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一)阅读《最美人瑞这样走来》,完成第15-17题。
(共15分)15.本文作者记录不同时期杨绛先生的若干往事,展现了先生的多个侧面的特点,请阅读③-⑨段,填写下面表格。
(4分)答案.(4分。
每个要点1分)16.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看,第⑨段画线的语句应如何理解?(4分)答案:杨绛先生借作者的比喻生发自己的评论,将作者的作品比作珠玉,说其作品很好;把不当的批评比作砖头,鼓励作者自信,体现出了先生的低调谦恭和幽默的特点。
(4分。
珠玉1分,砖1分,低调谦恭1分,幽默1分)提示:词句理解题,有的时候会与赏析题合并对大家进行考察。
所以,如果有修辞,先把修辞答出来。
例如:我们做过的《母亲》,理解“母亲这个词汇是一件易碎品”的含义。
先要对比喻进行分析,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理解。
如果没有修辞,就结合上下文,对这个词或句进行分析。
这类题,相当于问:“文章里为什么这么说?”所以结合语境答出原因是必须的。
总结:1.有修辞,先分析修辞。
2.从词语和句子的角度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3.自问文章为什么这么说,结合语境回答清楚“为什么”就可以了。
一般情况下,最后要答上作者的思想感情。
17.这篇文章在写杨绛老人时,笔墨中充满了深沉的情感。
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⑤段和第⑩段为例作简要分析。
(不超过150字)(7分)答案:第⑤段作者将杨绛先生在文革时,公然反抗造反派批斗,与别人的服服帖帖作对比,突出了她敢于维护自己尊严的勇气,写出了作者的钦佩之情。
第⑩段作者将听到杨绛先生的回话与问候比作如夏天喝了冰水那样畅快,表现出先生为人的美,写出了作者在得到这种关怀时的愉悦之情。
又如,作者最后联想到再没有“锺书同候”了,暗指可敬的两位老人如今只剩先生一人,表达出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
(7分。
对第⑤段的分析3分,对第⑩段的分析3分,其中内容写法、作用深意、情感各1分,语言表达1分)提示:最后一道题,或者分析人物形象,或者领会题目含义和作用,或者分析作者情感,或者领会景物描写及作用。
答题的共同点是:结合原文内容(必须的!!!)答题时,遵从一定的顺序。
或者从修辞角度,或者从词语角度,或者从人描角度,或者从事情角度,或者从情节结构角度,或者从写作先后顺序角度。
总结:最好先结合题目要求总括一句,然后根据赏析角度按一定顺序分别分析,最后再总结一句。
(二)就为了多看一眼依娃15.本文哪些情节体现了母亲对儿女的爱?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3分)①为了送“我”,不顾天气炎热,在火车站等了七八个小时;②母亲到远处的小货摊为外孙买矿泉水和方便面;③母亲临别时搂紧外孙,看着女儿(少一点扣1分)16.理解文中画线语句。
(4分)⑪⑬段画线句“她常说:‘见一次就少一次了。
’”你如何理解母亲常说的这句话?(2分)答案:⑪(2分)说明母亲的年岁越来越大了,十分珍惜生命中已经不多了的爱子女的时间,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深爱与不舍。
(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一点给1分)⑫⑰段画线句“一只手里的手胖胖的绵绵的,成天只知道摆积木玩小汽车,人生未始;一只手里的手干枯粗糙,一辈子纳鞋缝衣操劳在灶房里,生命渐末。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答案:(2分)感叹岁月的无情,有痛惜母亲的沧桑,有爱儿子的童真;(1分)有中年人承上启下的责任感。
(每点1分)17.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情感,请结合⑦-⑲段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情感的。
(不超过150字)(7分)答案:老母亲车站等了七八个小时为多看儿女一眼,作者理解了母亲的这份爱,感动自责之余紧抓住母亲的手;牵着母亲的手排队;临别让儿子紧搂母亲,再让奶奶抱抱;再紧握一次母亲的手;怕母亲难过劝慰母亲;进站时走得很慢,为的是让母亲多看一眼儿女的背影,多感受一下在一起的温情。
作者的这些有意所为都体现了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恩。
(结合文章分析4分,情感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说明文阅读(一)阅读《北京的门墩》,完成第18-19题。
(共7分)18.仔细阅读文章,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分)答案:本段关于门墩的童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借助两个问句的内容,引起下文对门墩的具体说明。
(共2分。
每个要点1分)提示:第一段作用题,课上已经讲过,回忆课上所讲,参考笔记。
注意区分不同文体的答题专有名词。
比如说明文,要答“引出文章说明对象”,议论文要答“引出文章中心论点”等。
总结:常用词:列举了……,说明了……,与……呼应,引出下文对……的说明(或议论或论点)如果是记叙文,还要答“描写了……”“交待了……”“渲染了……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引出下文对……的描写(或叙述或回忆)”19.仔细阅读文章与链接材料,完成下面的问题。
(5分)⑪请你借助文中相关知识,解说下面材料中门墩图案的寓意。
(2分)【材料】在老北京四合院的门口有一个门墩。
