想觉慧总会替她设法的,高家这样的家主少一个丫头也不至于会大动干戈。
反观身份比她高贵得多的梅、惠还有瑞珏就有点让人憋气了。
这三个女人因为爱了软弱的觉新而不得不一味隐忍退让最终都落得郁郁而终的下场。
梅是守寡后忧郁成疾,多半心神耗损终至早亡,她的死多少还带有一点凄美之感。
其后便是瑞珏的死,她的死则完全属于人为,若不是觉新听信了陈姨太所谓产妇“血光之灾”的谗言将临产虚弱的瑞珏移到冰冷的城外安置疏于医治,也不至于就会难产而死。
若说有所不同,那便是她是名正言顺的为她所爱的男人而死的,因为她至少还占着一个妻子的名分,仅此而已。
最后轮到惠,她要算死得最惨的一个了。
她好像是梅的替身继续将爱而不得的悲剧命运演绎到极致。
她的死很大程度上是拜她那个狠心又固执的父亲所赐,硬将她嫁入一个视女人为卑微的古板门庭,结果就是怀孕了身体不适还要亲自下厨招待客人,后来竟因为患上小小的膀胱炎而送了命,其实这病本算不得什么恶疾,只需做一个简单的手术便可无碍,可夫家娘家顽固的宁是不肯相信西医的法子,硬生生拖成了尿毒症把这人白白给断送了。
她的性命丢的实在不值得,可细想想摊在这样冥顽不灵的两家人手里迟早也是被折磨致死。
三个薄命女子死得一个比一个更惨烈,而那个曾为她们所共同爱过的男人处境又能好多少呢,大少爷觉新是贯穿三部书的人物当中最令人不忍提及的一个。
他性格懦弱却又未能做到麻木不仁,讲究忠孝节义甚至到了能对长辈的各种无稽之谈唯命是从的地步,偏他又对种种不合理之处心知肚明。
他是内心充满良知的人却偏偏屡次违心的充当了旧势力的帮凶,将一个又一个他真正关心的人一步步推向命运的深渊。
眼睁睁看着自己爱的人相继命丧黄泉却又无能为力,他常常只能无助的希望那一切的苦痛都能由他一人来承受。
每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对他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甚至比逝者的骨肉至亲还要痛苦难当,他一刻也不曾停止为自己没有对他们尽到责任而羞愧自责。
实际上他比他的父辈们都更具家族责任感,只可惜他并不具有拯救这个日渐衰败的家族的力量,他又无法像他的二弟三弟一样无视它的存在勇敢的追求自我的新生。
我时常感觉到自己能切近他内心真实的苦楚,也许因为在那里面隐约窥见了自己的影子,人若是要一味的画地为牢,那便没有人能够救你。
觉民和琴最终获得了他们期待中的幸福,觉慧和淑英也找到了广阔的自由天地,甚至留守家中的淑华也获准进学校读书,他们都通过抗争成功的把握了自己的命运。
最后连一味妥协的觉新也通过分家被动的得到了解脱,其实这也不过是一种理想状态罢了。
事实上无论抗争还是放弃都不失为一种快慰,而人生最苦的莫过于忍耐二字,那是一种慢性的毒,能腐蚀人的心性,麻痹人的神经,令人周身散发出污浊腐朽的气息,这个人就只剩一具空架子,生与死早已没有任何意义了。
《家春秋》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内心苦苦的挣扎,努力抗争的迎来了温暖的春天,懦弱、畏缩的被旧势力冰冻。
通过一部好的作品可以使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性格决定命运,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何尝不是这样啊~篇二:读《家春秋》心得体会读《家春秋》心得体会作者:巴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众多关于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新兴的民生力量的作品中,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家:青春就是美丽的春:春天是属于我们的秋:秋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年轻、我自信、我奋斗~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受无数的痛;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高高的院墙,考究的家具,开满鲜花的庭院,灯红酒绿的生活……这就是民国时期的大公馆,本书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个大家庭由兴到衰的过程,带我们走进了高家人悲剧的漩涡,走近了逾一个世纪前的那些充满活力的美丽心灵。
大哥高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他没有主见,一味迁就别人。
就是这唯一的缺点,断送了他的一生。
没有追求的爱情,没有平静的生活,没有可爱的孩子,他什么都没有了。
可他还是本性不改。
他的作揖主义,他的无抵抗主义,他的息事宁人主义似乎就是那个时代,那个家庭的缩影。
他是可怜的,但他似乎不该博得大家的同情。
因为它不仅断送了自己,还准备一个个,一步步地断送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
!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终于帮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从大哥觉新中让我明白,一味的迁就只会把自己推入深渊,只有勇敢的反抗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当我们受委屈的时候,当别人用不公正的待遇压迫我们的时候,请记得作揖主义的下场,请想起高觉新年轻生命的悲剧,请勇敢地站出来,抵抗,请在乎自己的幸福。
