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耐挫力的培养

中学生耐挫力的培养

培养初中生耐挫力的策略
河源市紫金县新智中学曾映红
摘要:耐挫力又叫挫折的耐受能力,是指人们对挫折的容忍和超越力,即个体在遭遇挫折时,不仅有使自己的行为、心理不致失常的能力,而且有忍受挫折并采取积极行动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

初中生在生活、学习、遭受挫折而处于紧张状态时,有的情绪易激动、控制力差,往往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更不能正确评价、反思自己的行为,易发生攻击性行为,违反社会规范,更严重的还会触犯法律,这样的现象逐渐增多。

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从培养初中生挫折意识和耐挫力的角度,提出让初中生自己掌握一些应对挫折的方法,来增强初中生的社会压力。

一、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否坚强和一个人的耐挫能力高低有密切关系。

挫折的容忍力、挫折的超越力都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人在意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尤其是在克服困难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当学生感到困难、面对挫折时,提醒学生要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遇事冷静,知道挫折和教训才能使一个人变得聪明和成熟,只有在失败中找到原因,才能最终造就成功。

老师应聆听初中生遇挫的心声,并强调任何人不可避免会遭遇挫折,要勇敢去面对它。

初中生虽然有一定的坚持性、自制力、果断性、自觉性,但行动自决方面的轻率或优柔寡断仍然时有表现;他们对活动有热情,但受挫后又立即消极躲避。

因此,针对初中生的这些状况,我们应逐步引导他们对生活有较高层次的理解,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保持进取向上的个性,培养起适应和改变恶劣环境的能力,既能忍受磨难,又能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二、指导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特点的抱负水平
我们在培养学生耐挫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两种倾向的学生:一种是表现出对学习信心不足,对成功不抱希望,自暴自弃。

这种学生一般都有较长期的失败经历,害怕挫折,我们应该指引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悲观失望,不气馁,把它变成动力,并升华到干一番大事业上来。

遇到困难,不惧怕,不灰心丧气,反而把它看成是前进的力量,不干出成绩来誓不罢休。

初中生犯错的时候是他们急需帮助的时刻,成人不要埋怨他们,更不要奚落他们,应该扶助他
们从失败走向胜利,支持他们找到光明,及时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介绍,渗透挫折教育的内容。

另一种人表现为盲目自信,自我评价过高,即使在实际中遇到多次失败,也仍固执己见,不承认实际的学习成绩和抱负水平差异过大。

这种人经常体验到挫折感,对以后的学习会失去兴趣,并形成相应的不良行为习惯,这对其人格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教师要引导这类学生客观剖析自己,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需求。

所谓最适宜的抱负水平,就是实现起来既有一定困难,又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抱负水平。

只有让每个学生都确立了适合自己特点的抱负,学生通过追求这种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败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培养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并克服一定困难和障碍,超越挫折,获得成功。

三、创设挫折情境
所谓创设挫折情境,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某种受挫情境,结合初中生的实际生活,指导他们采取适当的情绪控制行为,帮助他们运用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正确手段,提高他们的耐受力。

人在遭到挫折时,如果善于自我排解,自我疏导,就能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增添战胜挫折的勇气。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在行为上采取一些合理的方式,克服挫折带来的消极、紧张的情绪和不良行为。

可教学生用语言暗示自己,消除自卑感;或利用环境,在存在着抗拒情绪时,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增强信心;或利用顺序,把受挫的行动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逐一实现,用成功来提高自信心。

教师应尽可能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这些行为方式,让他们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不自卑,并积极地克服内外障碍,获得成功,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耐挫能力。

当然,创设挫折情境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要符合学生当下耐受的发展区,否则,就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得不偿失。

四、情绪疗养
所谓情绪疗养,就是针对学生受挫后的种种消极情绪,分别授予不同的调节、控制并向积极、健康的情绪转化的方法。

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通过集体和个体的实践性、体验性的活动,让初中生经受艰苦磨炼,使他们在活动中、生活中感知认识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等,从而提高其生存适应能力、自控耐挫力和自理自立能力。

如跑步、登山游泳、野营军训、春秋郊游等具有挑战性、刺激性、冒险性的体验活动,让其既看到光明与黑暗,又看到成功与失败,既看到逆境与顺境,又看到痛苦与喜悦。

初中生只有积极参与竞争,用心体验,胜不骄败不馁,才会战胜挫折与困难,才能经受起失败的考验。

对初中生进行挫折耐受教育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益于初中生智商、情商和道商三指数的提高,更有益于初中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期待。

参考文献:
[1] 班华.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第一版).
[3] 唐生梅. 学生耐挫能力的现状及培养[J]. 湖南教育,2003(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