门墩下面中心位置雕刻一个花瓶,瓶内插着两支沉甸甸的谷穗,花瓶的下方雕有翘首遥望的鹌鹑(ān chún)。
答案:门墩图案运用花瓶、谷穗、鹌鹑为素材,“瓶”与“平”谐音,“穗”与“岁”谐音,“鹌”与“安”谐音,寄托了主人祈求“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
(共2分。
知识运用1分,形成解释1分)⑫如果修缮北京梅兰芳故居,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故居门墩图案选取一个题材,并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原因。
(3分)【材料】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事爆发。
蜚声世界的京剧名家梅兰芳为摆脱日寇纠缠,携家率团奔赴香港,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又侵占了香港,梅兰芳决定蓄须罢演,不为日本人登台。
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
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来威胁他登台演出的日本驻军司令也只能悻悻作罢。
这一事件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答案:梅兰芳先生面对敌酋的威胁,蓄须罢演,表现出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
因此,门墩图案可选取凌霜傲雪而不凋的翠竹,以表明梅先生的坚贞之志。
(共3分。
材料分析1分,知识运用1分,形成解释1分)提示:说明文中的材料题无外乎考察材料和文章的印证关系。
答题时,必须找到材料和文章的契合点,一一对应,互相印证和补充。
(二)阅读《说“帘”》,完成18-19小题。
(共8分)18.文章结尾说:“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结合③-⑤段,说说帘的功能与文化是如何巧妙结合的。
(3分)答案:①隔中有透,创造诗情画意;②灵活运用,演绎美妙故事;③在遮阳、通风、隔音的同时,又因声、光、影、风、香使静止的环境起了万千变化。
评分:共3分。
每个要点1分。
19.作者在第②段中提到帘在中国建筑中的神秘作用,请判断下面材料中的哪句古诗文名句与这种神秘作用相关,并简要说出理由。
(5分)【材料】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答案:第③句与帘的神秘作用相关。
因为“帘卷西风”让孤独的词人更添愁绪。
与第②段中,作者见“帘影依旧”而想念亡妻相似,都是因物生情。
评分:共5分。
判断1分,分析词句1分,结合文章1分,语言表达2分。
议论文阅读(一)阅读《谈敬畏》,完成第20-22题。
(共8分)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3分)答案:文章首先引用孔子和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关敬畏的言论,然后分析其敬畏的来由,接着对敬畏的含义作进一步的阐释,从而提出中心论点。
(3分。
引用,分析,阐释各1分)提示:“怎样提出”意味着提出的过程,所以必须遵循相关内容的写作顺序。
用上“首先……”“接着……”“最后……”等表示结构关系的词语。
21.根据第③段内容,在段末横线处续写一句话。
(2分)答案:敬畏生命,就是体现了个人的生命价值,就是对社会家庭的尊重。
示例二:敬畏生命,就是认识生命的价值,正视生命的神圣。
示例三:这种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透出的正是对生命的敬畏。
(2分,总结材料1分,呼应本段观点1分)22.将下面三句话的序号分别填入第⑥段中的【甲】【乙】【丙】处。
(3分)①懂得人文关怀②认识自身渺小③体现内心自律【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答案:②①③ (3分)(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
(共8分)20.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①段空白处补写出作者的观点。
(2分)答案:做人要学会舍(共2分)21.请你在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马云的例子与“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之间的联系。
(2分)答案:马云不收费的决定是睿智的,他为了更大的发展舍弃了眼前的利益。
(共2分。
睿智1分,舍弃1分)提示:考察的是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证明和被证明关系。
所以答题时必须找到论据和论点的对应内容。
概括论据时,一定要概括全。
22.简要分析文章⑤—⑧段的论证过程。
(4分)答案:首先,提出观点“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然后,作者列举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帕霍姆贪得无厌造成悲剧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观点;再举华盛顿舍弃权利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最后,点明学会舍的意义。
(共4分)提示:遵从“首先……”“接着……”“最后……”等表示结构关系的词语。
注意审题,分析的是某一段还是某几段还是全文的过程。
如果是分析一段,先按句子划分结构;如果是分析几段或全文,先把相关段落或文章简单划分层次,然后按层次意思答题。