二哥高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说是三兄弟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三弟高觉慧, 他属于典型的“激进派”,思想上与大哥觉新相差甚远,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坚定,不同于高家的任(转载于: 博威范文网:《家春秋》读书笔记)何人一个人,不为世俗羁绊,对未来的人生道路充满了希望。
进学堂、办报纸、参加游行……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
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这成了觉慧心中一道永远的痛!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或许在那个时代,爱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来,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满的~故事中,女人们的悲剧则显得更加鲜血淋漓。
她们年轻,她们敏感,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所爱,但她们唯一没有的是找寻幸福的权利。
十六岁的婢女鸣凤,在深知无法逃脱厄运的情况下将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幽幽的湖水和她深爱的三少爷觉慧;十五岁的少女淑贞,在无数悲惨的命运的捉弄下不堪重负,让自己永远沉睡在幽深的井水里了;天真聪慧的少女蕙,在自己父亲蛮横的决定下抱恨而终……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让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小姐们看到了前人用鲜血和尸体铺出的路。
她们的命运,似乎真的都已命中注定。
与那些男人相比,她们的命运显得更加虚无缥缈,她们追求到幸福的可能也更加微乎其微。
她们连反抗的权利都没有,她们只有躲避,只有承受,只有无数次绝望地等待。
巴金先生用他手中的笔向我们讲述了女人们的悲剧,同时影射和批判了那个不公平的时代。
只有结束这个时代,消除一切的不平等,让女人们拥有寻求幸福的权利,这样的悲剧才不会在后人的身上重演。
读完《家春秋》后感觉到高家的空气压抑而沉闷,使人有种喘不过来气的感觉;而我家里的空气是温暖的、清新的,虽然每天都会发生一些小插曲,但深深地吸一口气,还是会感觉到里面那家人的亲情,浓郁到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有时我不禁想:我真是生在了一个好时代身边没有那些明争暗斗,倍受家人的宠爱,和书中人物们相比我们是幸福的。
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身边的人和物~篇三:家春秋读后感家.春.秋家,温馨柔软的字眼;家,充溢温暖和爱的地方;家,身心和灵魂的归宿。
但在他们的年代,一切都是假的……家,封建落后的代名词;家,摧残青春和戕害生命的地方;家,幸福和未来所要逃离的魔岛。
「br」对觉新、觉民、觉惠他们而言,高公馆那个地方,不是给他们亲情、友爱,让他们汲取能量的家,而是压制进步,扼杀青春的囚笼。
他们兄弟三人可以说都是争争好儿郎,我欣赏他们,喜欢他们的个性各异。
「br」觉惠是三弟,很幸运有两位兄长的呵护,他跟淑华很相似,两人是那种率真直爽的人,对家庭的压抑,他第一个挣扎反抗,他高呼、呐喊,在鸣凤死后,无法忍受家的腐朽,他选择出走,对别人他无法挽救,而无奈的出走,是对自己的拯救,也是对封建家长无声的宣战。
「br」最喜欢觉民了,觉民跟琴,男才女貌,志同道合,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所以觉得巴金老先生让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是顺理成章的,因为觉民是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创造的适势英雄。
「br」觉民有觉惠的活力进步和创造的胆量,但不像觉惠那么鲁莽,他有智慧;他有觉新对旧势力的了解,识时务为俊杰,但又不像觉新那么唯诺胆怯,他勇敢。
正因如此,他可以暂时忍受家里的堕落腐败、明争暗斗,他置身事外,当遇到黑暗来袭,,,逼他与冯家结亲,他坚定对琴的爱情,与爷爷斗争到底,终是旧不胜新,换来自己爱情道路的柳暗花明。
在外,他与朋友一起,涌动青春的热血,开办报社,接力青春,抨击罪恶。
尤是当四爸、五爸卖家之时,他对他们一番义正辞严的回击,字字如剑,刺破他们的伟善,句句似匕首,插入他们冥顽不灵堕落至极的心,也戳破大哥妥协求和的痴梦,擦亮他被绝望遮住的双眼,真是痛快~对付顽固不化、做威做福而又愚蠢至极的人,就应该狠狠打击~「br」而对觉新,他活的痛苦,我看得纠结。
觉新是位好大哥,是个称职的子孙,我能理解他的哭衷。
作为嫡长孙,父亲去世后,他必须以十九岁的稚嫩肩膀担负一切,他有自己的梦想,跟弟弟们一样的思想,有未来,想反抗,但他不能。
当时的情形,虽然家已不成其家,曙光在黑暗的缝隙中生长,但他面临的毕竟是手握刃器的老兵,觉新若反抗,即使他成功逃脱,那他两个弟弟就会面临那种命运,而且他不可能逃脱~「br」宁可牺牲自己,一则换来家的短暂安宁,二则可以保护觉民觉惠成长,这是他忍受妥协的原因,也是他在历经爱妻瑞钰,爱人惠表妹等人的死之后依法苟活与世,坚持他的作揖主义的力量来源,他爱这个家,即使家漆黑冷漠,他爱他的家人,即使他们误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